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斌  王小雪 《人民论坛》2013,(12):204-2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并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党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都呈现出实践性、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等特性.文章重点探索了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最新经验启示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之中,同中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实践等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最终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成功改造。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二是形式上,赋予经典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元素,使其转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4.
魏宁海 《前沿》2012,(1):18-21
当下,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与方法的认识过程中,笔者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置于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主题的切换和社会实践的需要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考察历史必然性、历史特殊性和发展规律性的角度提出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保持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统一,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以期从中领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不断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历史时代相结合,带上越来越浓厚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时间域、空间域和问题域,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推进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催生和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王现东  唐胜兵 《前沿》2011,(22):62-64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和光辉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追溯这一历史文化渊源,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内容,还要注重形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刘刚 《桂海论丛》2022,(4):34-3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和平与发展主旨下的复杂性斗争、历史主动精神引领的创新性变革、治理基础上的全方位历史性成就,阐释了斗争、变革、发展成就之间的逻辑关联,既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基础,又勾勒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实践逻辑线索,贯穿并统一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之中。从总体性上认识和把握这一实践逻辑,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规律的揭示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随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探索,是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开始的。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表的文章,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大革命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其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0.
种海峰  张欣 《长白学刊》2014,(1):118-124
文化模式是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用来解决中国不同时期具体问题的过程,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模式的过程。新型文化模式的理性反思与实践建构,历史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基本任务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践的过程,其中内含了有序推进的几个重要环节,即由马克思主义过渡到相应的实践观念建构,再到具体实践活动的展开,最后终结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想客体的现实创建。如果仅从这一过程的理论形态演进来说,就是将作为理论观念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念。作为实践观念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其鲜明的实践指向性、价值选择性和现实超越性等理论特质而区别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刘彦奎 《人民论坛》2013,(11):211-2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缓慢而曲折,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涵.文章在深度对照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的历史内涵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深刻实践,强调了其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品格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实践,并分析了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着一份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经验总结.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民族性深刻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发展过程及实现形式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要研究历史.又要研究现状.最后要实现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解放生产力"与"解放生产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性使命的双重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历史过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反思现代性基础上求索现代性的发展道路,它不仅将成功的实践凝练为现代性的理论,而且指向现实的批判与改造,并通过制度构建与文化改造推进中国人的自由与解放,进一步实践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符成彦  温小平 《前沿》2013,(9):30-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指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一个应对现实问题考验的实践过程,其次是一个实现理论创新的提炼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和丰富发展的源泉,更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三个解放出来"。"三个解放出来"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条件。"三个解放出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的。夸大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而忽略社会实践的深化、历史的变迁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制约性,就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基础做出正确评估。因为,当社会结构成为历史进步的桎梏并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历史地提出相应的实践任务时,就会使文化价值系统本身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而酿成价值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运动才有可能在中国发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发范式,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演进模式,体现着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面对和化解的是不同的中国问题,产生不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但贯穿于其中的内在逻辑法则却是一脉相承的。把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从逻辑前提、逻辑主线、逻辑进路、逻辑基础等层面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谛、要义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傅锁根  赵嘉敏 《前沿》2023,(1):5-12
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并着力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通过深刻剖析“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推导出由“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飞跃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找到坚实的学理性支撑,并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