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荣伟 《侨园》2012,(2):60-61
父亲和舅舅一个生活在大陆,一个生活在台湾.他们分别在一个炎热的夏季和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走了,留给我的是无限的伤痛以及无尽的哀思……年幼时,我常坐在冬夜的火塘旁,听家人述说着关于父亲和舅舅的故事,品味着他们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艰辛.从小时候记事起,我就感到低人一等,其原因在于我家有海外关系.父亲兄弟三人,父亲是老小,大伯和二伯在1948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在大陆时他们两个分别在国民党交通部和教育部任职.  相似文献   

2.
我的母亲 母亲吴淑媛出身于益阳一大户人家,她的家世比父亲好得多.父亲与母亲算是青梅竹马,父亲小时候在我外婆家念私塾,他们互相有好感,老师做媒,他们很自然地成了一对,虽然那时候他们年纪还很小.我们一家在上海生活时,父亲没有什么固定收入,所以每年回湖南,其实就是回去要钱的,外婆每次都给母亲带回来一大包金首饰.  相似文献   

3.
三、他们的社会支撑力量是什么 这里,我们用“社会支撑力量”一词表示青年业主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这一具体的社会关系给他们的行为以直接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社会支撑力,青年业主的行为就难以成功。下面就分析他们的支撑力量。 1.他们的父亲是干什么的 青年业主的父亲所从事的职业,分别属于社会上的4大阶层,即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干部,工人,务农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在25岁组中,人数比例分别为39.1%,17.4%,21.7%,8.7%;在26—35岁组中,人数比例分别为26.3%,21.6%,26.2%,11.7%。与从事相应职业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相比,青年业主父亲担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4.
阿三送礼     
他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父母管他叫阿三。阿三有一哥一姐,遗憾的是父母早就给他们送了终,这样阿三自然就成了家中三个弟妹的老大,父亲退休也由他顶了班。踏着父亲的脚印,阿三走进了深深的煤巷。阿三干活挺卖力,认准了多劳多得这个理,只要出满勤,干满点,就能多挣钱,就能减轻父亲肩上的压  相似文献   

5.
文录 《慈善》2021,(1):53-53
著名作家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还是居住在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富有的家庭。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8,(11)
正提起中国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这一段历史,必须提到两个人:肖瑜和毛泽东。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而肖瑜比毛泽东小8个月,湖南省湘乡县人。肖瑜是肖三的哥哥,他们是湖南老乡。毛泽东小时被父亲送进村里的私塾,认识了一些字,学会了算账,父亲很满足,因为家里只有一小块稻  相似文献   

7.
"学习他们对党忠诚、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担当精神""学习他们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2020年3月4日,包括杨俊志在内的5名牺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同志被追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总工会号召全省广大职工群众向他们学习。而在杨栋心里,父亲从未离去。"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  相似文献   

8.
谢海云  华人 《侨园》2006,(6):32-34
因看好大陆经济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成千上万的台湾同胞,纷纷登陆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经商,或进行交流活动。其中一些知名人士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中有陈水扁的堂弟陈天福、真相电视台董事长周荃、蒋介石的重孙蒋友柏等。讨厌“台独”,陈水扁堂弟8000台币闯上海今年48岁的陈天福,出生在台湾台南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陈水盛是一名矿工,与陈水扁的父亲陈松根是亲兄弟。从小,陈天福就与堂兄陈水扁的关系十分亲密,两人甚至同睡一张床,同一张桌子读书,陈水扁一直亲昵地叫他“阿福”。此后的10多年间,双双失去父亲的他俩更加亲密了。伯父虽然…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8,(11)
正父亲中风了。父亲只剩下半个父亲了。现在再看父亲,父亲怎么也不像父亲了。过去父亲像一只豹子,衣服挺括挺括,头发水光油亮——梳的是大背头,向后,把阔大的额头露出来;口袋中还装着小骨梳,时不时就掏出梳子梳一下。小时候的我经常羡慕那把小骨梳。父亲如果能亲亲我、抱抱我或者摸摸我该有多好,可父亲没有。父亲不但没亲过我,也没有亲过、抱过大哥二哥。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2,(11):37
这封求助信是病儿的父亲直接发给我们的。经过编辑向医院和本人核实,内容千真万确。一个本来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儿子身患重症,父母为其治病已经负债累累,家庭也一贫如洗了。为了救儿子,其父仍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筹集医疗费,怎奈杯水车薪。听着病儿父亲泣血的呼唤,我们决定在杂志上刊载这封求助信,希望爱心读者能帮帮他们,救救这个年仅9岁的少年——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张治中是一位爱国将领,毕生追求强国富民、祖国统一之路.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父亲逝世40周年的日子.回顾1949年父亲留在北平到1969年父亲逝世的20年岁月,1949年对我父亲而言,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建云是1979年顶替进厂的青工.工作表现一直较好,能出色完成本职生产任务,曾得到2%工资晋级.小张进厂时家境穷困,父亲无业,兄妹三人全靠母亲工资维持生活,常常申请补助.当时其父作为兴趣爱好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养了一些鸽子,随着改革、开放,他们一家扩大了养鸽的地方,不仅养肉鸽,而且养了许多信鸽卖给国家.小张利用四班三运转的空余时间,在家帮助父亲一起养鸽子.由于他们辛勤诚实的劳动,既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信鸽,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先后盖起了三层楼房,添置了各类高档家庭用品.最近小张结婚用去了一万四千余元,新房里应有尽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8)
正一般人写文章,都乐意回忆自己的父母。父母之恩,重如泰山,大有写头,这应该是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人回忆自己的妻子。一日夫妻百日恩,爱情比天大,当然也有写头。而今天我却要写写我的3个儿子。我作为父亲,养活他们一回,父子之情,照样是个永恒的主题。我的3个儿子,老实说,从他们小时候看,每个人的性格就已凸现了。老大蔫、老二欢、老三挺犟性。他们尚在襁褓中,当然得向我要吃的,要喝的,要我给他们清理卫生、洗涮尿布等等。一家之中,除了妻子他人莫属,我也基本做到了  相似文献   

14.
周密 《各界》2011,(6):22-25
大约是1966年2-3月,肺部手术后的父亲到无锡休养。后来听说,是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邀请他去的。路经上海时,张春桥还登门拜访,表现十分谦恭。在热情接待的背后,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做一件大事,策划着“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生日     
<正>腊月初六,回家给母亲过八十大寿。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给母亲过生日。本打算把她和父亲接到北京来过。父母年事已高,这么多年,我跟他们总是聚少离多。一直就想着能把他们接到身边过个一年半载的,母亲却执意不来。说北京的东西太贵了,买棵葱都要钱,哪像他们在家里,什么都能自己种。蔬菜粮食,自给自足,哥哥和我还可以回去拿,能给我们减轻不少负担。拗不过她,我和爱人、孩子只好买票回家。回去前,  相似文献   

16.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周恩来、邓颖超与孙维世刘春秀周恩来、邓颖超一生曾关怀、抚育过很多烈士遗孤,孙维世是其中之一。他们之间数十年的亲情,高尚纯洁,诚挚感人,使古今多少托孤育孤的故事黯然逊色。武汉巧逢收作义女孙维世,又名孙光英。他的父亲孙炳文是在德国哥...  相似文献   

17.
李恕先 《各界》2011,(10):12-15
那年母亲29岁,带着年幼的女儿寡居生活。父亲才21岁,只是一名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他们不顾年龄的差距、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经历的天壤之别,冲破封建世俗的重重障碍,幸福地结合了。  相似文献   

18.
感恩音乐盒     
何礼仁 《侨园》2011,(8):45
父亲是省重点中学的教师,从教几十年,兢兢业业悉心教书育人,如今已桃李满天下了。今年高考父亲班上45名学生成绩大部分都上了一本线,父亲觉得自己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心里很高兴。一天下午,我正陪父亲下棋,忽听邮递员在楼下喊父亲的名字,邮递员说有包裹请父亲签收。父亲疑惑地接过了包裹。回到家,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木盒,一个精美的音乐盒躺在里面。我好奇地  相似文献   

19.
自朴老乘鹤西去,业已经年。流水落花春去又归,却已天上人间阻隔,但他那慈祥的笑容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值此朴老逝世一周年之际,愿藉此文寄托我的绵绵哀思。朴老与我家两位老人为世交。上海解放前夕。我公公杨显东在上海因参加聚餐会而与朴老相识,他们交流思想,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深厚友情,解放后他们一直保持亲密往来。我公公九十诞辰时,朴老欣然命笔题诗一首:“当年风雨忆初逢,矍铄今朝九十翁。学业喜看光远祖,神州农子是神农。”解放初期,我父亲担任上海市委秘书长、华东局民政部部长等职,与时任华东局民政部副部长的朴老合作共事,由于父亲喜好诗词,与朴老志趣相投。遂成挚友。因此,我对朴老并不陌生,但真正有幸  相似文献   

20.
那是发生在58年前的事情,我们家曾经同一批年轻的中国空军有过一段特殊的友谊。这些飞行员的英勇事迹几乎不为人所知,但是,我相信,对这些曾以鲜血换取中华民族生存权的人们,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 友谊从邂逅开始 我的父亲梁思成,“七七事变”前在北平从事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母亲林徽因与父亲是同行,又是诗人和文学家。1937年7月底,为了不愿见到日本侵略军的旗子插上北平城,他们领着外婆、姐姐和我,匆匆离开了这座古城,往西南大后方撤退。沿途一片混乱,10月间才辗转到达长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