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冬日好读书     
周末,友人打来电话,问我冬季没有出游,在家如何度日,我说读书呢,读些闲书、杂书。友人答道:"我也是在家读书呢,冬季闲暇好读书,等来年春暖花开,再相约出游赏景。"友人的一番话,使得我们隔着那方小小屏幕彼此会心一笑。冬天是一个平淡而隽永的季节,少了一些诱惑,多了一些安静,心灵更加敏捷和自由。  相似文献   

2.
正初见薛舒栋,只见他头顶藏式小毡帽,戴着耳麦,腰挎小音箱,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向大家介绍玉树扶贫产业一条街的概况……我加了他的微信,翻看他的"朋友圈"发现,从2016年8月到玉树后,他的朋友圈所发的工作动态、风土人情都与玉树相关,可以看出,玉树早已和他休戚相关……第二次见到他时,已是熟人,我们不禁攀谈了起来。我问他在玉树两年多,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他摘下毡帽,我这才发现,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薛舒  相似文献   

3.
正初到玉树,这里的景色令我着迷。她像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穿着干净朴素的衣衫,露出清新的面庞。这里的道路宽阔,各种新式建筑透露出现代气息。到了晚上,玉树的夜色更是迷人。金字塔状的游客中心霓虹闪烁,格萨尔王广场雄伟壮观,丝毫看不出当年地震过后满目疮痍的模样。是什么让玉树从灾难中迅速崛起,我苦苦寻找着答案,直到我在支教中遇见了他们……那是第一次去学校听课,我偶然坐到了一个孩子的身边。我发现,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听课都格  相似文献   

4.
正刚到玉树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缺氧带来的各种不适应。人们都说:"高原反应,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结果这几样我都占了。最初的几天,迷迷糊糊,还没来得及调整就上班了。我担任玉树州教育局电教馆副馆长一职。为了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我经常加班到深夜。从日常工作到举办比赛,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内容深度融合,通过专家讲座、理论学习、课堂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等方法,努力提高本州教师的电教使用水平。在这  相似文献   

5.
玉树行记     
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我奉命赴玉树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回想起在震区的日日夜夜,那10天的所见所闻成为我一生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春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时,不经意间聊起了青海,他曾经自驾畅游青藏高原,在他的描述中,我萌发了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京藏高速,青海湖,格尔木,可可西里……我在地图上搜寻着!2016年7月,教委选派我到青海,完成援青(玉树)工作。我心中充满期待,也有些许忐忑。7月27日到达西宁,8月1日抵达玉树,8月4日到红旗小学任职,到今天已经一年了。这一年中除了工作,最多的就是牵挂,每天必须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绿色     
《求是》2010,(11)
<正>玉树地震灾区的废墟旁,散落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但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生动的绿色,最使我心灵震颤的也是那些生动的绿色——我们的军人  相似文献   

8.
雪域暖情     
正来到玉树援建,身在异乡,远离亲友,两件偶然发生的小事,让我在雪域高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2016年11月21日,我和同事驱车200多公里到基层调研,工作排得很满。其间,我把手机调成静音,直到晚上回到宿舍才发现手机早就没电了。充电后,打开手机,我惊奇地发现妻子的11个未接来电,还有多条微信、短信,不时地冒出来。家里出啥事了?我慌忙回电,听到那边妻子带着哭腔:"你上哪去了?为什么联系不上呀?"原来,当天玉树发生  相似文献   

9.
《党的生活(青海)》2010,(5):148-149
尘埃拂掠.未能迷蒙我的双眼。而在扎曲河谷每一处废墟上闪动的身影,就像鹰一般振翅翱翔的人们的身影。灾民、士兵、志愿者、官员,无论亡者或生者。无论他们的身影和他们身处的场景.一幕幕,无数次撞击和震撼着我的心灵。泪水自心底涌出,无数次模糊了我的双眼。在玉树废墟间穿行寻觅的日子.我惊讶于鲜见为失去家园、亲人而哭泣者.而那些懵懂却坚毅的玉树的孩子。都会让我们这些大人心生敬重与钦佩。  相似文献   

10.
春寒料峭的4月,玉树连绵的群山上依然覆盖着未融的冰雪。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即将返青的无边草原,照耀着一幅新玉树的壮美画卷。  相似文献   

11.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0,(11):10-11
<正>4月15日,我在旅途的飞机上信手翻阅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立刻吸引了我:《再回兴义忆耀邦》。作者,温家宝。我在贵州长大,多次去过兴义。那片山岭峻峭、山路蜿蜒,民族众多、民风淳朴,却一度被"富饶的贫困"所困扰的,让人魂牵梦绕的故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温总理已赴高海拔的玉树地震灾区。  相似文献   

12.
正一年的援青,结识了许多玉树的兄弟姐妹,尤其是玉树的藏族同胞兄弟们。他们朴实、热情、爽朗。与他们在一起工作、生活,感觉心里踏实、内心宁静,有一种家一样的温暖。在诸多同事和朋友中,我对玉树州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尕达杰(现为州教育局电教馆馆长)的印象最为深刻。尕达杰主任长我十岁,世居玉树,属于典型的康巴汉子,中等身材、健硕的体格、宽阔的额头、稍长的头发(不怎么修边幅)、褐色的脸庞,眼睛里常布满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生活(青海)》2010,(5):150-150
满目疮痍的玉树不忍目睹.火葬现场.万余群众面对熊熊大火,同声齐诵六字真言.其景之悲壮。让人终生难忘。作为摄影记者.我已无力举起手中的相机。然而.藏族青年索才哇、回族老人王勇禄。还有四川小酒家老板的英勇善举和赈灾故事催使我的镜头频频闪动.记录着在玉树的不平凡经历。我目睹了灾区人民没有被地震震垮的坚强意志.领略了大爱无疆在灾区的演绎。在灾难面前人们不分民族.没有地域之隔.在这里.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同国籍、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人们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  相似文献   

14.
十根虫草     
<正>更尕索南是我在玉树资助的一名高中生。在学校资助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孩子。他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看起来有点瘦弱,脸上挂着那种见到陌生人的羞涩和胆怯。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得知他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根本不知道父母长什么样,一直在玉树州孤儿学校长大。在孤儿学校里,他非常刻苦、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孩子,自发地想去帮助他。于是,我很快跟他确  相似文献   

15.
正印象中的秋天,是一个万物萧瑟的季节,花凋零、草枯萎,绿隐退、黄遍地,瑟瑟风、潇潇雨……然而,塔里木的秋天却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棉花白了、香梨黄了、苹果红了、葡萄熟了……累累硕果回报着辛勤劳作的人们。看着这秋天的田野,不由得让人想起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想,秋天不是凋零的季节,而是成熟收获和充满活力的季节。有人爱春天,那是因为她花如海,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东北人的大嗓门,就是寒风吹打的吧。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  相似文献   

17.
正从事新闻采访、主持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源于内心那份炽热的情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就曾满含深情地写下了《入党志愿书》。在入党思想汇报中,我曾这样写道:"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这份心情是迫切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危急时刻,我跟随报道组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就在帐篷前那面火红的党旗下,我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永不叛党。"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光  相似文献   

18.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雄健步伐,玉树藏族自治州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玉树来说。却是艰苦创业的60年,改天换地的60年。而今,放眼玉树——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正在三江源头蓬勃崛起。  相似文献   

19.
正曹禺告诉我:"一部好的戏决不是演出时现场的热闹,而是观众离开剧场以后的不断思考。思考什么呢?思考未来,思考人生,乃至思考整个人类。"今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市纪委的宣传部长在闲谈时对我说:"您能不能写个反腐的戏?现在的形势很需要。"我认真考虑着,但没有吭声。她又说:"您就写当年刘青山  相似文献   

20.
“我生长在玉树草原,作为计生干部,广大妇女就是我的亲姐妹,为她们服务是我人生的最大梦想。”这是尕石英多年来工作的座右铭。是的,二十多年来,尕石英的足迹踏遍了玉树草原,斗严寒、餐风雪,为全州计划生育工作和育龄妇女儿童工作奉献了美好青春,被广大牧民誉为玉树草原的好“曼巴”。她多次被评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