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微知人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6):46-46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培育出许许多多德才双馨的英雄。他们无论是处于动荡落魄之时还是在鲜花和掌声面前,都能做到“唯以国家与民众为念”,展示了良好的为官品德。西汉末年的冯异将军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前线》2018,(12)
正"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全国各地,尤其中国北方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自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在华北地区也可谓妇孺皆知。可是,当我们翻开明清以来的官方史料,却少见关于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记载。它多见于民众口述的传说故事和记录家族谱系的谱牒中。那么,作为民众记忆历史的一种方式,大槐树移民传说究竟表达了民众怎样的一段历史记忆和情感呢?下面,我们介绍广为流传的大槐树  相似文献   

3.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早在西汉末年,王莽秉政时,在今海晏县城设西海郡,其城址为三角形,故称为三角城,现列为国家级文物单位;1949年9月王震将军率部从门源、祁连地区进入甘肃,挺进新疆;1958年中国人民靠志气、靠科学、靠汗水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不到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壮了国威,壮了军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文献历史上,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统一六国,威震四方。他所修筑的万里长城也发挥了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作用。但是,长期征战、沉重徭役和严刑酷法,也是他的历史污点。因此,他死后不久秦朝就灰飞烟灭了。秦始皇的暴政,使广大民众深受其害,所以,在作为民众历史观的传说里,秦始皇是暴君,修万里长城是暴政。下面,我们介绍一个流传很广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看看民众心目中的秦始皇和万里长城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5.
公元9年,王莽颁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汉书》卷99《王莽传》,实行“王田制”,揭开了托古改制的序幕,其后又推行币制改革、五均六等改制措施,力图稳定政权,革除西汉未期的弊政。但公元12年,改制的核心内容“王田制”因无法实施而废除,标志着王莽改制的失败。此后,论者多以王莽改制为复古,认为其失败也是因逆历史潮流而动所致,这种认识显然不妥当。那么王莽托古改制是否复古?王莽改  相似文献   

6.
传说黄鹤楼     
黄鹤楼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民间传说流传无数。那些美丽的故事经口口相传,留存至今。很久很久以前——传说总是这样开头——武昌江边有一个小小的茶馆,它是一个姓张的寡妇所开。张寡妇心地善良,逢有赶路的穷苦人来她这里吃茶,她便不收银钱。有一天,一个穷老头晕倒在她的茶馆门口,张寡  相似文献   

7.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丞相萧何主持制定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一系列律令制度,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拍手称快。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丞相。传说萧何生前与曹参有个人恩怨,人们担心国家的政策将会改变。出人意料的是,曹参以国家大局和百姓利益为重,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早期道教已经有试图参与政治的迹象。东汉末年的流民暴动,更明确地以道教为号召民众的旗帜。汉末大动乱中早期道教徒的活跃的表演,是道教思想的一种政治实践,也是道教思想的一种社会试验。这种试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部成功,说明道教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早期道教信仰者的武装斗争以腐恶的政治统治为目标,反抗运动既有火速爆发的力度也有坚持长久的韧性。这一现象,值得社会史学者、政治史学者和宗教史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特别是中期以后,随着朝廷大量分封侯国,西汉政区内出现了大量的同名县。虽然朝廷采取措施避免同名县的产生,但同名县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王莽改制时,在对县名进行更改的过程中,对同名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置,但其随意性的处置方式使得效果并不理想。东汉初期,在对王莽改制的拨乱反正过程中,中央政府有意识地采取了废县、改名等措施,对大多数同名县进行处置,不过因各种原因,不少同名县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一部煌煌的中国封建史,既是一部泥古守成的历史,也是一部变革图新的历史,保守意识根深蒂固,革新思想也时起波澜,而在数十起大的社会改革运动中,由皇帝亲自发动、亲自领导、亲自参与的变革却并不多见,王莽改制就是其中的一例。按说,作为皇权的最高统领者,王莽推行他的“改制”措施顺理成章,也易如反掌,“改制”的成功也是可以想见的。然而,历史给王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改制”不仅处处受阻,兴废无常,最终夭折,就连王莽本人也因“改制”激激化矛盾遭义军戕杀。那么,本是为缓和矛盾而施行的“改制”怎么反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千禧年即将来临,作家周大新将他的长篇力作《第二十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奉献给人们。他用100万字,写了100年。而这100年,则是公元纪年起,百年一幕历史活剧的最后一幕,第二十幕。公元元年,大约相当于我国西汉末年的汉平帝元始一年...  相似文献   

12.
<正> 掌故,按《辞海》的解释是:“多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那么,《彭州掌故》自然应当集彭州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轶闻趣事、世态百相之大成了。 彭州地处天府腹心,山川秀美,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有蜀中金彭的美誉,古代文人雅土多有吟咏,如:“天帝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唐·王勃《旅游彭中》)、“彭州实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宋·汪元量《彭州纪》)。足以令牡丹之乡的彭州人自豪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  相似文献   

13.
开篇的话     
《前线》2018,(2)
正民间传说是民众口传的历史,其中有真实的历史记忆,也有艺术性的虚构,有时甚至虚构成分更大。因此,民间传说研究的重点不在于判断其真实成分有多少,而在于判断这些口头的历史叙述是否真正反映了百姓的心声。首先,民间传说是按照历史的方式讲述的。主要人物是真实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文化名人等等。这说明百姓是相信它的,把它看作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是以非常严肃的  相似文献   

14.
三家《诗》在汉代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经过两汉之际的政治动荡,这种不平衡发生了重大转化。概而言之,"鲁诗"极盛于西汉,至东汉依然强势;"齐诗"盛于西汉,至东汉则一蹶不振;"韩诗"在西汉相对不显,至东汉而盛极一时。两汉三家《诗》学兴衰易势的关节点在于王莽篡汉。王莽篡汉前后,三家《诗》学者明显分为两大政治阵营:"鲁诗"、"韩诗"知名学者以不同方式拒绝为王莽奔走,见于记载的西汉后期"齐诗"学者则大都倒向了王氏集团。这种政治分化影响了三家《诗》在东汉的不同走向。东汉"韩诗"学者大都善言图谶符命,迎合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也是东汉"韩诗"传习转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白兴华 《新视野》2013,(1):101-104,108
西汉的政治与史学,在相互的影响中完成了彼此的演变.西汉初年,史论与政治皆充满生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汉武帝时期,强大而专制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在刺激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同时,又致使《史记》无法对现实政治产生影响,而只能藏之名山,以待来世;西汉末年,刘向等人试图通过整理文献复兴政局,但充满阴阳五行、符瑞灾异的学术与暮气已深的西汉王朝已失去了彼此互动、相互创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鄞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故事,与《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传说历史悠久,流传中外.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特别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电影在1954年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招待外宾放映后,以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故事更加轰动世界.之后,小提琴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情感的媒介",摆宴"这一传统习俗在传统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进行情感性表达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起着情感维系纽带和群体归属等的作用。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婚丧嫁娶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免不了请客吃饭,常常伴随着的就是大操大办。西汉开国功臣周勃早年就"常为人吹箫给丧事",看吧,即使在民不聊生的秦朝末年,遇到白事,百姓都还是要想办法整得隆重点。六朝时,遇到大事,还会请一些名士来席上唱唱  相似文献   

18.
以儒道为正统的中国历史,从来就不缺乏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最终却倍受争议的人物,王莽便是其中令人悲悯的一位。白居易曾有诗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和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谁复知”。对于王莽的评价,白诗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憎分明,臧否有加。  相似文献   

19.
火德问题是西汉政治史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学术界虽有过不少讨论,但尚未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火德在西汉一直被视为内德,并未成为外德,而人们之所以不能够辨析清楚西汉火德疑案,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其背后存在着两次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和探究这一问题,或许可以使西汉火德疑案得到破解.  相似文献   

20.
强项令董宣     
张淦 《前线》2021,(2):86-88
董宣,字少平,东汉陈留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纵观董宣七十余载人生,共历经西汉衰落、王莽改制和光武中兴三个时期,可谓跌宕起伏。董宣为官多年,曾任北海相、江夏太守以及洛阳令等职。不论身处何位,他始终以打击权贵、造福百姓为己任,对违法乱纪之徒严惩不贷,从不向权贵低头,被汉光武帝刘秀赞誉为强项令,是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