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洲天文学理论奠基于颇为不同的天体运行观——阿拉伯传统将地球视为天体运行的中心,中国传统将北极星视为天体运行的中心,而印度传统支持以地球与太阳为中心的理论,其中,行星环绕着太阳,太阳则依次环绕着地球.普遍得到承认的是,这些亚洲传统在数学、天文学与宇宙论中预见到了后来归功于近代早期欧洲科学革命的大量观念.我们将探究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些传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科学革命,而工匠在天文学知识的交流媒介中可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食     
对于我们地球来说,月亮遮住了太阳的光,便是日食。太阳很大,月亮很小,太阳的面积是月亮的一万多倍。但由于月亮离我们地球很近,太阳离我们很远,所以,小小的月亮也会遮住庞大无比的太阳,这就是日全食。这时大地便会黑下来,人们也觉得寒气袭人。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美国总统布什在他上台的几个月中,可以说所做 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要世界跟着布什的意志 转。 他主政以来,发表了有关对朝鲜、中东、波黑等一连串“新政策”,打乱了世界原来的秩序,使原已开始露头的“地区和平”的曙光消失殆尽,重又陷入了紧张和混乱。 人们不禁要问:是要地球跟着布什转还是布什跟着地球转?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人的祈祷,没能保住它的飞行轨迹;对太空的无比眷恋,也未能留住它远去的身影。在太空遨游 5500个日日夜夜之后,“和平”号空间站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3月 21,负责指挥“和平”号空间站坠毁的俄罗斯跨部门委员会决定,刚刚度过自己 15岁生日的“和平”号,在完成最后一次绕地球飞行后,将于 3月 23日坠毁。 火与水的洗礼   根据计划,空间站坠毁前应降至距地 220公里的飞行轨道,并绕地球运行最后 4圈。在运行第三圈时将发出“控制下降轨道”指令。当空间站到达近地点时 (距地 165公里的轨道 ),它正好位于坠落海域上空。…  相似文献   

6.
是更新还是腐坏?山西郭尚荣《望》第五期上刊载了一幅题为《“观念更新”》的漫画,给人印象深重刻。只见太阳早已升高,一只公鸡却昂首怠工,且振振有词:“不给早班费,休想我叫你”。初看令人哑然失笑;失笑之余,又深思良久。公鸡打鸣,本是天职,也是享受饲料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曾招娣 《党政论坛》2012,(16):18-18
大树有大树的挺拔,小草也有小草的柔媚;花朵有花朵的芬芳,绿叶也有绿叶的蓬勃;大海有大海的浩渺,小溪也有小溪的清澈;太阳有太阳的辉煌,月亮也有月亮的秀丽……造化是包容的,它容许各种特色和个性的存在。也正是万物不同的“本色”,才汇成了浩瀚无边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8.
“猴子捞月”恐怕是老小皆知的智慧故事。在很小的时候就听上辈人讲过,然后,又在小学的教材里学过;长大以后,特别是为人之父后,又将这一故事讲给下一代听。不过,这故事传来传去,也就对于故事的内涵想得少了,似乎其中包含的这般那般的“深刻含义”和“教育意义”,听者一听就可以理解似的。的确,“猴子捞月”故事的内涵似乎是明确的:猴子根本没弄明白月亮是怎么回事,就兴师动众地到井里去捞,费劲老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不是说明猴子傻吗。但是,猴子捞过月亮,而且没有得到之后,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9.
所谓“个体性”是指人类个体既作为生物机体又作为社会机体的特殊属性。苏联心理学家安南耶夫把具体人类的生物和社会整体叫做“个体性”。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重要论断:“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于人的“自然关系”,早在我国古籍《礼记·礼运》和《孟子·告子上》中,古人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并归结为“食色,性也。”在人的“个体性”中,生物机体所表现出的某些生理、心理现象,一般具有“趋我性、“趋逸性”、“趋惰性”特点,这种特点对于“个体性”青年生物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适用的。而在人的社会关系中,青年“个体性”则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格习惯等是一股强大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经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他老先生在识人用人上所主张的“群众路线”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被“众恶之”的人,却往往不能“必察焉”。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梁福全,在组织上拟提拔他任中院副院长时,就有群众反映他有生活作风问题。经查,梁除了贪污受贿外,的确长期包养情妇六七个,并与一情妇有了一个5岁的孩子;马向东在担任沈阳市团委书记时,曾因违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3,(8):6-6
合适的距离 听专家说,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1%,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火焰山”;如果再远3%.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广寒官”。而现在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仰望那些孤寂荒芜的星球.真是庆幸我们拥有多姿多彩的天气、舒适宜人的温度,庆幸我们与太阳之间有着合适的距离——所以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合适的距离产生美。  相似文献   

12.
天路揽星记     
徐勇 《瞭望》1992,(22)
华盛顿专电 如果把航天飞机绕地球飞行的轨道称作天路,把人造卫星也认作一颗星星,那么,5月13日晚,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3名宇航员便在太空中演示了一幕长达8个小时的“天路揽星”的活剧。 人们通过美国有线新闻广播公司的电视实况转播目睹了这一精彩场面。 宇航员藉以活动的舞台是价值20亿美元的新建航天机“奋进”号上敞开的载货舱。作为6年前1月28日  相似文献   

13.
16000亿元,一个巨大的数字。有人计算过,如果将面额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张接起来,16000亿元组成的“长城”足足可以绕地球6圈。 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家底”。确切地说,它是截止到1988年底,我国预算内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值的总和。 聚沙成塔,积腋成裘,这偌大的财富是新  相似文献   

14.
从表面上看,“脑筋急转弯”不过是一点小幽默、小聪明,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可是倘若我们用“转起来的脑筋”去看“脑筋急转弯”则可发现这可是创造价值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天津一轻局原印铁制罐厂的领导者在困境中探索改革的路子,先是脑筋一转,果断从国外引进瓶盖生产线开始有了转机,接着又引进喷雾罐生产线。现代化的生产要求全新的管理,然而各方面条件不成熟怎么办?厂领导脑筋一转,搞了个“一广两制”的新点子,其主要做法包括:在厂内公开招聘员工,  相似文献   

15.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久前,一位美国朋友问:“孔子三千弟子,数量这么大,在哪里上课?”其实这是误解。孔子的教学方式不是后世那样的课堂教学,此“三千”又不是一时的人数,而是其一生中教授弟  相似文献   

16.
俞明 《瞭望》1988,(10)
中国的传统医术被外国人称之为“古老而神奇”的医术,具有“不可思议”的疗效,这话不假。 十六世纪二十年代路易十三的御医认为瘟疫是由月蚀之类星象变化所引起的,十七世纪中叶法国国王法兰西斯第一的母后路易丝的御医推出了日月星辰和人身健康关系的理论,诸如太阳管心,月亮司脑、胃、肺等。1661年巴黎有名的巴丁大夫给一个病人放血达二十二次,他自己得了重伤风,也放了七次血,当然,若月亮在双子宫星座时,就没有医生敢施行放血了,因为那是犯忌的,以药典讲,古埃及的药方上有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1,(10)
据有关军事专家介绍,已经研制和正在研制的太空战兵器主要有五大类: 一是反卫星武器,如:反卫星导弹、反卫星卫星、“智能卵石”等; 二是反弹道导弹武器,如:电磁炮、强激光武器、粒子武器束武器、微波武器等; 三是轨道轰炸系统,如:装载有核导弹的卫星在轨道运行,适时发射核导弹进入地球大气层,摧毁地面目标; 四是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发现目标后,适时发射装载有核导弹的卫星,在卫星绕地球轨道时,将核导弹从卫星上发射,进入大气层击毁空中目标或地面目标; 五是由航天飞机、航天站和轨道间载人飞船组成的系统,这是一种可重复…  相似文献   

18.
徐欧露 《瞭望》2020,(11):32-34
每个人都是地球生态链中微小的一环,同时又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觉知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从“我想”到“不想”,一字之差,可能就是一个更好的未来。“对于我们的地球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相信会有别人来拯救它。”  相似文献   

19.
华丁 《瞭望》1987,(38)
一位华人来中国访问,从南到北跑了一转,看到一些大旅馆忌讳起“13”来了,饭店没有十三楼,房间没有十三号,他大为感叹:“学西方竟……连目前已被西方打破的迷信都采用上了”,“岂不让人笑掉了牙!”《中国法制报》也载文指出,进口这种“洋忌讳”,不过是“早已有之的‘月亮是外国的圆’心态的变种而已”。 这使我油然想起古时“东施效颦”的故事来。那西施整日捧着心儿,蹙着眉儿,原本是因为患有心病。东施却把病态当美容,痴心仿效,终被后世传为笑柄。  相似文献   

20.
“数字地球”为何刺激我们的神经 两年前,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不仅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而且给面临新世纪的世界各国带来了一个真正跨世纪的挑战。要不要搞自己的“数字地球”,成了各国政府和科技界不得不严肃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有关“地球”的概念,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如此深深地触动政治家和科学家敏感的神经? 它可不是我们脚下那个能散发泥土芳香的地球。它的确是个“地球”──地球上绝大部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数据、信息都包容在它的“体内”;它又毫无“球”的外形,不过是一个以数字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