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宏 《瞭望》1993,(43)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的老家在台湾。他在给我香蕉、桔子吃的时候,我总听到他唠叨着一句话:“台湾的香蕉、桔子比这大多了甜多了。”爷爷还曾说,在台湾有我们许多的亲人,象爷爷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小弟小妹……,他们很早就生活在那里。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去青岛参观了海尔集团,对海尔“走向世界”有了更深感触。短短几年,海尔产品已销往近100个国家,在全球建了13个工厂和18个贸易中心。他们还在美国建起了海尔大厦,利用当地资本和人力资源来做海尔品牌。 有人提出:“我们既要追求GDP,更要追求GNP(在国内外新生产商品和服务附加值总和)。”如果把国内市场比作“碗”,把国外市场比作“锅”,所谓追求GNP,实际上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不满足于争占国内市场份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1,(37)
佟志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三年级学生,来自福建省漳州市农村。全家6口人,上有奶奶,下有弟妹,由于人多地少,年人均收入四五百元,生活极其贫困,弟弟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妹妹现上小学六年级。 佟志祥上大学每年学费4500元。 第一年,父母向亲朋好友借了8000元钱给他带上;第二年起,佟志祥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靠做家教、打零工、获奖学金支撑了下来;去年春节回家,他用积攒的3000元钱,替父母还了入学欠的外债;今年暑假,留在学校做家教的他给奶奶寄回535元零  相似文献   

4.
吃过晚饭,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五十一岁的谭耀坤工程师郑重其事地对全家说:“我已决定给省军区警卫连办电器修理部。每年办一个班,三年培训完,学费一分不收。” 谭耀坤是南京市鼓楼百货商店家用电器维修部的工程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设计制造  相似文献   

5.
一天,好友老张兴致盎然地让我看一条他春节时收到的短信。他还告诉我,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至今不舍得删去。出于好奇,我细读起来:张强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值此除夕之夜,为了使千千万万的旅客能回家团圆,你们的儿子正辛勤工作在铁路春运一线,不能陪伴在你们二老身边。近年来,张强同志进步很快,请你们放心。在此,我代表车队党政领导给你们全家拜年!车队支部书记余××  相似文献   

6.
“温古知新”,这四个寓意深邃的大字,是已故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先生两年前访华时为陕西省博物馆所作的题词。这可以说是这位日本著名政治家具有远见卓识的日中友好观。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明友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今年四月,正当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植的大山樱在北京破蕊吐艳之时,大平先生的夫人大平志华子,带着两个儿子和儿媳、一个女儿和女婿,还有大平先生的弟弟,应邀全家前来中国访问,使我们得以再一次  相似文献   

7.
10月10日应李炜单位管行政的老板夫妇之邀,今天我们全家去昆士兰大学校园同他们共同野餐。按西方习惯,我们虽是受人邀请,食品还是要自备的。李炜买了水果和饮料,小月做了“三明治”,还烤了一个大蛋糕。我们同老板夫妇在昆士兰大学校园里一个美丽的草坪上聚会,老板夫妇也带来不少食品,我们把食品放在一张桌子上共同食用。小月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一小筒云南茶送给他们。我指着筒上的“皇后茶”三个字向他们解释其含意,老板笑指其妻:皇后是她!  相似文献   

8.
茶醉     
唐寅有一幅名画,叫《事茗图》,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是溪流潺潺,林木苍翠,云雾弥漫,山前茅屋数间,一人伏案苦读。边舍中,有一小童在扇火煮茶。舍外,小溪之上横卧木桥,一老者策杖来访,身后跟着一个抱琴的书童。画面清逸俊雅,画风飘逸,充满动感。再看旁边的题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从电视新闻中惊悉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全家极其悲痛,失声痛哭。小平同志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我们全家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恩情。 “是邓小平,给我第二次生命”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不少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政治迫害,  相似文献   

10.
刘和芳之死     
楚东 《瞭望》2004,(52)
刘和芳:合肥市一位29岁的下岗女工,6岁女孩的母亲,离异。12月2日下午,自缢于自家房门。 死因:生活特困,虽苦苦挣扎仍未摆脱厄运而绝望。 生活状况特写:刘母称,7年来女儿在家里几乎天天吃咸菜饭;自杀当天锅里有一碗盐水煮萝卜;死前由于无钱交10多元的统一安装新水表费用,家中已断水一个多月;女儿上小学的500元是弟弟代缴的;7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7,(12)
正小时候羡慕吃食堂。一次,家里没开伙,父亲给了我5分钱,我在食堂买了一盘雪里蕻腌菜炒青米豆。腌菜咸津津的,青米豆软糯酥香,比我们家水煮盐拌的菜好吃多了,菜里的油尤其厚。吃完饭,碗边上蜿蜒着几道黄黄的油花。一餐饭,吃得我心满意足。成人后,我进厂当了工人,单身汉,三餐吃食堂。食堂的菜每天也有十来样,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挂在卖饭窗口,众目仰视之下:萝卜烧肉1角2  相似文献   

12.
“我记得,我们从来没有坐下来仔仔细细地沟通过,甚至没有一次谈话超过10分钟……您总说:工作忙!是的,这我承认。但我想说,您这只是一种托辞,一种骗术!您想想,您什么时候真正关心我和小弟的成长过?每当您看到我和小弟做事不符您心意或者做了什么错事时,您有几次真正心平气和给我们讲一下道理?没有,在我的记忆里,您只会发火!只会瞪眼!只会吼!……我很想知道,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您的追求与抱负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 这是我女儿在1993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6,(8)
正我小时候妈妈烙的馅饼至今还忘不掉,因为那是妈妈的拿手绝活。我清楚记得,第一次吃妈妈烙的馅饼是我念小学一年级时。那时我家住在偏僻的小山沟,秃岭荒山,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差,生活十分艰难。能吃顿饱饭就烧高香了,想吃馅饼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偏偏有一天,我真的吃到了妈妈烙的馅饼,天方夜谭成了现实。一天放学回家,刚到门口就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我赶忙进屋问妈妈:"什么这么香?""馅饼",妈妈回答说。妈妈边烙馅饼边嘟囔"咱家下蛋的大黄鸡让黄皮子咬死了!"这时我才知道馅饼是鸡肉馅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馅饼,那  相似文献   

14.
今天吃啥?还真是个大难题。按节气说,一入秋,又到了进补的时候,北京人叫“贴秋膘”,就是吃肉。但是,敢吃吗?若依照某些媒体的报道,吃牛羊肉担心“疯牛病”,吃猪肉忧虑“瘦肉精”,吃鸡肉怀疑“激素残留”,吃鱼虾怕污水,喝牛奶发愁抗生素,沏茶留神铅超标,蜂蜜中小心氯霉素。远离荤腥也不见得安全,蒸米饭想起毒大米,煮面条查出增白剂过高,蔬  相似文献   

15.
女儿凯丽在美国学校的中文班上学到了"孔融让梨"这一课。这个故事我们中国人都不陌生,孔融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在一次吃梨的时候,他挑了最小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邓小平1973年返京后,第一个来看望的是邓颖超《党的文献》2014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增刊中发表电视文献片《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的故事》片段,其中邓榕回忆说,1973年2月邓小平从江西返京后,"第一个到我们家来看望父亲的就是邓颖超邓妈妈。我记得那天邓妈妈到了我们家,我们都非常地激动。"从1969年邓小平离开北京,到1973年在北京与周恩来、邓颖超重逢,这是一次跨越了若干个动荡春秋的见面。"当时的情景我历历在目,父亲母亲在屋子外面等着邓妈妈,邓妈妈的车到了以后,他们两个扶着邓妈妈下来,  相似文献   

17.
周末晚上聊天,谈起北京某县机关干部下基层,要乡村干部让他们吃"敲门饭",就是工作到哪儿就在哪儿吃饭,碰上什么就吃什么的话题.有人情不自禁地伸出拇指连称"好!新鲜事"! 吃"敲门饭"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在编写某市军事志的时候,见到一份材料里就记载着,解放初期的干部下乡都是吃"敲门饭".当时老百姓中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事先不把招呼打,饭时碰啥就吃啥,加双筷子加个碗,不是一家胜一家."采访一些老人,他们都记得:"那时候,老百姓管干部吃饭是件光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勒紧裤带”是节衣缩食、穷困潦倒的代名词。如今,“勒紧裤带”再度风行,成为一种时尚。倒让老一辈人感慨万千:真是不一样。记得妈妈讲,年轻时候最希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并能放开肚子美美吃一顿。而那顶好的一顿,充其量不过是两碗大米饭和着几大块半肥瘦的猪肉之类的。那时确实是艰难,面黄肌瘦的,也只有过年能吃好一点,是要“勒紧裤带”过日子。转眼三十多年过去,生活也象来了个大转弯,吃对好多人来说已不再是生活主题,很多太太小姐们更是“谈吃色变”。即使碰上个山珍海味,也只敢晴蜓点水,尝尝鲜。…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在饮食上有个特殊的爱好:喜辣。“菜无论荤素,皆以辣子佐之”,以辣得满头大汗为乐事。平时吃饭,有菜没菜都可以,可辣椒是不能少的。黑面馍夹点辣椒便是一顿饭,还吃得蛮香。若没有辣椒,吃十个碟子八个碗也不香。1936年2月,毛主席率部东渡黄河征讨阎锡山,他却忍痛放弃了这一嗜好,因为“部队连饭都吃不饱,我不吃这个,标准高了。”4月初,部队攻下了襄陵镇,还捉了阎锡山的一名县长,毛主席高兴了,马上吩咐厨师老高炒了一碟油炸辣椒。这时,聂荣臻同志向毛主席请示工作来了。见主席吃辣椒吃得开心,就和他聊起辣椒来。主席风…  相似文献   

20.
我打小就让妈妈不放心。 不知什么原因,爸爸被调到一个小煤矿上,我们跟着也要搬到那儿去。我站在妈妈身边看她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子,在最上边放了两封鞭炮。 “这是什么?”我问妈妈。“鞭炮。等会儿开车时候放。”“噢。”我定定地看了那鞭炮一会儿,忽然对妈妈说:“妈妈,死了人也要放鞭炮的……”“胡说!”妈妈猛抬手“啪”地给了我一记耳光。 我被打懵了,小手捂着脸惊愕地望着妈妈,连哭都不记得了。妈妈立即后悔了,蹲下身揉着我的脸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