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避短与扬长     
反之,若不辨长短,甚至舍长用短,必然是一害人才,二害事业。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就是个典型。马谡是个智囊型的人物.街亭之役,诸葛亮却让他披坚执锐当“先锋官”,结果痛失街亭,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对此。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是“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犯了“裁之失中”的错误。这个批评很中肯。  相似文献   

2.
<正>诸葛亮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给与曹操作战多年、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延,可诸葛亮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还对其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不予采纳,甚至连先锋也不让他当。另一方面却"违众拔谡",让夸夸其谈、缺乏独当一面经验的马谡当了先锋。其实,诸葛亮对马谡也是心  相似文献   

3.
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延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延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囊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延。而今七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魏延如此结局而惋惜,禁不住要发问:魏延为什么会“反”?倘若诸葛亮对他少一点疑忌多几分信任,后劲乏人的蜀汉是否可以不失去这位智勇兼备的大将军? 魏延为什么会“反”?诸葛亮说是因为他“脑后有反骨”。我们不妨回过来看看魏延一生几次“反”的缘  相似文献   

4.
夜读三国,孔明挥泪斩马谡,皆日: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诸葛孔明执法如山、大义灭亲。掩卷长叹,此实乃人岗不匹配之悲剧也。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6.
自责     
三国时,诸葛亮因未听刘备临终时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错用马谡镇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境),致使北伐中原的计划破产.为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引咎自责,自贬三级.诸葛亮的此举,一直传为美谈,为后人称赞、效法.……  相似文献   

7.
话说主动请缨把守街亭的蜀参军马谡,仗着“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不听王平劝阻,坚持屯兵于山上,终致街亭失守,全军惨败。各路军马退回汉中。诸葛亮怒不可遏,准备按马谡所立军令状中的许诺将其推出斩首。转念一想,“办丧事”比不得“办喜事”,何苦我要专断惹人...  相似文献   

8.
诸葛孔明先生,你可知晓,挥泪斩过马谡后,给后人留下了几多思考和回味! 想那马谡急于请缨,统率二万五千兵马去把守街亭,自以为“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妄自尊大,刚愎自用,不纳善谏,致使街亭失守,尽管未使“大军休矣,但你还是予以了军法处之。  相似文献   

9.
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巳家喻户晓,成为这位诸葛大人严格执法、不包庇部下的典型事例.其实,通观《三国演义》(非陈寿《三国志》也)全书,这位诸葛大人在执法方面却并非一贯铁面无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因人而异的.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11.
第三十九集痛失臂膀不过,马谡不大可能在被捕后逃亡,并不等于说他不会跑。因为他还可能在被捕前逃亡。大家想想,马谡写这封信是在什么时候?《襄阳记》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可谓“绝代奇才”,“智慧的化身”,具有超人的领导艺术。然而,在用人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即是一例。诸葛亮对“义如兄弟”的马谡甚为偏爱。当他去探望病危中的刘备时,刘备问他:马谡之才能何如?诸葛亮赞曰: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说: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  相似文献   

13.
蜀汉诸葛亮在与东吴修好,并 且平定南方之后。就一心一 意出师伐魏,希望复兴汉室,还都中 原。在前后七年中,六出祁山,未能 如愿,最后病死在前线,正如他自己 在《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后人读史至此,无不扼腕 叹息。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病死的地方是五丈原, 后人在这个著名的古战场上修了一 座庙来纪念他,现在成为一个旅游 景点。未登五丈原,先过高店镇,因 为当时诸葛亮手下的大将魏延曾在 此扎营,所以此镇又名“魏延城”。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虽不在五 虎上将──关、张、…  相似文献   

14.
魏延一案中有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诸葛亮在临终前,为什么要做出不利于魏延的撤军部署。这个部署真与两人的军事路线分歧有关吗?诸葛  相似文献   

15.
蜀汉名将魏延文武兼备,勇略过人,其军事才能堪与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相比。魏延提出的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谋,看似弄险,其实奇妙无穷。诸葛亮对魏延处处掣肘,不肯大胆使用,故其北伐未能成功。魏延“谋反”说完全是罗贯中捏造的罪名。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虽是杨仪,但同诸葛亮的临终遗命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读《三国演义》马谡失街亭,诸葛这逼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颇多感触。人们通常将蜀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但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诸葛亮误用马谡,才造成悲剧的结局。诸葛亮当然知道自己罪咎非轻,因此要求自眨三等,以谢罪自警。诸葛亮平生知人善任,失街亭根本原因就是重用亲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马谡常在左右论军机。两个人又谈得拢,“每见引论,自昼达旦”,日积月累就近之而亲之而信之。到后来竟发展到“丞相视谡如子,谡视明公犹  相似文献   

17.
关羽和马谡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处理了两个违反军令状的案件。第一件是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案;第二件是马谡失街亭案。按理说,关羽和马谡两人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如果从情节后果看,关羽是在完全有条件捉拿或斩杀疲惫不堪的  相似文献   

18.
刘威韵 《前沿》2007,(12):232-235
历史上的魏延并未反叛,罗贯中反写魏延原因在于五点迷茫与困惑,即史料的缺乏、主题的需要、创作思路的矛盾、向往游侠精神与维护儒家传统的冲突及不可忍受的"我"的观念,歪打正着使魏延形象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近读《诸葛亮新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贲师,臣职是当。请自眨三等,以督厥咎”。看来诸葛亮实在无愧一代贤相,他对街亭之失不仅承担责任,还  相似文献   

20.
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曹操因马践麦地而割发代首自罚印象很深,觉得曹操严以律己,是个英雄!以后才知道这正是曹操权诈之处,演戏罢了。倒是诸葛亮因用人不当失守街亭而请自贬三等,显得更有真情实意。但不管怎样,他们都缺乏他人的监督,没有人敢于对他们的过失进行追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