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几乎所有的领导在批评人时,都特别不喜欢部下强调客观理由,为自己辩解。每当这种时候,无论平时再和蔼可亲的领导也会忍不住失去耐心,甚至皱着眉头撂下一句:“不要给自己找借口”。  相似文献   

2.
秦娥 《人民公安》2010,(23):57-57
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的自己将会何去何从.快乐的时候请尽情享受.伤心的时候请坦然面对,成功的时候请谦虚谨慎,失败的时候请重整旗鼓,不要让昨天的忧伤占据今天的快乐延误明天的幸福.做好今天的自己便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赞美是一种催眠。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到如果别人说你是美的,你就真的是美的,而且越来越美。赞美也是一种激励,当你自己觉得自己不够美时,通过别人的赞美你也会朝着漂亮的标准不断地修整自己。在心理学研究中,互惠原则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当你运用语言赞美对方,对方也会在适当的时间赞美你;或者你给对方很大的恩惠,他也会给你很大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走进一间陌生的房间,或是与一个不熟悉的人碰面时,在心里对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该怎么样打破僵局,交到朋友?”而独处的时候,有时又会突然想到:“啊,那天我很唐突地说了那样的一句话。”或者是:“哎呀,我当时怎么说了那么破坏气氛的话。”想起来的时候,真是恨不得咬掉自己的舌头。  相似文献   

5.
孤独时千万别懒惰当们不想干活的时候,千万不能一个人。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能听任自己懒惰。──詹森能在孤独时不破一点事,仍怡然自得的人,是达观者。若非达观者。就是精神有点毛病。所以,凡人必不使懒惰和孤独重复发生。年轻时,最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  相似文献   

6.
芥茉 《前进》2005,(8):55-55
人有两眼,虽不可后视,但可前瞻,而且左眼加右眼,视野开阔更圆满。人生也有“两只眼”,一只“眼”看自己,一只“眼”看别人。境遇坎坷时,看自己要拿自己当人;春风得意时,看别人要拿别人当人。拿自己当人不容易。这不是昏话。尽管每个人都想拿自己当人,而且还要当“人上人”,实际上,当人看自己在许多时候并不容易做到。譬如,当你下岗待业、毕业待分,好不容易找个吃饭的地方,在人之下,难免忍气吞声、巴结逢迎,将自尊让位于就业,把人格屈服于饭碗,“嗟来之食”不吃是会饿死人的,不为三斗米折腰的气节与现代社会的生存比较竟显得十分脆弱。又如,…  相似文献   

7.
权力情境     
《新东方》2004,(8)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即使是最顺从的人也会有反抗或抵制的时候,最具有对抗心理的人也同样有服从的时候。权力者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创造一种合适的权力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即使是最顺从的人也会有反抗或抵制的时候,最具有对抗心理的人也同样有服从的时候。权力者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创造一种合适的权力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龙儿最大的感受就是欣赏自己。她说:”人往往是给自己鼓气。当走到最低点的时候,别人再说什么都没用,只有靠自己……那时我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自杀,因为自杀就是一刹那间毁灭一切的念头。过去就过去了,过不去就要死掉。其实,多走几步多坚持一会儿,就会出现曙光乍现的新转机,失败者往往输在不能坚持。”  相似文献   

10.
胜利与圆满     
生命就是一场填字游戏.只有填上正确的词汇才会得满分。很多人在谈话的时候总是说一些毁灭性的语言。记住。你因为自己的语言而受到褒奖.因为自己的语言而受到诅咒。  相似文献   

11.
张国庆 《小康》2010,(4):116-116
聪明的人,总会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古老西藏,有个叫爱地巴的人,年轻的时候,每次生气或与人起争执时,他都会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5圈。  相似文献   

1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会永远存在,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但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愿意听不同的意见,或者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一提起批评就非常反感,甚至会暴跳如雷。他们总会认为别人批评自己是给自己难堪,是和自己过不去。其实,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种关爱,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都有缺点和不足,可是当自己有了错误和缺点,却又  相似文献   

14.
严重的“心理内耗”,不但会影响我们做出有效判断,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就是“不放过自己”。这样的人一般都属于高度敏感的人,很在乎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学会接纳自己,扔掉完美人设的标签,是减少内耗的开始。年过半百,我们要学会列“不做清单”,把精力放在对的地方。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心理痛苦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终结者。只有先爱自己,才能厚爱别人。  相似文献   

15.
守住自己     
正得意不能忘形,失意不能失态。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好事情变成坏事情。因为很多人在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自我感觉容易良好,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身处逆境必须格外忍耐,否则容易早早的夭折,坏事情无法变成好事情。许多人在人生失意的时候经常失态,一失态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结果消极和绝望就会趁隙而入,失去希望和美好的未来。生活不如意,人生不顺利,这些不要紧,关键要看自己  相似文献   

16.
郑剑 《楚天主人》2010,(10):39-39
记得上中学时,老师曾讲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不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当时,不甚明白其中的含义。几年前学开车的时候,教练几次提醒:无论是行车中还是倒车时,在特定区域都会有一个盲区,一定要注意。那时,我很快明白了教练的意思。这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知道了在一定条件下人会存在"视觉盲区"。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进一步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人还会存在"思维盲区"和"心理盲区"。要少犯错误、干好工作,就应努力克服这些"盲区"的不利影响,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  相似文献   

17.
信心     
1你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还能相信什么呢?然而相信自己很难。或者说,自信心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当自信的力量还没有大到与恶习对抗,以及与命运对抗的程度时,只好自卑。2自卑常常是自我保护的很好的方式,它会使心平静下来,也能免去许多麻烦。但自卑总有一天会惹恼你自己。因为内心深处的尊严从一开始就不与自卑妥协。当自卑与自尊在潜意识里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人会突然变得无所适从,原来由自卑收拾的一小片田地变得十分狼籍。3不如用自信来爱护自己。自信是预先在心里塑造一个新我,然后观察新我的成长。而新我的每一点点成长,又会…  相似文献   

18.
《时事报告》2012,(11):76-77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每天都会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为了帮助这些人解决此问题,美国著名的脑健康医生丹尼尔·亚蒙就提出了“18/40/60规则”:当你18岁时,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在关注你;当你40岁时,你会不完全介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当你60岁时,你会意识到没有人关心你的私事。人们每天都在担心和思考他们自己的事,而不是你的事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常是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会对社交情境感到害怕的人的普遍特点。这些人常常觉得别人在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外貌、服装、谈吐等。  相似文献   

19.
正职业资格证书,今后还要不要考?10月末,2015届毕业生求职就业开始启动。往年这个时候,应届毕业生多在急急忙忙考证、预备岁末应聘高峰时怀揣着各种证照去找工作。今年,很多人却犹豫了。"证券从业资格证到底要不要考呢?真是纠结。不知道会不会被取消,找工作的时候还有没有用?"听说要取消一部分资格证书,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周昊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有的同学甚至说,说不定以后就没有任何证书了。如果是这样,我何必现在花钱花精力  相似文献   

20.
日本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山谷中的每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人的灵魂从自己的树的根.也就是树的根部那里出来.走下山谷钻到刚降生的人身体里去.所以人死的时候只是身体没有了.那灵魂是要返回到树根去的。马上要死的人要是睁开了灵魂之目.他就会知道自己的树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