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龙雪山在纳西族称为“波石欧鲁”,意为白沙的银色山岩。她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人民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其银装素裹,十三峰连绵不断,宛若一条“玉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又因玉龙雪山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与玄武  相似文献   

2.
木崇根 《创造》2011,(11):72-73
玉龙县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以纳西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是自治县的最具特色的根,是全县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纳西人秉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具体体现为:一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和习俗;二是善于学习借鉴,在各民族文化碰撞交流中,融他民族之所长为纳西族之所优,始终保持了纳西民族的鲜明特点;三是重教兴学,留下来“天雨流芳”牌匾、“万卷楼”等崇文崇教的优良传统;四是善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五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保持了境内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和文 《创造》2016,(4):44-46
玉龙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多节”,将“三多节”办成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祭典、民族文化展演、文化产业培育、旅游产品推介、投资环境介绍、假日商贸为一体的民族节日庆典活动,把开展“三多节”系列活动作为实施“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的具体实践与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坐落在丽江城以北的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资源富集、历史悠久,是丽江纳西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丽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历史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悠久的历史底蕴,灿烂的民族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为世人梦中的旅游胜地,成为蜚声中外的"纳西文化之都". 昔日繁华陷入发展困局 白沙兴于公元67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纳西先民进入丽江坝子最早的居住地和木氏土司的祖居地.隋末唐初,纳西束尤部落迁徙到丽江坝子,尤氏酋领叶古年在白沙岩脚,依山抱海的建了治所白沙岩脚寨,同时积极发展农牧兼营的生产方式,梳理白沙哥吉河的灌溉系统,促进了白沙农牧业的发展.从此,白沙逐渐成为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中叶,随着大研古城的逐渐兴盛,繁荣的白沙商贸集市景象逐渐淡去.  相似文献   

5.
《创造》2014,(1):80-81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更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地处汉、藏、白、纳西文化交汇带上的玉龙纳西族  相似文献   

6.
和文 《创造》2015,(4):67-68
<正>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日,是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三多节",是纳西族群众祭祀民族英雄、保护神、战神"三多神"的节日,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玉龙作为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十分重视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利用举行"三多节"系列活动,充分展示纳西族民间文化魅力,打造民俗节日文化旅游品牌,促进玉龙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3月20日,由玉龙县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八期"玉龙大讲坛"举行"三  相似文献   

7.
杨勇  和平 《创造》2000,(12)
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注入。文化是旅游业持续发展有力保证。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意味着精神的死亡,同样,一个旅游景区没有了文化,就会在短暂的暄嚣和热闹中走进寂灭。  未来旅游业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意识,把旅游产业视为文化性很强的事业,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深度开发,以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旅游将会超越以观光为特点的旅游。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正是以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优势,赢得了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广大游客的青睐。  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和摩梭母系文化,是丽江地区民族文化的三大品牌,是丽江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特色文化资源,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东巴经书被称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纳西古乐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摩梭母系文化被称为“人类母系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丽江旅游业开发的成功之举在于形成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研古城为载体,以游览古城,欣赏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纳西饮食服饰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处泸沽湖景区的永宁,应立足于以声名远播的泸沽湖为载体,形成以游...  相似文献   

8.
杨福泉 《今日民族》2004,(10):47-52
古往今来,与玉龙大雪山结下了生死之缘的,多是一些生长在纳西古国或来自天南海北的奇人名士。玉龙山冰魄雪魂,空灵祥和,体现了天地间的一种永恒精神,它如一面照澈人寰,参天贯地的明镜,能映出一种人生的大气和境界,因此,不少高人雅士与这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除了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纳西才俊外,还有很多中外名士。李霖灿即是现代与玉龙山有奇缘的一位中原俊杰,是一个读懂了玉龙雪山的精灵。李霖灿晚年常对人讲,他此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玉龙看雪,二是故宫看画。“前半生的美丽生涯”是在玉龙大雪山下度过的,他也因研究纳西族文化和读纳西…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和玉龙县,散居于永胜、宁蒗、维西、鹤庆、香格里拉等县。纳西族往往居住在山川秀丽、河流纵横、景色优美的地方,这些地方民风古朴,文化深厚,令世界各国游客为之向往。特别是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丽江成为世界最理想的旅游城市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纳西族最为有效完整地保持了它鲜明古朴的文化特色,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宗教仪式、绘画艺术、纳西古乐到建筑风格、日常生活、服饰等等都具有无限的魅力。纳西族的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尤为值得关注的就是有“披星戴月”之称的女性服饰羊皮披肩。  相似文献   

10.
和文光 《创造》2016,(8):52-53
自古以来流传于丽江西部玉龙县塔城、巨甸、鲁甸—带的纳西族传统舞蹈——勒巴舞,于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些人一直把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混为一谈.对此,笔者作为长期从事保护传承弘扬纳西族勒巴舞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谈谈有关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的区别及其它,不对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有与汉族大体相同的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节等。也有与彝族、白族相似的火把节。而本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大祭天、正月白沙农具会、二月八北岳庙会、龙王庙会等,在这众多的节日中要数二月八北岳庙会最有特色。二月八北岳庙会就是“祭天朵”神,纳西族叫“三朵颂”。“三朵”神是纳西族至尊的神灵,纳西人叫“三朵”为“阿普三朵”,意即“祖宗三朵”之意。关于“三朵”,在民间有几种传说:一说,在古时候有个叫阿布嘎底的猎人,经常带着他的猎狗到玉龙山上去打猎,以此为生。一天,他在雪山上发现了一块奇异的雪石,晶莹透…  相似文献   

12.
《今日浙江》2008,(1):64-64,F0003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通过树立项目化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将各类文经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求乐、求健和基本需求和求知、求富的现实需求,开展了以“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成立了8支农民文化引导团。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有其鲜明特征:物质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前,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文化体制还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文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所以,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造就大批文化人才、推动产业的文化化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木崇根 《创造》2011,(8):94-95
玉龙县,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是集3大世界遗产于一身的全国首批、云南唯一的"中国旅游强县",也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十二五"期间,玉龙县要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把县庆50周年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干劲,大力实施"134"战略布局——突出以县城为载体的经济增长1个核心,带动中、西和东部3个片区快速发展,全力打造生态、清洁能源、国际精品旅游和纳西文化4大产业基地,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小康和谐玉龙,建设全省最具特色的民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15.
张晓松 《创造》2012,(3):60-65
玉龙为建设全省最具特色民族自治县迈出坚实步伐玉龙磅礴,擎起红土地的脊梁;金沙水暖,孕育了纳西文化的厚重与辉煌。玉龙县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由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而来。建县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玉龙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20万各  相似文献   

16.
实现四川省文化跨越的战略目标,整合文化资源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以泸定的情况为例,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整合文化资源的紧迫性并对整合全省的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议:首先,要搭建整合文化资源的平台,包括总体策划的平台、人才支撑的平台、构筑产业园区的平台。其次,注重文化资源“有用性”、“稀缺性”和“组合性”的“元素”提炼,形成原创能力强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组合,将“对外展示魅力四川,对内构建和谐四川”作为四川文化资源的两大基本元素,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形态。再次,要促使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其它资源综合,提高附加值,突出主业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形成突破性的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伊始,中国出版界的一件大喜事,就是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旷世一绝,稀以奇宝”《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向全世界发行。 纳西族东巴文化,指的是纳西族古代文化。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其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活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民族文化。 史学家认为,纳西族源于秦时西北河湟地带南迁的古羌人的一支。汉代,这支羌人后裔先在大渡河一带生息,为“牦牛夷”或“越隽羌”,其后迁至雅砻江下游四川盐源一带。公元 至7世纪,一部分羌人后裔迁至金沙D玉龙雪…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11,(3):65-F0003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既是纳西族社会生活、宗教哲学、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同时也融会了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乃至古波斯、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页”奇观。  相似文献   

19.
程正稳 《政策》2009,(6):57-58
近年来.阳新县针对农民群众有“三盼”(盼文化下乡、盼体育活动、盼乡风良好)和农村基层干部有“三想”(想文化活动有场地、想文化事业有经费、想文艺演出有团队)的实际情况,着力推进文化资源公共化、文化团体多元化、文化活动大众化、艺术生产特色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有力地促进了阳新农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罗毅 《湖北宣传》2006,(9):23-24
随州的发展要打好“开放牌”、“特色牌”、“文化牌”。要高举文化名城大旗,重视炎帝神农文化和古乐编钟文化两大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吸引人们的旅游资源,从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步伐,通过打好“文化牌”来促进随州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