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我始终相信,当热泪与心声交织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体味到他们身上那份难以释怀的乡愁。《现代汉语词典》上说:"乡愁"指"深切思念家乡有忧伤的心情。"乡愁,其实是一种别样情绪,它酿造一些甜蜜和苦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信念     
乡愁其实是种情愫,演变成一种关注,最后落脚为回报。它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让人们在回望、回味的时候,想想自己能改变些什么、能对家乡回报些什么。因为乡愁不仅仅是思想里的东西,而应变成实际的行动。留住家乡的青山碧水、留住老乡的质朴执着,这样乡愁就变成了一种美好的东西。我们留住了故乡,也就有了能够安放乡愁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而南宁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愁就是一座村史室。从2014年起,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南宁市、县两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区率先探索开展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充分挖  相似文献   

4.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1971年,这首脍炙人口的《乡愁》一经发表,就在华语世界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共鸣,也使余光中先生赢得了"乡愁诗人"的美誉。携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先生在冬日的一个上午平静地走了,却将悠远的诗心、隽永的哲思永远地留给了我们。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一帧珍贵的水墨丹青画,  相似文献   

5.
理性与迷信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理性"一词是非常随意的。它的本意是指人类认识能力的三个环节之一,即感性、知性到理性。而我们广泛应用"理性"一词似乎是指那些遇事冷静,不作过激反应,所谓能做到唾面自干的人的表现;我们还习惯将理性同科学精神等同,那些臆想、狂妄的言行,我们叫它非理性;  相似文献   

6.
向勇 《人民论坛》2024,(3):12-15
春节是时间和空间的叙事,也是文化和认同的表征。乡愁是个体情感、集体情绪和国家情结的共同体认。春节乡愁是以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的情感投射。与春节乡愁相比,端午的乡愁是一份国人的文化托付,中秋的乡愁是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国庆的乡愁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乡愁资源的开发关键是乡愁文化基因的提炼和展示,是乡愁文化母题的创意呈现。乡愁经济是以乡愁文化为消费品和体验物的人文经济活动,包括乡愁恋地情结的旅游经济、乡愁情感宣泄的体验经济、乡愁精神连接的场景经济和乡愁灵魂皈依的信念经济,其内驱力是认同消费。  相似文献   

7.
邓军海 《理论月刊》2010,(10):48-52
我们对"肯定美学"有一定的误解,"肯定美学"与"批评美学"相对,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态度。它强调对自然的一种热爱与尊敬,强调对完美自然的一种信仰。作为一个美学论题,它所反对的自然审美观念是"如画";作为一个伦理学论题,它所吁求的是一种德性伦理。卡尔松的贡献就在于,科学世界观对肯定美学提供证明。只要我们还持有科学的世界观,卡尔松的科学证明就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  相似文献   

9.
钟英战 《前沿》2010,(14):54-5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自然与人存在的理想境界,也是达到理想境界的必经途径。"天人合一"新的阐释对现实有着新的启示意义。注重价值理性的"天人合一"观给我们一些有着重要价值的启示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建设活动提供新的思路,它让我们找到可以改变世界一些无序现状的希望和可以尝试的办法,因为它向人们指出一条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龙太江  盛欣 《求索》2010,(6):72-73
腐败"零容忍"倡导即使是轻微腐败也要严厉打击,它被证明为一种成功的反腐策略。为了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我们有必要实行腐败"零容忍"政策。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多管齐下来实现腐败"零容忍"。腐败"零容忍"政策是实现廉洁政府和廉洁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 走好     
正《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个代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符号诗在这头诗人在那头台湾的乡愁大陆的痛一首《乡愁》让无数读者认识了余光中。2017年2月14日,享誉两岸的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诗人余光中30多年前的乡愁,也是所有漂泊在外游子的乡愁。  相似文献   

13.
提起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人们最难以忘怀的诗作就是他的那首《乡愁》了。“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  相似文献   

14.
这是今年省市"两会"、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一位政协委员就文化管理问题提出的建言、谏言,它代表了相当部分观众的感受,值得我们听取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乡愁是什么?这一直是文学家们和文化界人士深情描述和执着探索的主题。而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记住乡愁"以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民共鸣的社会情绪,更成为乡村建设、乡村创客及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理念。山坡上的小木屋,曾经留下了多少美好的童年时光;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曾经刻写着我们无数的快乐和幸福……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容颜不再,魅力不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该拆掉还是该保留,如何才能留住那份记忆那份乡愁?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台湾纪行     
唐辉 《福建乡土》2015,(3):8-10
一厦航的波音737在夜幕中起飞,大抵已经飞行在台湾海峡的上空了。真想看看余光中先生笔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海峡的水里流淌着多少乡愁啊?但海峡包裹在夜色里,乡愁也包裹在夜色里。其实,这海峡的水正渐渐淡化着乡愁,淡化着恩怨。纷至沓来的是两岸游客往返的匆匆脚步,竟是那么轻盈地点着海峡的水,一跃而过。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台湾桃园国际机场,这是大年初一的夜晚。  相似文献   

17.
中秋月     
曹彧 《八桂侨刊》2006,(3):76-76
中秋渐近,月亮在天空一天一天张满了它美丽的弧度,在中秋月圆夜达到顶点。大而透明的月亮,就像一颗涨满了乡愁的心。等到中秋过去,月晕缩小,乡愁也随之减少,又开始了另外一次乡愁的积蓄。只要你有一颗思乡的心,每年就会有这么一次循环,受这么一次煎熬。我在巴黎已经三年多了,经  相似文献   

18.
正应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邀请,1月12日,全国台联台籍青年(福建)参访团一行11人开始了为期7天的台湾行。这是一趟交心之旅.学习之旅,更是一趟圆梦之旅。分离——那一抹沉重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相似文献   

19.
木楼纪事     
<正>我家的木楼被拆除了近30年,但它总是盘踞在我的梦里,使我经常产生一种错觉:它还存在于我的现实生活里。这也许就是一份乡愁,一份割舍不了的情缘!但对于那幢木楼,我还是坚定地认为:拆除,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时光在不断流转,我们没有理由"墨守成规"。而现在,我来讲述关于它的往事,说明废弃并不代表遗忘,有时是一种更好的铭记。  相似文献   

20.
眼下,人们很少谈及"补丁"这个词了,甚至早已把它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温一下那个"补丁"年代,"补丁"精神还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多少启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个勤俭节约的代名词,记录着多少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些生动、朴实、感人的故事。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说起来很轻松的顺口溜,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待节约的态度,是那么认真、端正、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