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学学科性质界定的不清晰是制约女性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关键,在进一步明确女性学的学科性质、女性学的研究对象、女性学的基本问题等女性学学科发展中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的基础上,要批判性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创新女性学研究方法,完善女性学研究方法体系;儒家文化的思维方法为女性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儒家文化的思维方式超越了现代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局限性,部分地解决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性别壁垒问题,实现了不同性别经验的一定层面的可通约性;女性学研究方法存在着历史和现实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是统一的,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有性别意识的人本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女性学研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代妇女问题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精神、深刻的人文关怀倾向、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格物致用的学术传统等学科特征。女性学研究对妇女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有助于帮助人们理解“妇女解放”的真正含义,并有助于廓清我们对女权运动的认识。女性学研究代表了新世纪妇女问题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为女性主义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女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性别文化对女农民工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造成侵害是其主要原因,应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努力塑造平等的性别文化,为女农民工提供培训教育机会,同时发挥好工会、女职工组织在维护女农民工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女性学经过数十年积累,学科制度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社会需求、学科范式转型、已往研究积淀3个维度进一步凝炼学科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知识领域等重要问题.从女性学创始者的初衷、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女性性别是女性学的标志性概念,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昭示着女性学学科制度的核心问题.女性学的元问题和研究对象不是女性,而是有性别的女性,由此,女性学的知识领域围绕女性性别的社会、历史、文化建构及其有性别的女性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特殊存在展开,使它成为关涉自然、社会、人文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5.
女性学在中国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其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摸索以求解。  相似文献   

6.
以国外几份女性主义学术杂志为考察对象研究发现,这类杂志在扩展国际视角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它们也在实践中积累了独特的经验和做法,在扩展国际视角方面有其特殊的意义,这对国内女性学研究杂志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提倡新文科的背景下,高校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性别意识、促进妇女发展的社会性别或女性学相关课程在教学实践上需要总结既有经验,为新文科探索提供参考。新文科的理念之一是以解决问题为轴,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融合。全国高校开设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学课程在知识内容、价值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对此作出了新探索。在知识内容上,课程结合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对性别与女性发展的不同方面给予系统全面的教学,突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实现了学科的交叉与互通;在价值观念上,课程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予以辨析、反思,对传统性别观念有批判和继承,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引导学生正确的性别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课程融合案例教学、互动教学、雨课堂等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将被动的教学变为主动探索,同时一些高校的课程还将课外的活动、讲座乃至学术年会整合在一起,丰富和延伸了课堂内涵。全国高校开设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学相关课程不仅在推倒学科隔离墙的道路上真正先行,为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也为真正完善妇女权益保障,促进男女平等的国家使命培养了人才。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精英女性,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势必对整个和谐社会中两性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女研究生基本否认了男女工作能力的差异,并肯定了自我地位的独立性;也冲破了传统性别社会分工模式,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但部分女研究生仍然认同男性社会发展空间大于女性,并对婚姻存在一定的依赖思想。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这类矛盾现象归因于她们在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在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进行反叛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社会中两性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社会资本不平等分配中,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创业领域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地位.基于全面了解当代女大学生承受能力的视域,探求女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合理定位自身的就业前景,可以使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积极面对社会中的变化,达到个人成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我国在实践中形成了国家政策支持、高校牵头搭建就业平台和毕业生自主竞争为主的就业促进机制。该机制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女大学生基于传统性别文化形成的就业弱势仍需要更为有效的社会支持,应该在社会性别的视角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精英女性,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势必对整个和谐社会中两性和谐关系的构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女研究生基本否认了男女工作能力的差异,并肯定了自我地位的独立性;也冲破了传统性别社会分工模式,希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但部分女研究生仍然认同男性社会发展空间大于女性,并对婚姻存在一定的依赖思想。当代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意识这类矛盾现象归因于她们在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在对传统社会性别意识进行反叛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社会中两性事实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女性学理论体系是女性学的重要知识内核和学科支撑。系统梳理近年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推动女性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2006年以来,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是:跨学科性逐渐增强,但“理论预设”的痕迹过于突出;实证支撑不断丰富,但存在将社会性别分析夸大化的倾向;多元综合趋势明显,但没能从根本上克服简单糅合的弊端。为了加快女性学理论建设的发展,促使中国女性学学科的真正成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学术队伍和研究对象的性别多元化;在中国女性学学者中倡导学派意识;强化理论研究的合作精神和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理论的科学性立足于对实证性与逻辑性两大方法论原则的遵循.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是唯物史观的研究范式以及实证性与逻辑性的有机结合.唯物史观范式不仅解决了社会科学的可能性问题,而且指出了科学地研究社会的典范路径--坚定的现实指向并在整体剖析客观现实结构性规律的基础上追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为实证法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供了哲学前提.马克思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使他在"资本主义的理想模式"中发现了"社会主义理想模式"的必然性,这不仅创造了实证法则与逻辑抽象有机结合的研究范例,而且实现了实证研究概括能力的提升以及向价值领域的回归,社会主义从而成为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具备了实践本性.马克思贯彻自己科学方法论的彻底性在于,他指出了自己理论所涵盖社会事实的历史限度和理论对现实的抽象距离,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留下了发展理论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4.
全面改革政治、经济体制最终还是要从意识层面的文化创新入手,应该及时建立一套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模式、制度,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理论的指导与铺垫。文章对当前学界的主要文化创新观和文化创新的方法论进行反思,提出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本真才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基本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哲学基础,是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科学研究范式。对于新时代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历史方位,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需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中国部分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不高,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僵化的社会性别定义和分工,这种定义与分工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期望不高的内外因素的形成.同时,这种分工也不利于现代社会男女两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现代化既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从历史发展脉络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奋斗步伐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是同频共振的。我们党以高度的使命自觉,统筹国际和国内、融合传统和现代、贯通历史和现实、把握共性和个性、创新理论和实践,团结带领人民努力探索并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鲜明的历史逻辑,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方法论,其中包括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远景目标和阶段性规划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相结合、继承借鉴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价值引领和有效激励相结合。这些宝贵经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导与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中知识女性阶层的主导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遭遇性别不平等待遇。目前,我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女性的就业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尊重程度。社会性别这个概念为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有关法学方法论与法律方法论之间联系的学说均不尽如人意,但其中一些观点亦揭示了两者生长的共同基础。法学方法论和法律方法论生长的基础是大致相同的。因而,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两者共享同一个基础,即法律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统一的"法律唯物辩证观";二是两者往往在同一时空中为人们交互使用,且相互转化。从法律传统上看,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一致性。以关系原理视之,两者联系的纽结在于它们都是一个解决理论/规范与实践/事实之间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理论/规范假说的过程。无论是在法律方法还是在法学方法,"先归纳后演绎、先经验后理论"是其基本运行路向。  相似文献   

20.
农村籍女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通过对高校农村籍女大学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农村籍女大学生既有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又有很强的主体性意识,也有着男女平等、实现个体价值的诉求。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既受到农村文化的熏陶,又受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性别话语和个体成长经历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也对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