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星 《行政与法》2011,(3):18-22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丈明的转型.在寻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理论和实践中,"人民"、"群众"概念覆盖了"公民"概念,成为政治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而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概念逐步"回归"并成为时下流行的专业术语.在走向权利的时代,"公民"的回归势在必行也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目标.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吉林经济要由"快走变快跑".我省的公证工作如何在经济"快跑"中有所作为?这是公证工作新的课题.根据我省公证工作的实际情况,把提供"反担保"公证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抓出成效,对解决企业资金注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进而促进资本流动,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一条新闻读来耐人寻味.因抽天价烟而被网民揪出的周久耕"倒了","九五之尊"却"火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其销量反而上升了70%,颇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这种结果看似荒诞,却也不难理解.人都有好奇之心,尤其是手握重权无所不能的某些官员,对于新时尚、新享受的占有能力以及比富炫贵的心理欲望,更是高于常人.  相似文献   

4.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之一,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积极主动地开展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该文建议从做好演示实验中的"演",分组实验中的"探",课外小实验中的"制",多媒体课件辅助的"辅"等工作入手.  相似文献   

5.
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可以肯定地说,"左"和"右"在我国古代只是方位词和姓氏,不具有政治含义.而在西方国家,"左"和"右"作为政治派别的称谓有两个来源.  相似文献   

6.
在公证制度高度发达的大陆法系国家,公证人的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国家公务员;另一方面又是自由职业者.这种"公""私"兼具的"二重性",肇端于拿破仑1803年颁布的"风月法令".1845年法国政府颁布<公证机关条例>进一步规定,"公证人是从事辅助性司法活动的公务员,不领国家薪金,实行个人或合伙开业".之后,大陆法系的传统国家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等以及大陆法的移植国日本、韩国、中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在立法中确立了公证人的"二重性"身份.到今天,公证人身份实行"二重性"已经成为大陆法系国家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7.
翟峰 《法治与社会》2017,(12):28-29
笔者认为,由于人大常委会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本来就具备法定文书性质,故无需采用"会议纪要"形式发文. 其一、因为"会议纪要"并无法定监督文书性质.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完善保障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充分动用检察职能为"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就检察机关如何为"非公"经济服务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先入眼的是什么?答案一定五花八门.有人爱的是美食,有人瞧的是美女,也有人看的是美景.我这个人就有点怪,先入我"法眼"的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标语"和"告示".如果说城市是有生命的机体,那么这些花花绿绿的标语和林林总总的告示,就是陌生人和这座城市沟通的媒介,他们会无声地向你展示这座城市的零散琐碎、快乐忧愁和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0.
火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亦给人类造成灾难.每年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所发生的数不清的火灾,不知造成多少人死亡及财产损失.因此"火警"、"火警"--世界各地媒介都把所发生的火灾给予及时的报道、详尽的披露,以期"警钟长鸣".由此,突然联想我们常说的一句警语:"纸包不住火".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研究以及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刑"与"非刑"之间的区别都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包括美国法在内的很多法律体系当中都出现了"刑法民法化"以及"民法刑罚化"这样的两种并行趋势,从而使得原本尚属明晰的"刑"与"非刑"之间的区隔变得愈发模糊.美国法"刑"与"非刑"关系传统界别往往关注二者之间责任类型的不同归属、行为性质的不同认定、立法目的的不同设定、救济模式的不同特质以及救济程序的不同厘定.本文通过对美国法"刑"与"非刑"二元分野合理性的反思与追问,着力对于美国法"刑"与"非刑"关系之间的模糊地带,特别是所谓的"惩罚性民事制裁"问题加以深入研究,继而从一个更为深入的层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明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论的两大倾向--重政治教化与重自由抒情,其主要区别在审美趣味,诗教强调作品情性与风味的温柔敦厚,推崇中和之美.因之,屈原的"发愤抒情"、陆机的"缘情绮靡",一于内而论情感,一于外而论文辞,然实表里相依、气声相应,各以其"发愤"、"绮靡"突破诗教的美学要求,呈现新意.若拈以"言志"、"缘情"区分此两类诗论倾向,不免易滋误解,遮蔽了二者区别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山西又一名落马的煤炭官员,杨吉春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人物. 说起山西省临汾市煤管局原局长杨吉春,当地煤老板并没有想象中的"群情激奋",而是极力维护,甚至用了"廉洁"之类的词. 就是这样一位"广受好评"的煤管局原局长,却被检察机关"抄"出千万家产,仅追回的赃款就达4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却做梦也想着整顶"乌纱帽",哪怕是个村官也好歹是顶"乌纱"."绿帽子"与"乌纱帽"这两顶特殊的"帽子",对中国男人来说无疑是一悲一喜.说到这两顶"帽子"的来龙去脉,则各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  相似文献   

15.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论".重提"生民",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的多重内涵以及"人民"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人民"再度回到今天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是在革命与文明的关系格局中对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生民论的接续.  相似文献   

16.
傅侃  高巍  王新环 《检察风云》2006,(22):56-57
编者按:10月13日,针对最近一些地方发生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案中,个别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严重危害,新华社发表时评,旗帜鲜明地提出<领导干部不要搞"小圈子">.  相似文献   

17.
"小姐"这一称谓,对于国人来说既陌生又熟知."小姐"、"太太"、"老爷"……这些本是流行于旧社会的称谓.解放后有好多年,"小姐"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分子,我们只能见诸于书刊及影视中.如果在"文革"前,叫人家一声"小姐",准得挨骂;"文革"中叫人家一声"小姐",准得挨批.  相似文献   

18.
"慎"字当头     
自2002年陕西爆出董伟"枪下留人"案以来,5年间,社会各界吁请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近期连续曝光的河北聂树斌"冤杀"案、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河南胥敬祥"抢劫"冤案,再一次将死刑复核权的收回问题逼上浪尖.死刑复核权应该上收最高人民法院,已成社会共识.目前,死刑复核权已经上收至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9.
空"难"     
沈寒冰 《检察风云》2007,(11):74-75
此空"难"不比那"空难",虽非机毁人亡,但着实也被大大地"难"了一把.此事还得从头细细说起.……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画中有众多赋有民族特色的范畴,要学习,就应抓重点、抓线索.我认为"形"与"神"这一对范畴,在传统中国画诸范畴中既是重点,又是线索.首先,文章考察了"形"与"神"的确切涵义;然后,阐明它是传统国画诸范畴中的重点;最后,阐明了它是把握其它范畴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