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以来,在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研究中,学界的关注目光偏重于新保守主义,特别是"9·11"事件后,自由主义在新保守主义的反衬下显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自由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美国政府内外始终具有广泛的舆论市场,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始终保持相当大的影响力,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美关系的走向赵平安李学保郭媛一、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霸占中国领土台湾,使两国关系处于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日益成为掌握美国对外政策的"锚"和"舵",是影响中国台湾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美国国会,有助于深入理解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开展国会外交,有助于促进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政府的对华对台政策,是以维护美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其实用主义色彩十分浓厚。而现阶段随着中美共同利益的增多和美国需要中国合作的领域的增多,维护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因此美台关系的发展会控制在不破坏中美关系的大局这一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其第三世界政策是新、老保守主义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保守主义内部,围绕“里根主义”和人权外交,传统保守主义与新保守主义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在里根的主导下,两股保守主义政策形成某种整合。虽然时过境迁,小布什政府的保守主义对外政策不是对里根时代的简单复制,但里根政府却为冷战后的美国留下了一笔外交遗产,这笔遗产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已经产生,并可能继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约翰逊执掌美国政坛时期,恰是中美缓和的"前夜",双方--尤其是美方,在对峙的主流外交之后隐藏着大量的试探活动,探讨是否存在着改善中美关系的空间.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尖锐对抗,在越南进行着间接战争;另一方面,恰恰是由于中国在许多问题上的"重要性",使美国在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要考虑中国可能的反应和行为.这一背景为美国政府根本改变其对华政策创造了必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保守主义思想是美国外交史上影响政府对外政策的一股重要力量,美国历届共和党政府充分践行了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逐渐确立了新保守主义的合法性地位。特朗普执政以来,虽然其本人十分欣赏普京的人格魅力,但受国内舆论与党内新保守主义传统的掣肘,仍然采取与俄罗斯进行地区与军事战略对抗政策,在处理美俄关系过程中,特朗普政府对俄政策与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传统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学者与前政府官员提出的"弃台论"遭到了主张打"台湾牌"者以及"维持现状"派的批评,凸显出美国内部处理对台政策时对利益与价值的不同认知与考量。其中,"弃台论"者偏重现实利益考虑,认为中美关系比美台关系更重要,将台湾视为"战略包袱";"台湾牌"论者同样从现实利益考虑,将台湾视为制衡中国大陆的"战略资产",主张提升美台实质关系;而"维持现状论"者则兼具利益与价值考量,主张与两岸同时交往,反对因提升美台关系而牺牲中美关系。在历史上,美国政府曾不止一次考虑放弃台湾,但并未付诸实践。事实证明,对中国战略合作需求的程度决定美国尊重大陆在台湾问题上核心利益的程度。今后,行事难测的特朗普政府既可能"弃台",也可能打"台湾牌",但台湾问题作为中美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将继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强烈的进攻性。冷战后,新保守主义者仍然固守冷战思维,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对华奉行强硬的“遏制政策”。他们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操纵媒体、引导舆论;控制国会、影响立法等手段影响政府的对华政策,使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新保守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深刻影响中国的西藏问题。美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又支持旧西藏地方当局图谋西藏独立,进而考虑改变其传统的西藏政策:接待西藏商务代表团、《露丝.培根备忘录》与韩德森建议的出笼、托马斯父子进藏和麦基尔南在藏被杀等,勾勒出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的主要线索。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尽管处于内战状态,但双方坚持中国对于西藏的主权、反对美国分裂西藏,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保守主义已经成为首先是美国,也包括其他主要国家政策的主要方向。不论是保守主义的拥护者还是批评者都同意这个论点。美国采用了保守主义的一种更新的提法,从而造成了政治理论和实践中的独特现象———“美式新保守主义”。我们认为,“新保守主义”也是今天美国外交积极推动全球“民主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经过二十世纪长达八十多年的发展,传统现实主义发展演变为新现实主义,继而分化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新世纪至今,由于美国政府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增长、“单边主义”的盛行,进攻性现实主义得到了实践支持而迅速发展,并且给“单边主义”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支持,尽管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有着偏激与片面的某些弊端,但其他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践上的弱势使其成为了新世纪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逐渐调整之前遏制中国的政策,开始实行对华接触以共同应对日益增长的苏联威胁,这一战略历经反复曲折而最终在90年代末定型。美国接触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接触",即通过大力发展对华经贸关系,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演变。奥巴马政府时期,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经济接触增加了一些"经济防范"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其接触的方向没有变化。从2015年开始,美国国内掀起了新一轮对华政策辩论,其核心论题就是美国的接触政策是否已然失败。2017年底,美国政府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随后中美在2018年爆发了空前的"贸易战"并持续至今,这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经济接触的终结,新的"经济竞争"态势拉开序幕,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型。经贸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因而经济接触的终结和经济竞争的开始和演进,将会深刻改变中美双边关系乃至整个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在经济上主张尊重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上支持基于福利国家的有限政府,在文化上坚持传统宗教、家庭和价值观,在外交上主张美国输出美式民主和价值观、以强硬手段来维护美国精神等。美国政府在实施新保守主义主张的过程中频频失败,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在民主、道德和权力三方面存在着理想与现实、宣传与本质相左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燕平 《外交评论》2004,(3):63-70
“分权”和“制衡”原则是美国政府权力的宪法基础,也是美对外政策复杂性、困难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源。美国国会正越来越多地以立法或非立法形式影响着美国的对华政策,客观上已成为对中美关系的主要干扰。美国总统出于其国内政治和国家利益的双重需要,对华政策总是具有两面性,近年来正逐步使“一个中国”原则空洞化。美国联邦法院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有所突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李泽厚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说、"西化中用"论和"转换性创造".随着从80年代全盘西化呼声的高涨到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李泽厚转而主张"话语转换"即"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话题,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口号.因此,考察李泽厚80年代以来对文化问题所做的哲学反思,分析其从文化激进主义走向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化"派文化哲学观的逻辑理路,正确估价李泽厚思想的庞杂性和影响的多面性,对于总结20年来文化问题论争和展望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行政道德实践发展的全过程共分为五个时期:即"道德改革时代"、"新公共行政时代"、"道德重建时期"、"道德再造时代"和"唯灵论时代"或者"精神主义时代",其中的行政哲学思想及行政道德理念对美国行政道德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在经历了世纪之初的折冲与磨合,确立了新的定位:利益攸关方与建设性合作者.中美关系实现相对稳定的内在动力在于,美国反恐第一的战略扩大了中美合作的基础:中关关系在防止核扩散问题上出现合作趋向;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敏感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蓬勃发展的经济贸易已成为中美关系的新的战略支点.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安全因素、经贸因素在中关关系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雪 《外交评论》2006,(5):80-84
近年来,对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研究成为我国对美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在涉及新保守主义的发展演变、内涵特征、代表人物与相关机构、主要观点及政策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评述,旨在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关心台湾问题或中美关系的人们,可能对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台湾实行的“撒手政策”留有深刻的印象。美国一改二战后深深卷入中国内战、扶蒋反共的政策,决意停止对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政权的援助,甚至一度准备坐视人民解放军渡海东下。究竟是原因导致了美国政府采取了上述政策?如何评价这种政策?这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