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里斯本战略的一个创新之处就在于引入了以开放式协调法为代表的软治理手段。然而,里斯本战略未获成功,除了因为战略设定的目标过高、过多以及缺乏重点和清晰度、透明度以外,主要被归咎于战略的治理结构过于软弱,由此产生了实施缺口。有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欧洲2020战略的治理手段有何改进或创新,是否从里斯本战略及其重启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本文结合政策学习理论指出,欧洲2020战略的治理手段只是工具性学习的结果,它们仍然维持在里斯本战略的软治理框架中。  相似文献   

2.
融入欧洲: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欧洲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盟东扩是西欧根据自身的规范和标准整合欧洲大陆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欧盟东扩将在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俄罗斯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直接影响到它的未来战略走向。与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完全不同 ,俄罗斯默许并赞同欧盟东扩。在“双东扩”已成定局的形势下 ,俄罗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欧洲战略 ,其要旨是全面融入欧洲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 ,真正与欧洲融为一体。从长远看 ,俄罗斯融入欧洲几乎是历史的必然 ,从近期看 ,俄欧关系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伍慧萍 《德国研究》2021,36(3):23-45
战略自主是欧洲应对当今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变局的整体性战略构想.欧盟在其框架下发展出欧洲主权、经济主权、技术主权、数字主权等衍生概念,陆续推出大量战略、法律、规则和政策措施,重点在外交与安全、经济与贸易、数字与科技等三大行动领域出台一整套政策工具箱.借助这一构想,欧盟意图在工业产业、竞争、贸易、科技、外交、防务等领域解...  相似文献   

4.
喻锋 《欧洲研究》2006,24(6):104-118
2003年欧洲安全战略的出台预示着在新的欧洲安全议程之下欧洲新安全观念的产生,本文尝试通过对现实主义与批判性新安全研究的理论的整合,以期建立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深入剖析欧洲新安全观念的内涵,如安全的界定、安全的主体以及安全的实现方式等,进而通过战略文化的分析视角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试论欧洲安全战略文化的差异与趋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迎红 《德国研究》2008,23(2):34-40
本文通过对欧洲传统安全战略的四种模式:中立模式、依附模式、力量模式和干预模式的分析,提出在这四种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欧洲传统的四种安全文化:中立文化、依附文化、力量文化和干预文化,分析了这四种文化对欧盟形成共同安全战略文化的影响,总结了欧盟安全战略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欧洲化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恶治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这些欧洲周边国家既无意愿、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甚至缺乏入盟动力,不愿承担入盟成本。本文探究当将欧洲化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笔者认为,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接近政策工具箱,就不太可能在其周边施展任何转型力量。欧盟在处理其与西巴尔干半岛国家和土耳其的关系时,已开始悄悄应用走得更近但不接触的方案,本文在结论部分将对这一方案的政策内涵做一反思。  相似文献   

7.
欧洲就业战略:从就业抑制到就业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国  苏静 《欧洲研究》2005,23(6):54-66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一直遭受高失业困扰。高失业不仅严重影响欧盟经济复苏与增长,还危及社会的安定,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已成为欧盟的首要任务之一。有鉴于此,欧洲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制度性的解决方案。欧洲就业战略就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集中体现。本文首先着重分析了欧洲三十年来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征:就业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长期失业率比重高,青年失业严重;接着分析了欧洲的失业困境产生和长期未能得以解决的原因:欧洲的失业更多的是与欧洲的就业抑制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欧洲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抑制了大陆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机制;最后探讨了欧洲就业战略的内容与性质,特别强调其突破就业抑制而转向就业激励的政策企图。  相似文献   

8.
郇庆治 《欧洲研究》2006,24(6):80-103
基于传统的民主与政党政治理论可以在适当调整后应用于欧盟政治研究的方法论假定,文章对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欧洲政党之一的欧洲绿党进行了个例研究。在对其政治纲领、组织结构和政治参与等的量化分析后认为,欧洲绿党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为一个欧洲政党,但这更多是其成员绿党适应日益制度化的欧盟政治比如欧洲议会选举而不断欧洲化的结果,它在欧盟政体民主转型中的促动性角色依然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当中,把旅游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除日本之外绝无仅有。研究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内容及其政策措施与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即从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实践总结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模式,进而为中国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参考。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模式可以归纳为确定一个战略目标、制定一个战略规划、实施4个重点战略、构建一个支持系统等内容。日本观光立国战略模式对中国制定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欧洲安全观与欧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全是欧美同盟关系的核心。欧洲对美国在安全上的依赖程度决定了欧洲外交的空间大小,同时也决定了欧美同盟内部关系的模式。欧洲对冷战后新安全威胁性质的评估既使其意识到自身对国际安全的责任,同时也认识到美国合作的不可取代性。基于这一判断,欧洲一方面努力改善因伊拉克战争受到损害的对美关系,另一方面寻求建立能够反映新的安全形势的新型跨大西洋关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将主要取决于欧洲今后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所能发挥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剧烈的价格波动,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OECD和FAO的研究报告指出,导致全球粮食市场行情波动的主要原因是:(1)原油价格高涨引起的联动反应;(2)异常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歉收;(3)生物燃料需求的增加;(4)谷物市场国际投机资金的流入等.其中,欧美的生物燃料发展战略是全球粮价上涨和引发粮食危机的重要诱因.本文通过对欧美生物燃料战略与东南亚粮食贸易的关联性的分析,揭示其对亚洲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与安全事务中居主导性地位,对国际体系结构、国际格局、国际战略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中之重.由于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的非对称性特点,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华战略不仅决定着中美关系的走向,而且直接涉及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和平崛起.正因如此,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3.
波兰是世界上公认的典型的“中等强国”,是中东欧区域实力最强的国家。冷战结束以来,波兰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缘优势,积极加强与中欧、东部邻国和广大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创建或参与了“维谢格拉德集团”“东部伙伴关系”“中欧倡议国”组织“三海倡议”等合作机制,力图成为这些合作机制中的核心和引领国家,并希望借助这些合作机制,加强波兰的影响力。波兰对中东欧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和倡导,极大地加强了“大海之间”国家的合作,但由于波兰综合实力有限,加上中东欧各国的国家利益具有较大差异,并普遍存在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波兰在实现战略目标时面临巨大的限制和挑战。如果波兰试图在区域合作中四处出击,平均用力,反而不利于其发挥“中等强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评布什政府的对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峰 《当代亚太》2003,(3):8-13
布什上台以来 ,尤其是九一一事件以来 ,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在经历深刻变化 ,从目前来看新的对外战略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本文论述和分析了布什政府外交新战略形成的过程、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全球安全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企业债务增加。西方资本趁机蚕食俄罗斯战略资源企业,加速了俄罗斯进一步私有化进程,普京的国家资本主义战略受到严重挑战。俄罗斯以发行欧洲债券的方式重举国家外债应对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中俄之间传统贸易方式难以满足双边经济发展的要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稳定的利益捆绑机制。金融危机给中俄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俄罗斯对资本有需求,中国对俄资本战略投资有了新方向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2,(4):123-136,8
自2010年以来,文化多元主义在欧洲多个国家"被宣告"失败,深刻地反映了欧洲社会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厚此薄彼的态度——积极支持欧洲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却消极对待以移民群体为代表的非欧洲文化的存在;文化纠结是当代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实践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折射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认同层面上的价值诉求;欧洲国家不应当仍旧把持"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去治理和应对一个实际上已经"多民族化"的国家现实,"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  相似文献   

18.
19.
Regions have attempted to influence the emerging constitutional order of the EU for around 20 years. The German Länder have made a particular impact in sensitising the Union to regional concerns at successive 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s since Maastricht. They were also the leading regional voice in shaping debates at the Convention on the Future of Europe, though the Scottish government also succeeded in leaving an imprint on the Constitution for Europe. This article contrasts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in Germany and Scotland of how regions should make their interests felt. The German Länder have opted for a strategy focused heavily on u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member state to limit EU regulation of their fields of competence, while the Scottish government developed a more open-ended and flexible strategy based also in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beyond the member state at the EU level. In the light of the Scottish approach the article questions whether the Länder strategy is too one-dimensional, leaving them over-dependent on the German feder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