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小康"是与"大同"相对应的中华民族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小康",出自《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关"大同"思想见于《孔子家语》和《礼记》两书,其中《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在本世纪头 2 0年的奋斗目标 ,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此谈点学习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对“三步走”战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小康”一词源于《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西汉《礼记·礼运》篇也提到“小康” ,是描述理想社会的一个词语。所谓“小康”社会 ,是仅次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有“安康”、“康乐”社会之意。 1979年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概…  相似文献   

3.
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对美好生活所向往的目标。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  相似文献   

4.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一、小康的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我国《诗经》,《诗·大雅》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则把小康作为与大同社会相对的一种社会模式。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是在1979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5.
陈建华  傅小龙 《求实》2000,(1):46-48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古老的思想。它描述的是“天下为公”,“财产公有”,“选贤与能”,没有私有观念,以“博爱”支配人们思想,全体社会成员诚实无欺,各得其所,过着美满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正如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篇》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种思想在我国…  相似文献   

6.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 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 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 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 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 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 理想,逐步走入寻常百姓的生 活用语中。 1979年12月——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 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 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四个 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 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 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 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 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 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相似文献   

7.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则是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就成为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成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但在旧社会,从来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小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使小康的梦想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开篇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令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倍受鼓舞。《礼记·礼运》记载了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的“大同”、“小康”之说,“小康”虽不及“大同”那样富裕,但依然是令人向往的康乐境地。幸福、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忘记一条古训:艰苦奋  相似文献   

9.
小康,最早源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以后,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用语当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二十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  相似文献   

10.
一   小康,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源自传统文化,却被赋予新的意蕴。 溯源中国思想的发展,小康出自秦汉典籍《礼记》,和大同并列。所谓大同,就是天下为公,没有私产,没有剥削,人人劳动,皆有所养。在大同社会,盗贼不作,战争不起,秩序井然,其乐融融。后来社会发生变化,“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祸乱丛生。为维护社会秩序,禹、汤、文、武、周公等圣王倡导礼治。“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大同小康,一公一私,前后相续,截然对立,成…  相似文献   

11.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7,(1):47-48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远》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和谐的图景。《礼记.礼运》中也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亲、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莽。”孔子曾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康有为在《大同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小康”一词来自中华古代经典《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华民族先人认为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古为今用,点石成金,赋予“小康”一词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崭新的时代内容:“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为百姓辛苦,应休养生息享受安康。"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指在生活比较富足的同时,法令严明、安定和谐的一种社会状态,是次于"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是整合与协同的,这样整个社会就可发挥最大功能实现最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令人振奋,必将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十六大主题载入史册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有这样一句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意思是说,人民劳苦够了,要求稍微得到安康。到了西汉,在《礼记·礼运》中,"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得到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代名词。邓小平首先用小康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上.“大同”与“小康”是两个常见的社会概念,并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同”,原本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乌托邦。从成书于西汉时代且积累有先秦时代典籍成果的《礼记·礼运》中最早出现的“大同”一词来看,它把中国士人所想象的社会乌托邦存在完全包容起来。《礼记·礼运》中用孔子的话描述了传说中的往昔社会情景:“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  相似文献   

18.
古代“小康”的概念最初由《礼记》而来,是指比“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状态,后又衍生为“比较安定或宽裕的生活状况”的涵义。现代“小康”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与《礼记》中的宗法社会的“小康”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小康战略梁文生“小康”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诗、大雅、民劳》。是指低于“大同”,高于温饱,生活殷实的社会经济状态。邓小平借鉴了我国古代对小康的说法,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的小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有人认为,除了概念外,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有人认为,邓小平小康社会是对传统小康社会理想的扬弃。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本文拟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探讨其异同。一、邓小平设计的小康社会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康”,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虽然我们今天是在现代的意义上使用它,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它却是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