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慧兰  陈利华 《求索》2010,(11):122-124
道德自我是道德实践的主体,它以感性生命为存在前提,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作为生命的存在,道德自我具有个体性的规定,表现为身与心的统一;作为现实的存在,道德自我又具有社会性的规定。它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自我在实践中以道德自律为存在方式,以道德人格为外在形态。就其特点来说,具有完整性、可塑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自我同一性。此外,它与道德主体、自我意识、良心等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董惠芳 《前沿》2009,(7):191-194
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准主体”。他认为“自在”与“自为”在审美对象中可以调和为一种自律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的赋予审美对象以“准主体”的地位,这样,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准主体”的审美对象与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便形成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关系。杜夫海纳将审美时象界定为关系性的存在是对传统美学审美对象主客二分存在方式观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3.
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社会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鑫 《前沿》2008,(5):59-6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反映,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意识和群体自我意识。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分为个体自我评价和群体自我评价。社会舆论,是民众自我评价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群众的言论,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自我意识可以说是自我评价的基础,而自我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体自我评价是民众自我评价的基础,社会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民众评价活动,因此,自我评价对社会舆论同样有重要作用。人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我国知识女性对自身状况的探讨热情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正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不同科学角度,描画揭示着这一类群的苦与乐、困与惑。这种将自身作为审慎和探究对象的过程,可谓之曰:自我观照。与封建时代“宫怨”、“闺怨”所表现的女性自怜自惜不同,现代知识女性的自我观照不仅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涉及到现代女性复杂多彩的人生,是女性从自在的存在向自为的存在发展的体现。根据观照的方面和深度,可分为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5.
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相对地讲,依附性减少,自主性增加,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地评价自我,严格地控制自我,积极地发展自我,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第一,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人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对待他人和自己,主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感觉、观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的,同时又是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最重要的是自我评价的标准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既有共同遵守的一致性标准,也有不同的集体所遵守的规范,还有针对特定领域的具体要求。对于领导者来讲,一个领导者的德与才,集中地反映在对人民的贡献上,只有按贡献大小来  相似文献   

6.
刘文 《求索》2005,(12)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象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象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7.
党的自我革命内含着深邃的理性思维和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践行自我革命,是党对实现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必然回答,是党对自身状态清醒认识的内在要求,是党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深切回应。党敢于和善于高举自我革命旗帜,把主体自身作为革命对象,其坚毅的底气,來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明确指引,启发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党对自身奋斗历程的领悟,获力于人民群众的无比信赖和坚定支持。把握好新时期党自我革命的内涵和特点,处理好自我革命实践中的几组辩证关系,让党自我革命的旗帜更加鲜亮,高高飘扬!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一直主动、自觉地实施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中国对外政策中固有的倾向。这主要是由中国国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等多重文化意识作用的结果。中国主动实施自我约束的政策与在国际结构作用下被动的自我约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样性的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0.
王向清 《湖湘论坛》2011,24(2):51-58
冯契在其"智慧"说中不仅对如何认识世界作了富有新意的阐发,而且对怎样认识自我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在他看来,认识自我包括认识心、性及其相互关系,主体意识与人的类本质,社会意识与人的社会本质,自由意识与德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董琼 《求索》2013,(5):137-139
新时期以来的“文革”题材小说中,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的意义和价值陷入主流意识与知识分子精英话语中而相对沉寂。直到90年代,这类小说才将革命意识形态话语造就的“人民”神话还原为自在自为又苦难蒙昧的“民间”。当作家把叙事焦点转向民间,重新挖掘民间对抗主流意识的力量时.他们的创作更多地还原了民间的生存本相。  相似文献   

12.
<正> 人以自己的实践,改造着外界对象即客体,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改造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关系,一是主体如实地反映客体的认知关系。这两个方面既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和矛盾。在价值因素对认知过程作用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看不见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与认知关系的统一性,否认价值因素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另一种是只讲价值关系如何推动认知的发展,不提确实存在的某些消极作用。这样,全面地看待和分析价值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就有了实际的意义。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看来,作为认知对象的事实,对于所有观察者来讲,具有一致的性盾,而作为主客体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价值,则完全取决于各别评论者的主观倾向,它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如果对一个事实的认知,渗杂着这种主观意识,那么作为事实的反映的认知就会失去客观性,为获得科学  相似文献   

13.
刘莹 《理论月刊》2014,(5):59-63
通过对哲学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哲学,人们的致思路线逐渐从世界的构成转向自我认识,并内在地走向上帝;在古代哲学中总体上处于"物我同一"状态中的"自我",在近代哲学中成为一个明确的哲学主题;到了德国古典哲学,自我以完备的先验形式得以建构。近代及以前的西方哲学自我理论存在意识论、个体取向、先验有神论建构这三个主要特征。但也可以看到,随着日常生活领域被肯定、人类相互依存的日益加深、理性地位的不断抬升,在近代传统的认识自身的方式中孕育着新的方向:实践论的萌芽、交往关系的显现和世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法国当代著名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声称,他走的是一条由美学而进入哲学的“特殊道路”。他先以现象学方法论证审美对象的结构是审美要素和审美意义的统一,然后说明审美对象因其具有先验的情感特质是一个“准主体”,而审美要素则是审美对象的自在,从而审美对象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而又无法达到的自在与自为的结合。这样,他就从美学进入了哲学,从现象学进入了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自尊心、自我概念、自信心量表考察了父母离异青少年自我心理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离异学生自尊心的发展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学生的发展水平 ,父母离异的男生与女生自尊心的发展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上 ,父母离异学生与正常学生在主体自我、镜像自我的发展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自信心的发展上 ,父母离异学生与正常学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胡萧 《岭南学刊》2000,(5):67-70
一在谈到主体对于外界事物、客体世界的感知、印象、反映时 ,黑格尔认为被反映者与反映者之间的关系是球面与焦点的关系。“世界与个体仿佛是两间内容重复的画廊 ,其中一间是另外一间的映象 ;一间里陈设的纯粹是外在现实情况自身的规定性及其轮廓 ,另一间里则是这同一些东西在有意识的个体里的翻译 ;前者是球面 ,后者是焦点 ,焦点自身映现着球面。”(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册 ,第203页 )把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当作“翻译”而不是模印 ,应当说 ,黑格尔的用语是十分准确而又独具理性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复述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语义阐…  相似文献   

17.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杨春花 《前沿》2009,(9):37-39
信仰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把握和向往的生活最高境界,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自我超越。信仰具有实践性、形而上学性和超越性。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矛盾决定着信仰的存在;信仰赋予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信仰使意志坚定,使心灵具有归宿。  相似文献   

19.
试析后现代自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自我观的社会文化根源是消费社会和后现代文化,其思想根源是对现代自我观的彻底颠覆。后现代自我观抽掉了现代自我之理性主义和主体性而把自我演变成为无主体性、碎片化、零散化的自我。后现代自我观虽然对当下人的生存处境提出深刻的洞见,但因其理论上的悖谬,难以应对人类的生活经验和道德实践。事实上,现代与后现代自我观的共同缺陷是背离了传统中的神圣性与敬畏感。因而,应该在神圣性与敬畏感的观照下,整合三种类型的自我观,重新确立人对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李琦  ;李淑梅 《求索》2007,(9):131-133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