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石文玉 《长白学刊》2012,(6):117-121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是流行于晚清社会70余年"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其"中体",是包含学统、道统、政统三位一体的联盟,其"西用",突破了此前洋务派仅引进、学习西艺的局限,将学习西方的范围实际扩展到社会制度层面。为应对"中体西用"原则可能造成晚清士子身心与世事分裂的情形,张之洞还提出"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教育原则。这是否在实践层面上无意识地开辟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分途的道路,值得思考。同时面对中学的浩繁与西学的新来乍到,张之洞大胆地提出简化儒学、守住儒学基本要义即可,以便省出精力学习西学,是为"守约"。  相似文献   

2.
当明治维新已取得一定成果的节点上,福泽谕吉抛出的"脱亚入欧"口号,实际上只是一个具有很大动员力和诱惑力的噱头,说明日本民族已经尝到了现代化的甜头,变得更加自信,走西洋式发展道路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于是才敢公开表态与中国,与亚洲一切守旧、腐败的势力决裂。脱亚论、西化论在晚清中国却行不通,"中体西用"的主张尽管流行甚广,但此路艰难并且不通。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最终被验证是失败的。当年主张和鼓吹"中体西用"的人多是朝廷重臣或要员,属于极权统治的既得利益阶层,但他们没有真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当时作为纯粹学者和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严复则竭力主张中国对西学应该持一种完全开放的态度,与西方主动接轨。"中体西用"口号本身已经把现代文明降低到一种使用工具的地位。"中体"概念的嬗变、演绎过程昭示着现代化运动在晚清中国的乖舛命运。  相似文献   

3.
谭会乐  许兵 《传承》2012,(4):38-39,77
中国共产党人在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相继提出了"矛盾动力论""改革动力论""创新动力论"和"和谐动力论"等思想,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这四个动力论是一个前后相继、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实践上看,这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变革所作出的积极的判断和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不断深入演化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中,持德性论视野的学者提出了以人类主体的生态美德研究来替代抽象形式的生态道德规范研究的观点。这种观点虽然对几十年来占主流地位的规范论生态伦理观的局限有重大的突破,但是它完全否定规范论视野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则是非常片面的。生态伦理学应该实现以德性为主规范为辅的视野融合,才能符合这门学科的理论真谛与实践需要,取得健康和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体系由道论、德论、社会论和修养论构成."道"、"无"和"有"是道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德论包括道和德的关系、德的层次和德的内容三个主要问题.社会论主要有历史发展阶段论、善治论及无为而治理论.修养论可以概括为参悟人生、知足常足、清静稳重和为而不争四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状态。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美好生活状态。这个追求历程一直伴随着人类对和谐本质内涵的探询。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由于文明发展的差异,对和谐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从抽象本原的本质特征,到具体事物的对立统一,再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理性状态,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哲学上来看,人类对和谐本质内涵的阐释可分为:抽象和谐论时期、具体和谐论时期以及发展和谐论时期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是和谐关系论的观点,这里的"和谐"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关系——事物间共生、互利、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代学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体""用"进行了有意割裂,对"西学"和"中学"进行了重新界定,"体用二源"的观念因此被提出。"中体西用"范式具有多重优越性,最终发展为近代中国不可逾越的文化选择模式,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杨金海 《传承》2012,(1):80-81
随着全球经济的推进,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民主制度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赞誉。由此,关于“西化”与“中化”的问题再次成为当前的两股重要思潮。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中体西用”论,有“西体中用”论,有“综合创新”论,最近有“中国模式”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之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9.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中,对“怀疑”的认识论意义有不少论说,其中有持否定态度的“目的论”、“唯意志论”和持肯定态度的“手段论”。受“手段论”者的思想启发,我们认为,“怀疑”是一个既是否定,也是创新的认识范畴;“怀疑”的认识论意义在于,“怀疑”是人类认识在不断突破和创新前人的思想和认识而不断逼近真理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促使了哲学新范式的开创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刘湘顺 《学习与实践》2008,(11):112-115
和谐与合力密切相关,它是各种力量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均衡、协调、平顺的状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凸现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和谐本身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想,体现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的辩证法基本原理,是"历史合力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合理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从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简约"概括为历史合力论,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人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物,每个人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有所贡献.历史合力论视域下的"以人为本"思想就是社会和个人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它是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和个人都知道"谁"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本"是什么,每个人都实现了自身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完美结合、历史剧作者与剧中人物的辩证统一.这一旨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热切地昭示人们: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只有实现此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每个人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3.
王海明 《思想战线》2003,29(2):9-11
客观论是一种认为善和价值存在于客体之中的无价理本体论。而实在论和主观论以及关系论都是夸大客观论的某些方面而导致错误的。实在论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方面,主观论则夸大应该、善、价值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方面,关系论则把"价值是客体的关系属性"夸大成"价值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把"价值是客体在与主体发生关系时产生的"夸大成"价值是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产生的",从而误以为应该、善、价值产生于、存在于主客关系中,是一种主客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杨鹏 《理论月刊》2013,(2):101-104
"黄祸"就是指黄色人种的存在对白人世界所造成的威胁,它是一百多年前白人世界对于人类间交往中问题和冲突的一种理解和描述。"黄祸"论起源于欧洲,其发端可以追溯到当地人对古代亚洲蒙古人进攻欧洲的恐惧记忆。本文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著作、言说、图画、书信中,找寻他们有关"黄祸"的评论,以窥探"黄祸"论的内容和表现。进而找出"黄祸"论的不实之处,回击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欺人之谈。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19,(5)
从"喉舌论"到"治国论",新闻舆论的治国理政功能得到了彰显和更加有意识、更加自觉的使用和发挥;"治国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喉舌论"的继承与发展,更强调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和作用,更强调新闻舆论在治国理政中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恢复希腊的生存论是通过"在的语法学考察"和"现象学直观"两个环节实现的。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为恢复希腊的生存论思想,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外在之路"——"在"的语法学考察。但它的意义却在于:通过这一考察,初步探询了希腊的生存论态度,并提示出恢复生存论的"内在之路"——现象学直观。通过这两个环节,海德格尔完成了相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侨务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邓小平完成了对侨务工作思想和政策上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提出了“独特机遇论”和广大华人华侨“爱国论”。邓小平侨务思想始终都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培炎 《桂海论丛》2003,19(2):15-18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江泽民创立了包括发展模式论、发展动力论、发展阶段论、发展条件论在内的"文明发展观",全面而深刻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个发展观,是正确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方针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9.
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创造论"由马克思创立,列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将其中国化,邓小平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蓝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创造论"是马克思"历史创造论"的具体形态,是对它的总体性理论创新.我国学术界有可能也有责任将这一珍贵的理论创新梳理成为一个学理体系.本文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其展开为人民主体论、自觉实践论、实践批判论、中介实在论、社会进步导向论、实践规律论、辩证发展论、相对规律论等逐次推进的九个哲学学理.  相似文献   

20.
洋务派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在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的过程中,作出了"体用"的价值判断,提出了"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是调和中西文化的一种理性文化抉择,是动态发展的文化观,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框架,理应是整个运动的指导思想。重新解读"中体西用"思想,对当今社会改革和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