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刑法理论上所讲的认识错误与诱惑侦查中被诱惑者的认识错误是不同的,警方是否对行为人认识的对象施加了某种影响,成为上述两种不同认识错误得以区别的根本原因。由于警方的介入,行为人与被侵害对象之间的正常行为接触受到了干扰,这种干扰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以及程度大小会产生相应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谨 《理论月刊》2003,1(1):85-86
本文从问题的定义入手,说明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还是为了解决问题;着重论述了要求得到问题的解决,必须充分发挥主体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包括主体的积极性、思想的解放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等。  相似文献   

3.
汪皎英 《前沿》2003,(7):15-17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双向互动过程。唯物史观的创始人正是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这两个视角来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因而要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和实质 ,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两个视角。但这些年来人们对历史主体研究得较多 ,对历史客体则很少研究。本文是在对历史客体和认识客体的比较后 ,来尝试揭示历史客体的内涵、四种基本类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4.
吴祖祥 《前沿》2004,(4):127-129
代位权客体是代位权法律关系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即债务人现有的对于第三人可行使的权利。我国现行合同法对代位权客体的规定过于狭窄。笔者认为 :债务人的物权、不具有人身性质的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等均可成为代位权的客体  相似文献   

5.
误区一: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因而它是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向玉贞 《青年论坛》2001,42(1):54-56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哲学范畴,二者之间关系十分复杂.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争论颇久,通过对这些争论的分析梳理,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应是主客体二重性的关系,这为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前提.为实现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客体二重性,文中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玲卡 《前沿》2011,(3):14-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社会劳动和社会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和社会本质的统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真实内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最高目的,坚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本质,自觉地把认识关系融入改造关系,又把改造关系融入认识关系,乃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事审判权有两个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基本特质——消极性和能动性。民事审判权的消极性在实际运作中又体现为形式上的消极性和实质上的消极性。诉讼程序控制权、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权、释明权以及调解权是民事审判权能动性的作用范围。在民事审判中,既要尊重司法审判消极性的客观规律,又要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监狱民警队伍建设作为典型的"社会性行为",它同样是由"主体、主观方面、行为客体(客体)、行为客观方面"等四个要件所构成的行为。其中,"主观方面"与"客体"的对接关系(一般包括"到位、缺位、错位与越位"等四种关系)如何,对行为成败有重要影响。为切实促进监狱民警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从实践看,努力克服具体措施推行中普遍存在的"缺位、错位与越位"等不良现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努力提高认识的效率并指导实践以提高实践的效率是人类始终不懈的追求。虚拟现实作为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 ,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为人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的效率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刑事侦查理论研究中对于客体问题的争论集中在作为刑事侦查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刑事犯罪”还是“刑事案件”。争论双方都接受刑事侦查活动是主─客体结构等前提预设,都认同同一种主客体理论。这样的刑事侦查理论研究存在方法论问题,以主客体对立的观点看待客体的认识论缺乏能动性,脱离社会生活。这种认识论上的缺陷导致刑事侦查理论研究的理论追求无法实现。主客体论未能充分认识犯罪事实的主观性、历史性,导致了对刑侦活动、犯罪活动的法律性、社会性、历史性认识上的遮蔽。促使刑事侦查理论的发展进步,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从历史性、社会性、法律性对刑事侦查实践的具体规定中去把握理论的对象,确立刑事侦查实践的理论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陈立 《长江论坛》2007,42(6):14-17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现实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及其统一有许多论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本文以马克思原著的论述为依据,从现实人的三个方面初步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统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20,33(6):5-14
近100年来,我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仅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且正朝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挺进。从认识论看,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创建,内含了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理想客体、构建中国革命实践观念、将中国革命实践观念行为化等重要认识环节,并由此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性抽象转化为理性具体、再走向感性实践活动的认识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主体到客体、从精神到物质、从观念到实在的能动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发展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5.
析“被”     
老言 《人大论坛》2009,(12):32-33
“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被富裕”……“被”句式成为当下网络最流行的语汇。这些创新、另类的表达方式揭示出一个个“被”现象,其产生以及影响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治安管理学将治安管理的各项业务概括为几种被管理的对象,这种观点直观粗浅,不能涉及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内在联系。"权利与义务"视角从治安管理实践中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入手,从而扩大视野,从而弥补了传统定义法上外延不周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包括理论客体、实践客体和模范客体。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客体的时空界限,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实践客体的局部偏离,消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范客体的部分腐败,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的榜样力量。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客体应着重从理论客体的创新、实践客体的扬弃和模范客体的重塑三个方面来构建。  相似文献   

18.
侦查认识中的“无罪推定”与“有罪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与"有罪"是一对矛盾概念,但是"无罪推定"与"有罪假设"都是侦查领域的重要命题。无罪推定是一个法律层面的概念,是法律人经历价值选择的结果;有罪假设是一个事实层面的概念,是侦查认识活动必然运用的思维、方法。一方面,侦查人员需树立对"无罪推定"的正确认识:"无罪推定"不是证据法上的"推定",也不能作为侦查认识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侦查学领域需承认有罪假设的存在,对其进行正确分析。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事实层面有罪假设的必然存在才导致法律层面无罪推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大国,“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试从四个历史阶段阐述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历程。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学者们关于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文章试对其中的主要观点作以评述,明确了公共财产所有权作为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的新的内涵,界定了公款、公物、有价证券三个犯罪对象的范围,以期进一步深化挪用公款罪犯罪客体的研究,为刑法理论工作者提供有借鉴份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