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推动着湖湘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有力地推动着湖湘古代文学的发展 ,成为近年古代文学特别是湖湘地域性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本组笔谈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与湖湘地区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着重论述了古代湖湘贬谪文学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和发展概况 ,并对湖湘古代文学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
贬谪与湖湘古代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推动着湖湘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有力地推动着湖湘古代文学的发展 ,成为近年古代文学特别是湖湘地域性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本组笔谈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与湖湘地区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着重论述了古代湖湘贬谪文学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和发展概况 ,并对湖湘古代文学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3.
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推动着湖湘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有力地推动着湖湘古代文学的发展 ,成为近年古代文学特别是湖湘地域性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本组笔谈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与湖湘地区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着重论述了古代湖湘贬谪文学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和发展概况 ,并对湖湘古代文学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4.
湖湘贬谪文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推动着湖湘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有力地推动着湖湘古代文学的发展 ,成为近年古代文学特别是湖湘地域性文学研究中的热点。本组笔谈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古代官员的贬谪活动与湖湘地区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着重论述了古代湖湘贬谪文学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和发展概况 ,并对湖湘古代文学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湖湘迁谪文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只有从文学和文化关系的角度 ,从湖湘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来透视它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湖湘迁谪文学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及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二妃"作为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意象,其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二妃故事在形成初期,道德因素远远大于文学因素。在《湘君》、《湘夫人》中,二妃文学形象开始形成,也奠定了意象的悲剧基调。但在屈原之后,李唐之前,二妃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到了唐代,随着民族政策的改变,大量贬谪文人进入湖湘地区,他们饱受艰辛,内心痛苦,这一切与二妃悲剧意蕴相契合,文人于是有意识地利用二妃意象表达自己情感。另外,由于本土文人大量出现,二妃意象也开始发生新变。  相似文献   

7.
就目前学术界研究来看,对正向贬谪文人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同时也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正向贬谪文学无疑是贬谪文学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对这一研究空白的填补必定会开拓贬谪文学的研究领地,丰富贬谪文学的研究成果。但古代贬谪文学研究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局部的、有限的,不少寂寞的领域仍然期待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期待理论认识上的突破,期待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新变,期待厚重、有分量、有新意的论著的涌现。  相似文献   

8.
岳亮 《求索》2011,(11):255-256,230
长沙作为湖湘第一大城,素为湖南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沙的商业发展却较为缓慢。19世纪后期,具有变革意识的湖南地方官员与开明士绅合力推动了近代长沙商业的发展。开埠通商后,长沙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商业日臻繁荣,最终取代湘潭成为湖湘地区最大的商业重镇。此外,近代以来活跃于长沙商业市场的外省商帮,他们的经营活动也巩固了长沙湖湘商业重镇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吴正锋 《求索》2014,(6):136-140
湖南文学精神文化气喷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浓厚的政治情怀,强健的人格牲力,鲜明的学者化倾向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这一切部与湖湘文化精神的经世致用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具有紧密的联系。湖湘文化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湖南文学的精神气喷和艺术风貌,但是湖南文学与湖湘文化精神的关系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其具有复杂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书院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书院士人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的高度 ,使湖湘文化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沿 ;另一方面 ,书院的普及以及文化传播活动 ,促使主流文化向边远地区不断推进及向下层民众传播 ,拓展了湖湘文化分布的广度 ;同时 ,书院的藏书、刻书事业推进了湖湘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书院的教学活动又培养造就了大量人才 ,为湖湘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一、古代湖南书院的发展概况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它肇始于唐…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大树,是汉民族文艺的总的根源之一。”作为在湖湘大地度过了后半生,自沉汩罗,创作了大量与日月争光的辞赋的屈原,更是湖湘古代文学的开创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组织并领导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支文学创作队伍,这就是以他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在内的“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的楚辞创作队伍。虽然现在还没有材料证明宋玉等人到过湖湘,但它至少是一支楚辞创作队伍,而湖湘也是楚辞的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量十分丰富。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研究情况,也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水平。对于这笔珍贵的文学理论遗产,我们应当认真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过去,已有不少同志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遗产进行了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总的说来,对这个学科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还有待我们扩大研究队伍,继续向本学科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这里,我想就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四库馆臣的文学批评思想产生于纯粹的古典语境,体现了传统社会的主流观点,为我们反思现当代人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有益视角。魏晋南北朝文学在当下的研究语境中享有盛誉,却难以契合馆臣的文学趣味,因而在以馆臣为代表的传统士人眼中历史地位并不高,更不会被视为“自觉”的象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要坚持本土文化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外来文明之长,以促使古今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一生有较长时间贬谪于湖湘地区,在这里创作了大量诗歌。当今学者在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问题上大体取得一致,但仍有十四首诗歌存在分歧,另外,还有三首诗歌不能确定是否创作于湖湘地区。经考辨,《龟背戏》、《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和《李西川荐琴石》均非湖湘诗。对于系年存在分歧的作品,则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史料,依据诗歌在《柳集》中的编次及这些诗歌与《柳集》中其它诗文的关系,逐一对其辨正并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15.
《思想战线》2013,(3):2
<正>张文勋先生是全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文艺理论家、中国古代美学专家、文学史家、民族文化学家、诗人,在全国文学研究界和高校中文学科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诗词审美》、《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刘勰的文学史论》、《张文勋文集》等。张文勋先生于1948年入云南大学文史系读书,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是伴随着祖先的审美需求而产生的。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把她哺育成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奇葩。其强烈的民族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以及无比丰富的典藏,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时间范围说,古代的中国文学,应该从上古的仓颉造字和神话传说算起,直至1911年清王朝结束;从文字角度说,所有白话文出现以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统相对独立、健全、发展的时期 ,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 ,宋初到欧阳修主盟文坛期间 ,文道之争十分激烈 ,文行之士倡文道兼崇之论 ,受到道学家的排斥 ,但文统终于独立 ;其二 ,苏轼主盟文坛后 ,苏门中人的“道统”意识较前人趋淡 ,而于文章之学、不同文体的体性特征等认识日益充分 ,是“文统”健全的关键时期 ;其三 ,南渡以后 ,“文统”相对独立 ,“文”、“道”关系不再为“文统”论者所关注 ,“文统”内部矛盾更趋明显 ,体性观与派别意识等不断加强。它不仅影响宋代文学的创作和理论 ,而且使古代文学史观实现了从质文代变向文体正变的转变 ,很大程度上规范着此后文学的发展 ,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冯利华 《求索》2011,(8):257-257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会精英阶层对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两宋的名门望族,其文学精神与社会思潮、学术风气皆有密切联系。其研究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学术界极少关注宋代精英阶层与经学研究、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关系,更无系统研究此类问题的专著问世。  相似文献   

19.
康咏秋 《湖湘论坛》2000,13(4):64-66
湖湘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湖湘文化指湖南地区的一切古代文化成果和文化传统,与关东文化、西夏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处于同一层面;狭义的湖湘文化指以宋明理学为源头的湖湘学派,它的显著特征是主张以心性修养为根本,强调求知报国、经世济民。应该说,湖湘学派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缘起,而湖湘文化则是湖湘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袁循 《理论月刊》2024,(2):132-141
当今中国的文学本体论研究面临着地理维度的缺失。站在文学地理学的立场上提出构建文学“地理本体论”的设想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的本质、起源、发生、形态与发展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形成和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有助于推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