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自治是实现四个"民主"的重要的制度保证.在民族杂居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观念性障碍,我们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保证村民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近年来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取向进行了梳理 ,认为村民自治的研究取向有明显的分野。在研究目的上 ,出现了政策研究与学理研究之分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 ,呈现出宏观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区别。但大部分研究都可归为不同的组合之内。文章重点讨论了宏观上的政策研究 ,个案基础上的政策研究和个案基础上的学理研究。并断言 ,宏观政策研究中的争论焦点是如何评价村民自治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 ;个案基础上的政策研究的宗旨主要是回答有关村民自治的民主性等问题的同时 ,着眼于对村民自治各项制度的理解和改进 ;个案学理研究则是试图作出对村民自治实践普遍性解释。  相似文献   

3.
研究村民自治的力作刘系农作为亿万农民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实现当家作主的一种基本途径和形式,村民自治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效地组织农民、治理农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村稳定,正确处理新时...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个案调查 ,发现村民自治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村委会生成上的形式化 ,村委会成为乡政府代言人 ,进而从价值观念、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一项基层民主制度,使村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但这种制度在新时期下仍然存在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即村民自治自主管理能力与村务实践发展需求形成矛盾,这些矛盾的内在根源在于村民自治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条件反射"或习惯。通过对村民自治意识及其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探索和完善现存村民自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手段,如推广远程教育站点、设立村级农家书屋、扶持村民自治组织等来提升村民的自治意识,这些对于推动社会化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向前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农村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问题。文章认为,当前村民自治中民主监督不力的原因主要是监督主体制约权力的能力软弱;民主监督的信息不够灵敏和真实;民主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民主监督的机构不够强力;民主监督的意识还不够强。并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净化村务之外的社会管理环境、重大村务界定及决策程序尽可能规范、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约束制度、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翟昌民 《求知》2010,(5):6-9
<正>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实现了由人民公社体制到村民自治的根本性转换,相应地,农村权力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当前在村民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二十多年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一是在工作重心上从组织重建、建章立制走向权利保障;二是在自治形式上从选举式民主"单兵突进"发展为选举式民主和经常性民主"齐头并进";三是在自治主体上从封闭走向开放;四是在动力机制上从政府推进走向群众主导。上述发展趋势表明村民自治正在由形式民主迈向实质民主,民主政治正在内化为亿万农民的心理结构和生活习惯,村民自治已经成为亿万农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和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3)
村民自治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的伟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村民个体是村民自治的当然主体,是村民自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了"人去村空"的空心村现象。对于人口迁出地的农村来说自治主体的缺失显然不利于村民自治的成长,而去往城市的农民工由于失去了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即使返乡也很难形成治理乡村的能力。解决空心村村民自治困境需要基层政府、农村政治性维权组织以及村两委三方形成合力促成村民自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运行效果受诸多条件影响,村民政治意识是必要条件之一。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政治意识,是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政策试点与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14年到2019年,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进入国家的顶层设计但又最终淡出,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策逻辑。实证研究发现,该项政策试点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广东清远进行关于"村民自治重心下移"的地方预先自主试验;第二阶段,中央政府在总结清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调试和试点铺开,将试点核心内容由"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村民委员会"转向"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村民理事会等组织",实现全国性的地区试验扩散;第三阶段,中央政府根据政策试点的反馈以决定政策维系或是中断。研究表明,铺开后的政策试点涌现出一系列的组织性难题,影响着政策创新的治理效能和扩散能力,导致该项政策最终淡出中央的顶层设计。汲取试点经验,应在组织能力建设和组织功能发挥等方面对政策试点不断进行优化,继续深入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的行政化与国家政权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村民自治在其实际运行中产生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承担着大量不能给村民和社区带来直接收益的事务.这些事务实质上是国家政权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其成本却由村民来承担,由此导致了激烈的干群冲突.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不再承担这些费用,但是村民自治组织的依附性却更强了.村民自治对农村社区的动员能力存在着下降趋势,国家很难通过这种"行政化的村民自治"来实现它与村落社区的文化--社会联系.如果村民自治不再是一种国家和村落社区健康互动的有机联结平台,通过它来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最初目的能否顺利实现,就值得检讨和评估了.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而逐步兴起,并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了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核心的中央与地方法规体系.在此进程中,村民委员会"海选"应运而生并推广开来.而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和对农村的辐射,促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思维方式日益多样化,进而改变着村民委员会选举和村民自治赖以实现的经济社会条件,尤其深刻影响着村民委员会"海选"及其效能的发挥.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乡村社情所决定,村民委员会"海选"应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依法有序.村民委员会"海选"自身能否具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则取决于其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适应性.以及村民自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实现程度.村民委员会"海选"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的实现,离不开坚持人民民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加强乡村选举制度建设、健全体制和完善选举程序.  相似文献   

14.
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跨越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区域,珠三角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知识创新不足和人才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通过对深圳劳务工成人教育的实证分析,探讨建立科学的成人教育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无疑对优化珠三角人力资源、增强珠三角的创新能力和促进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模式作为现阶段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其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近二十年来,尽管其备受关注,却由于其未能真正触动区域概念的本质而无法成功地指导于区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区域创新模式理论基础上,借助罗默的内生技术增长模型,使区域形态因素实现内生化。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区域内生产要素存量和质量及其边际报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区域形态的创新是能够实现区域有效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治理视野中的公共领域领导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治理理论的兴起凸现了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为我国公共领域的领导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公共领导是一种以公共组织群体在公共领域的协同一致领导为主要特征的领导活动。在治理理论的视域中,公共领导不同于行政领导,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格局、目标、职能、行为上具有一系列创新之处,是公共领域中一种新的值得关注的领导模式。  相似文献   

17.
自治理念与城市社区自治的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讨论城市社区自治,恐怕无法回避自治理念问题。因为如同自由(1iberty)一样,自治(autonomy)也是一个中国化中间“从未尝立以为教”(严复语)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东方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领土国家”(顾准语),有着悠久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传统,虽然经历了近代和现代的民主革命,但革命成功以后,国内的现实状况,以及政治、经济和化发展的需要,又承接了这一传统。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影响有碍于自治理念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8.
<正>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家庭结构变化以及机构养老发展缓慢、服务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目的是希望解决家庭与养老机构  相似文献   

19.
A public ethic of care is a powerfu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ethical and effective social policies. After sketching care theory and its central values and claims,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hospice programs as embodying a public ethic of care. Then, it scrutinizes the care needs and practices of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and families who are served by hospices. Building on this analysis, I argue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caregivers are made unduly vulnerable, and that impediments and strains to caregiving can be detri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xercise of basic human capabilities.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makes the case for a right to give care. It also concludes that public efforts to mitigate the burdens of informal caregiving are necessary to make such a right meaningful.  相似文献   

20.
Autonomy has two faces,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institutional autonomy. Political systems not only deal with demands for individual freedom, the traditional rights of citizens to freedom of opinion, association and contract. Institutional autonomy is a pervasive property of all kinds of political systems.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s just as to local and regional political systems, autonomy is a basic property. Both types of systems face the difficult task of maintaining stable relations with the nation state, securing an amount of control for the nation state while retaining some autonomy for themselves. The demand of various regions for independence or semiindependence within nation states has been a dominant theme in the politics of the sixties and the seventies. The autonomy of the nation state is its sovereignt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s present a threat to the autonomy of the nation stat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may provide mechanisms by means of which other sources of infringements on autonomy may be counteracted. Autonomy is a fundamental political property.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autonomy is conducive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ose aspects of political systems that are related to stability. Such an interpretation may place autonomy in 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how demand and supply of autonomy interacts with other basic political properties like influence and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