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不法分子通过获取社会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和通信等手段,冒充身份、虚构事实,针对不确定对象进行诈骗犯罪,严重冲击社会诚信,危害群众切身利益,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利用虚假信息诈骗种类繁多,迷惑性强,危害性大。为了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从工作理念、技防手段、打击模式、协作方式、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研究应对之策,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防范打击利用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诈骗犯罪是传统诈骗犯罪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这类诈骗案件由于管辖模糊、侦查取证难等特点,给侦查机关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从立案管辖,侦查协作以及固定证据等方面进行该类案件侦查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电信诈骗犯罪侦查瓶颈主要存在于现场勘查、并案侦查、侦查协作等环节。电信诈骗犯罪现场勘查的地位及其内容等与其他犯罪现场勘查有所不同,应注重电子数据的发现、固定和提取,将现场勘查与即时讯问犯罪嫌疑人密切结合;电信诈骗犯罪并案侦查存在并案不积极和并案依据较少的问题,应通过信息化建设将电信诈骗犯罪并案侦查纳入规范化轨道;在侦查协作方面,除了公安机关内部的常规协作外,更多的是要加强侦查部门与外部机构的协作,即公安机关与银行的协作以及国际警务合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集资诈骗犯罪"爆发式增长",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集资诈骗犯罪发案率高、涉案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对公众财产权益造成严重损害,更严重影响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和谐。集资诈骗犯罪既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也在立法、司法上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完善集资诈骗犯罪立法,加强司法适用以及政府对民间融资市场的规制等,更有效地预防集资诈骗犯罪的发生,以维护金融管理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老年诈骗犯罪被害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成为一个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准确描述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现象是正确分析老年诈骗犯罪被害原因和有效控制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89起老年诈骗犯罪被害案件类型、特点、现状、趋势的分析,为司法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利用固定电话、手机、网络等通信工具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在我国各地迅速蔓延,呈爆发式增长,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电信诈骗犯罪的起源及发展,发现电信诈骗犯罪发展之迅速、手段翻新之快的原因,能够为打击预防电信诈骗犯罪做好基础性工作,进而可以做出有针对性的打击防范此类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诈骗犯罪中被害人过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过错是诈骗犯罪既遂的重要条件。被害人自身素质低、社会风气不正及社会管理上存在漏洞是滋生诈骗犯罪被害人过错的重要原因。减少被害人过错是防控诈骗犯罪的重要措施。为此须健全法律制度,严密社会管理措施,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加强社会预警等,才能有效减少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8.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诈骗犯罪的新型犯罪行为,又称为“虚假信息诈骗”“通信诈骗”或“网络诈骗”,同时也被形象地称为“钓鱼诈骗”。在司法实践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取证难、缴赃难、定性难、惩治难的特点。针对这些治理疑难点,应当加强刑事司法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司法氛围;健全电信诈骗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构建社会联动作战体系,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提升防控技术水平,加强自身硬实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通信及银行产业的发展,以涉案类电信诈骗犯罪为代表的各种电信诈骗方式也应运而生。涉案类电信诈骗是一种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式智能犯罪,其犯罪手段不断变换,作案工具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结伙和组织模式不断升级,犯罪侵害区域不断扩大,使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影响力上几乎都达到巅峰。此类案件严重损害国家有关机关的公信力,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有效打击此类犯罪,将社会危害性降到最低,笔者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此类犯罪进行梳理归纳,找出此类犯罪的相关特点,并提出与之相应的打防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诈骗犯罪频繁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总体上,网络诈骗犯罪在手段、时间、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样态。实践表明,网络空间对传统三维空间的极大突破、网络监管主体不尽职和针对被害人的"私人订制"共同促成了此类犯罪的发生。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引领下,必须多方合作、多元并举、多管齐下,有效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体四方的力量来治理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