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1)
随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常德既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大发展挑战。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国内外河湖流域生态城市建设经验进行了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常德市在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
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建设是实施国家战略和推动湖南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方略。针对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支撑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构建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二是坚持大局优先,构建科学的法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坚持民生优先,构建可靠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四是支持协调优先,构建适宜的产业支撑体系;五是坚持职能优先,构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支撑体系;六是坚持文化优先,构建文化品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3.
石涛 《瞭望》1994,(30)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湖南人大代表强烈要求把洞庭湖治理工程列入国家治理大江大湖的规划中。 洞庭湖究竟怎么了?湖南人民为何对洞庭湖治理的要求如此迫切?今年,记者随有关领导和水利部门的有关专家三下洞庭湖区追寻答案。 八百里洞庭今安在 洞庭湖是湖南人引以自豪的“母亲湖”。湖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包括29个县市区和15个国营农场,受惠的耕地和人口分别超过1千万亩和1千万人。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工农业总产值已超过500亿元,约占湖南全省的三分之一,全省40%的商品粮、90%的商品棉、50%的商品油和70%的商品鱼均由湖区提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大肆破坏,生态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应运而生,生态生产作为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新兴概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从生态生产的结构体系、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对生态生产进行浅析梳理。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2)
江西省委省政府结合中央的发展战略,依据江西自身的实际,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具体生动的个案,要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这就赋予传统的哲学主题天人关系以新的内涵,江西学人在新的视野观照下以理性的态度做出了新的诠释:强调了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与自然发展的生态取向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成都平原经济区处于长江上游 ,动植物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区域森林覆盖率较高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生态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但是 ,区域污染和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 ,生态经济发展还不强 ,水资源日益紧张。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极为密切 ,为此 ,区域应建设生态经济区 ,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生态经济观、实施污染与环境一起治理的方略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外,还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生产的良好发展。因为社会生产中包含着生态生产,而当前我国社会生产的落后,主要就是生态生产的"落后"或疲软。  相似文献   

8.
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陆海统筹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海统筹的本质和目标是区域统筹。文章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和陆海统筹发展现状,表明环渤海经济区陆海统筹存在区域差异;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陆海统筹经验基础上,本文从制度、空间、产业、设施、生态等方面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陆海统筹的战略重点和内容,并指出要充分发挥北京在环渤海经济区陆海统筹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坚 《瞭望》1990,(27)
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我国自1983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对促进粮食稳产高产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最近,记者采访了农业部主管生产的副部长陈耀邦,请他介绍了有关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情况。 建设商品粮基地是一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2,(1):64+74-75,2,3
时下,打造"低碳、绿色、生态、宣居"城市和开发区的口号人们耳熟能详.但事实证明,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对勤劳朴实的辽宁大连庄河市花园口经济区建设者和管理者们来说,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努力非常自信地向世人宣告:花园口经济区真正实现了"低碳、绿色、生态、宣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张红宇 《学理论》2010,(21):112-113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将为中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为世界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样本,树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没有生态文化的广泛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就不可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深入持久。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上海经济区规划工作第一次会议结束后不久,我们走访了这个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王林同志,请他谈谈这次会议的成果和经济区的发展远景。王林说,建立上海经济区,是为了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有效地组织生产和流通,进一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变过去的条块矛盾为将来的条块结合,闯出一个条块合理分工、城乡密切结合、政企职权分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在连续几年的粮食生产徘徊中,大包干的发源地——安徽省滁县地区粮食生产却连续11年大幅度增产。 11年里,国家从安徽省调出的商品粮中有2/3来自这个地区。  相似文献   

14.
前瞻     
《瞭望》2007,(33)
条北要建成"四基地一区"权威部门提出.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并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即把东北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际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办将加强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组织开展中期评估,适时调整《规划》内容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5.
江西有条件建成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为期三天的“流域管理国际研 讨会”上,通过研讨和对鄱阳 湖流域的实地察看,与会专家们认为,在我国中西部诸省区,江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过去十五年山江湖工程打下的扎实基础,使这个省有条件建成我国第一个全省性的生态经济区。 江西建设生态经济区 具有天然优越条件 从地理构造上看,江西省山、江、湖之间密切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水陆相生态大系统。俯视江西版图,东南西三面群峦叠嶂,地势高峻,形成天然屏障,中间盆地舒缓,河流纵横,北部低洼,湖湫棋布。境内大小山脉丘陵间发育形成了2000多条细、支流,它们…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2)
洞庭湖平原区是湖南省水稻高产区,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抗战期间水稻产量一直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以1938年日军入侵湘北为界。洞庭湖平原区水稻产量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水稻产量呈现出稳定发展特点。后一阶段随着战争深入,洞庭湖平原区部分县的水稻产量从1939年起开始下降,而其他县份尽管在这年还有一定增长,但从1940年开始也陆续下滑。通过洞庭湖平原区水稻产量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洞庭湖平原区的农业在曲折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海峡经济区位居全国八大经济区中游 国家发改委关于中国区域规划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体系的建设等因素,把全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海峡经济区、大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中部经济区、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其中地处沿海的有五个。海峡经济区的范围包括福建全省、台湾地区、浙江的温州、丽水,广东的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市,江西省的抚州、鹰潭、上饶、景德镇市。除了台湾之外,其他基本上与海峡西岸的范围一致。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济宁市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之一。198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0亿公斤,比上年增长15%。所辖11个县市区有5个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最近记者采访了该市市长韩寓群,与他就粮食生产的有关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7)
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康纳和福斯特研究路径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奥康纳以"生产条件"为出发点论述了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福斯特则在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两位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既重视经济发展,又要考量生态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变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孙全胜 《理论导刊》2023,(7):99-107
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有着独特的提问范式、关注视域、分析框架和评判标准等维度。在提问范式上,马克思抛弃了思辨哲学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社会实践出发看待空间生态伦理问题,形成了实践式的提问范式;在关注视域上,马克思从解释世界过渡到改造世界,关注人改造自然空间的社会伦理意义,形成了现实的关注视域;在分析框架上,马克思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将空间生态伦理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的、对象性中去分析,形成了辩证的分析框架;在评判标准上,马克思强调彻底的解放精神,主张用解放精神指引空间生产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以人民群众的空间利益为价值导向来维护空间生态系统,形成了共产主义的评判标准。马克思空间生态批判伦理的四重维度能够指引人们更好地认清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虚伪本质,建立共产主义空间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