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浅谈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确保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确保我们国家长期繁荣昌盛,确保我们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基础工程,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建设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但从这些年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从方向上讲,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东一个主义,西一个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搞得五花八门,最终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动荡。”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需要我们通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散布了大量的攻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从理论上说,集中攻击的是马克思主义。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论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一是马克思主义是“百家中的一家”(即“一家论”)。其目的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摇我们的理论基础,以便他们“自由”地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对此,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决果敢地批判他们  相似文献   

3.
王立君 《学理论》2009,(5):28-29
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有其历史必然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必须正确处理“一元化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和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但是基于意识形态所涉及范围的宽泛性,很多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在怎样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问题上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而且在判断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也不得要领。意识形态虽然纷繁芜杂,然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离不开“五大支撑”,即意识形态所坚守的理论基础,所憧憬的理想信念,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所秉承的道德观念以及所使用的话语体系。这就为辨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五重维度,即在理论维度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在理想维度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价值维度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在话语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其中“理论”是意识形态大厦的“奠基石”,“理想”“价值”“道德”是意识形态大厦的“擎天柱”,“话语”是意识形态大厦的“外装饰”。  相似文献   

5.
张轩铭  杜波 《理论导刊》2021,(4):121-12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往会主义总构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一个新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着.我们不会由科学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结论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办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指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不仅是解决香港、台湾问题总的战略构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4)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哲学理论界出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教科书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多种理论形态并存的局面。研究和理解这种多元化趋势,重构各种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摆脱彼此拒斥的局面,使之展开对话与交流,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此时代情境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影响及其对策,更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课题。一般地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就曾经尖锐地批评过某些德国人把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地搬到美国去,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參见《马恩全集》第36卷第566页)列宁也曾经讲过,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既有实践生成的逻辑,也有文化生成的逻辑。前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是公平,而公平、公正等都“公”的观念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以整套体系的方式进入中国的,而是随着西方启蒙主义时期的现代性观念如民主、科学、平等、公平等观念传入中国的。西方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的观念在东西方两条文化河流中流动、激荡,最后两条文化脉络因“公”的观念而搭建起了一道桥梁,最终在20世纪初相互融合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这无疑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母腹。同时,最初是因战争失败,后来又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大因素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的三重反思,从而逐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指导地位,从而实现了从文化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最终寻找到了古老东方国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0.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7,1(1):41-44
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是人们把握生活世界的尺度,是识别各种思维、思想、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的根本标准。要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合理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必须随着人们探索和改造生活世界的实践而完成。因此,应该在马克思“实践解释”范式中审查各种理解性理论在何种意义上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由此看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道主义的马克主义”指称马克主义,都是有问题的。实践是检验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标准,我们要学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识别各种“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21,254(4)
“斗争”一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到今天的新时代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词汇,其内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被赋予了强大力量。在此演进过程中,“斗争”与中国精神相结合,不断嬗变并具有了反映时代特质的新内容。在新时代,百年大党强调斗争精神具有时代必然性,充分体现出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的本质要求,应对社会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亦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之举。发扬斗争精神,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政治能力、维护人民利益、增强底线思维,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能量、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2.
诺曼·莱文在其专著《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中把自己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个人观点做了一个集中概况,其观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既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流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必须接受重新黑格尔化三个论点上。尽管莱文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历史考察和论证,但其论点没有任何确证的文本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重要言论     
“法轮功”问题的暴露 ,给我们上了一堂很深刻的政治教育课。对“法轮功”邪教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害 ,绝不能低估。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不会对别的国家输出我们的意识形态 ,但在我们国内 ,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西方国家就从来不允许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居于指导地位。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 ,切不可天真。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  相似文献   

14.
王卫红  卢政 《学理论》2009,(17):160-161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提出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定位和走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我们应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思想的指导下,处理好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坚持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的历程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这一历史潮流展开的,随着“西方文明”的自我堕落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本土文化再度复兴,一股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在学术界流传开来.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将面临“瓜分豆剖”境遇的中国赶上了“救亡”的历史大舞台.启蒙让位于救亡,夹杂着十月革命的炮火声,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拯救中国的新思潮.在多股思潮和现实的合力之下,民族情绪所催生的“中国化”思潮成为学术主流,“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凸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人,在“学术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审时度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不仅有利地促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引导着文化精英的思想主流,将“中国化”这一普遍的精神趋向推向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及其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止步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必须“再中国化”。这个“再中国化”,将是中国整体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与融合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哲学在中国,是中国民族哲学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是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当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离不开集体的智慧以及革命实践的滋养,但就个体而言,小平同志的“忧”之切,“思”之深的。动路历程,也是他终有建树的一个动力。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8.
高惠芬 《党政论坛》2003,(11):12-14
高惠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就三个代表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论证,文章指出,一、继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与基础;二、继承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源和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倾覆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议论非常之多,甚至连2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的所谓“少谈些主义”这个旧命题也重新搬出来了,仿佛今天已经可以为那场争论作结论——马克思主义并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我说,作这样的结论为时过早。如果仅仅因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某些失误而断言马克恩主义已宣告失灵,乃是过分匆忙之举。事实上,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从"主体一元论"和"主体多元论"两方面进行分析的。但是经过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属于"主体多元论"中的"主体三元论",并有且仅有在这三个主体同时起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此外协调好三个主体间的关系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法宝,也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