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6月9日,致公党发表《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宣言》。《宣言》从新民主主义理论高度阐发了"致公主张",并见证致公党实现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致公党的“三大”因其在上个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历史背景下召开,并且在对致公党改组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我们时代的召集人”和“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国”的重要政治主张而载入史册,从此,中国致公党走上了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奋斗的道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陈其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他和当时致公党内的先进分子一起,不仅共同承担了重建致公党的历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中,致公党以一个政党的气魄来判断和把握自身的行动;致公党人关心祖国命运和侨居国的利益,关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同时,致公党领导人就国内抗日民主运动的态势,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维护华侨侨眷利益和华侨投资回国等问题发表一系列见解,使致公党具有鲜明的“侨党”特点。也正是在抗战中,中国致公党和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踏上了新民主主义的征程。  相似文献   

4.
从召开"三大"到响应"五一口号"是致公党实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完整过程。"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致公党最根本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致公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包括纲领和章程,是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集中表现。它是党内团结和统一的法权基础,是致公党建党治党的根本大法。对内,它具有约束力,以保证全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行动上的一致:对  相似文献   

6.
日前.致公党上海市委原副主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陈公昌福先生,赠余一本他的新著《中国致公党史论稿》。先生原在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执教时.即专治侨史.并曾长期担任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由侨史而致公党史,先生可谓驾轻就熟。然则.先生从1993年夏至2003年秋,专意于此,多方搜求,反复考证,积十年之力,成一册薄书,先生治学,何其严苦。书成之日,先生曰,平生之愿了也。先生之书,又何其厚重,  相似文献   

7.
致公党建立于旧金山。本文在对相关史料挖掘和梳理基础上,尽可能还原这一历史过程,从而为近代中国政党形成中特有的从会党向政党转型提供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8.
与陈昌福教授相识多年,最初是在一起修订《中国致公党简史(1925-2002)》.那次修订集中了致公党内的一些党史和理论方面的专家.……  相似文献   

9.
1946-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致公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驻军等危害中国主权的行为。此外,致公党还参与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1941年12月日寇占领香港,致公党中央组织陷于瘫痪。抗战胜利后,原致公党领导人陈其尤、陈演生及黄鼎臣等同志,力排干扰,于1947年5月成功地在香港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恢复了致公党的组织活动并实现历史方向的根本转变。此后,中国致公党开始踏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今年恰逢致公党三大召开60周年,特撰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致公党在中国共产党引导和帮助下召开的“四大”“五大”和“六大”,承载了致公党自以海外为活动基地内迁大陆,并适应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全过程。与其他民主党派相比,有其个性,而这一个性又寓于同时期我国民主党派活动的共性,呈现为: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中央会议确定政治纲领和任务,以及组织发展方针的重点,认知党派基本属性,明确活动主要范围,并投身于历次政治运动的锤炼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致公党江苏省委各级组织近些年来在履行参政党职责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从参政党的历史担当、致公党的侨海特色和优势以及议政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并践行了"实践-认识-议政"的参政党履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联省自治"最早由孙中山提出,在民初十年间发展成为"联省自治运动"。后由陈炯明在漳州、广州两地实践,总结并上升为一种理论。它不仅是致公党"一大""二大"政治纲领的理论依据,而且与同时代的列宁的联邦制构想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统一和统一后国家施行何种模式所作的一种探索,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司徒美堂是中国致公党著名元老之一。本文就司徒美堂与中国致公党的组织关系做了分析,由于中国致公党"三大"以前有过党堂并存,既党亦堂的历史原因,司徒美堂与中国致公党的组织关系是"合"。但自1945年3月司徒美堂创建中国洪门致公党,特别是1947年5月中国致公党"三大"以后,司徒美堂与中国致公党的组织关系是"分"。司徒美堂是中国致公党创始人这一流传颇广的说法,至今还缺乏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史实依据。当然,这一结论,丝毫无损于司徒美堂"是美洲方面的爱国华侨领袖"的光辉形象,以及他为动员海外侨胞支援抗日战争,缔造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决定》是对民主党派服务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有力推动,致公党要发挥职能,转移工作重点;加强调研,推进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成为致公党全体党员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的强大动力。15年来,致公党四川省委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海外联谊、自身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7.
4月14日,海南省人大华侨外事工委、外事侨务办、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侨联和致公党海南省委"五侨"部门在屯昌县召开了学习贯彻《反分裂国家法》座谈会暨第三次联席会议。出席会议的领导有省"五侨"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屯昌县委主要领导同志。会议由省侨联主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致公党的前身是美洲洪门致公堂,改致公堂为致公党是致公党建党的历史特点和局限。改堂为党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1)孙中山入闱洪门,引导洪门走上革命道路;(2) 1925年以美西旧金山和南洋各埠堂口为主体建立的中国致公党;(3) 1945年以美国纽约和北美加拿大堂口为主体建立的中国洪门致公党,并由此终结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会党向政党转型的历史使命。致公党和洪门致公党既源出同"门",又各不相属;既各行其道,却又共同演绎中国近代政党形成的一般规律。此一"致公",虽非彼一"致公",但却是难得的案例,有助于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1942年初,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致公党元老司徒美堂从香港脱险来到重庆。次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即到饭店看望,代表中共向他表示亲切问候,并派人送去近期的《新华日报》。周恩来对司徒美堂说:“听说先生不怕日军的威胁,拒不同敌寇合作,我们非常钦佩,愿同先生这样的人共商  相似文献   

20.
我对黄席樾教授的认识是在致公党的党务活动中,作为致公党副主委的他,每次会议结束后,他都要同我们工作人员嘘寒问暖,适当的时候他还邀请我们到他创建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工程实验室"参观,给我们介绍他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渐渐地我对这位有着很多重量级头衔的领导和专家熟悉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