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字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在国际金融垄断时期帝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其霸权行径的内在根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帝国主义阶段。通过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帝国主义和新帝国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将其中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数字帝国主义的霸权批判当中,以解剖数字帝国主义在跨国数字科技巨头的平台垄断、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支持、国际金融垄断中资本的过度积累等方面的当代特征。在应对策略方面,应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不断突破数字核心技术的瓶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警惕西方“颜色革命”;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国家硬实力,从而更好应对数字帝国主义霸权,全面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2.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集中的方式暴露出当代帝国主义的一些新特征,如从实体资产垄断发展为金融资产垄断,进而发展为货币财富权垄断,这在本质上体现为由资本输出发展为债务转嫁.着眼于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解决,我们有必要联系这些新的事实,继承并发展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后,中国人民获得了新的科学的理论,才使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进入到理性的阶段.李大钊为实现这个转变,在思想理论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十月革命后,他从经济的和阶级的根源上,开始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并科学总结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经验,提出对帝国主义要不怕威吓、不抱幻想,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就能够战而胜之.这些理性认识富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贾英健 《求实》2003,(1):20-23
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和文化的扩张性运动.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推行文化霸权实现其对其它国家的文化渗透,从而使整个世界的发展按照更有利于服务他们利益需要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构世界.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国家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代名词,并使其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当代得到彰显.全球化不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倒是"意识形态的终结"本身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日本进行了科学认知和分析,为鼓舞中华民族的抗战信心、制定正确的抗战战略策略提供了依据。毛泽东认为,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具有退步性和野蛮性,所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标是要灭亡全中国,变中国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中国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全民族抗战;日本是一个强大又虚弱的矛盾体,虽然表面上看军事力量很强大,但又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因此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是要求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公敌,因此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及日本国内的进步力量,在三个统一战线基础上合力击败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胀。中日甲午海战,中方战败,随着中日两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加剧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在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理论和战略、“帝国主义战争论”等的影响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认为:当今的世界处在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资本主义道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不通, 社会主义将是唯一选择;苏联是中国革命的忠实支持者;一切西方国家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蒋介石的反共是为投降帝国主义作准备。历史进程证实这些理论观点存在一些偏差。但这些理论观点的存在并不影响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列宁世界历史思想的阐发是和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体系"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列宁的观点,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决定的,其世界格局明显具有国际剥削、国际压迫的性质。由于世界体系直接涉及到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问题,因而列宁的世界体系论又是通过世界体系与殖民地和民族解放问题予以阐述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关于世界体系的理论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两大问题展开的,其分析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许多不平等条约均危及沈阳地区,尤其是日俄战争更是祸及辽沈。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为加紧对东三省的侵略,屡屡挑衅,残杀中国人民,早已激起沈阳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怒。  相似文献   

10.
杨永明  许京元 《唯实》2009,(7):13-17
19—20世纪之交,社会主义运动中发生了关于通向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大论战。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双方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历史证明,争论双方都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也都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出现意见分歧是正常的,但由此而导致分裂则是不幸的,社会主义运动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10,(6):52-53
要以我为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苏俄打败过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那已经很久了。苏联有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我们打败过蒋介石、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有丰富的经验,把自己的经验看得那么不值钱,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文化帝国主义通过文化渗透,破坏其他民族国家的核心文化,侵蚀与削弱其国家的主权,危及其民族文化认同,冲击其民族文化产业.各民族国家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发展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倡导并积极维护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抵制和消除其危害,维护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对“Imperialism”的翻译是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冲突的场域,与动荡中变化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密切关联。大革命时期,张闻天、余家菊、刘文海对“Imperialism”翻译问题的争论,实则是意识形态斗争场域中的政治角力。三人都希望藉讨论“Imperialism”的翻译问题,发表各自的政见,实现对大众尤其是知识青年在思想舆论层面的话语引导。“Imperialism”与“帝国主义”的互译性趋于稳固的外在标志是五卅运动,内在线索是民族主义观念上的“帝国主义”和马列主义概念中的“帝国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数字帝国主义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衍生了技术霸权,技术霸权是数字帝国主义垄断本质的必然结果。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增强了数字资本的支配能力,使资本垄断更加隐蔽高效。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要立足于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进行学理探源,把握数字帝国主义形成演进的基本脉络,剖析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生成机理及垄断实质。要以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资本增值逻辑、意识形态逻辑及强权政治逻辑为批判进路,展开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探索超越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的中国方案,须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认清数字技术本质,警惕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意识形态图谋;反对数字帝国主义技术霸权垄断,推动世界数字技术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5.
“两条线”战略和“一条线、一大片”战略,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组织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单文俊 《党史纵横》2003,(11):19-21
宋黎与张学良,1936年2月相识于西安。此后60多年,宋黎对张学良一直怀有割不断的情结。 一 初识 张学良青少年时期,接受过儒家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特别是受西方师友的影响最甚,深谙“教育系乎国本”,尤其重视正规教育。他认为:“中国有数千年文化的历史,地大物博,而在现代不能成为强盛的国家,考其原因,就是缺乏有训练有知识的民众。”因此,不惜斥巨资赞助东北大学(今辽宁省政府址),聘请国内最高水平的教授执教。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吉尔平的观点,马克思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领域存在的三种观点之一.吉尔平的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如何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理解马克思对国际经济问题的观点,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叶,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批进步团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社团的组织形式,探求救国的问题,寻求治国的良方,掀起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潮。 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1917年下半年,武汉地区诞生了第一个进步团体——互助社。该社也是全国最早的进步社团之一。这个社团的创始人就是恽代英。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和宣传家,是党早期的优秀领导者之一。他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和中国的其他先进分子一样,是在茫茫黑夜里探索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道路,摸索着前进。 恽代英学的是哲学专业,因此他特别潜心攻读中外哲学著作。对于西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总是从积极方面加以利用,使其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服务,有时甚至对其加以改造,赋予新意。  相似文献   

20.
姚文仪 《理论文萃》2001,(2):45-49,64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构筑成了自己历史的独特风貌。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伴随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其间产生了新兴的革命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历史证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人民完成对中国社会的彻底改造,不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的特点,能提高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历史、看社会、看f.-I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