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2016,(8)
正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和谐民生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大约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一个建设的高峰期始于上世纪50年代,许多工程基础设施已达到或接近设计使用年限。第二个建设的高峰期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一些项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上海等一些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为了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步伐,正在考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放宽土地房产政策,并着手制定外商租用土地的地方性法规.这对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利用外资的新路子,发展与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弥补沿海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外商租用土地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难解债务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朋 《瞭望》2004,(38)
1999年2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发行5亿元浦东建设债券,所筹集资金用于上海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这是地方政府在进行市政建设的时候,为了解决财政吃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同时避开《预算法》对其发债权的限制,所采取的一种变通做法。  相似文献   

4.
日前,哈尔滨市一座以红军街博物馆广场为轴心,全长1373米的地面、地下立体交通工程建成通车。这是红军街博物馆改造工程(简称“红博工程”)的一部分。该项市政工程通过招标吸纳社会资金,选出项目投资主体,中标的企业负责部分工程筹资,并通过工程中一些经营项目来补偿投资效益。 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武(氵勇)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存在资金匮乏、维修不足和经营效益不佳等问题,红博工程的建设为拓宽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好的范例。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和商业机制,红博工程运作方式也从计划经济模式转为项目业主负责制模式,解决了工程建设领域中严重超预算的普遍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作为管理和组织千家万户生产和生活的一市之长,那本“经”有多难念是可想而知的。当前,最叫市长们伤脑筋的是什么呢?是城市基础设施欠帐过多,又无固定投资渠道。 有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的市长们为此忧虑焦躁,有的甚至奔走呼号,因为他们最清楚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有多么重要。正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叶如棠所说,如果把经济建设看成是“母鸡”,那么基础设施就是“公鸡”。一个城市基础设  相似文献   

6.
杨军 《瞭望》2004,(25)
近几年来,浙江省建德市加大了城市建设方面的政府投入,尤其是“83221”路桥隧绿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和43项重点工程,总投资约25亿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2,(1)
绥芬河市担负着商品集散、劳务输出,以及参与东北亚地区开发的重任,基础设施薄弱已日益成为建设沿边开放城市必须大力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是两个问题:一是按照什么目标和水准来规划沿边开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顺序。另一个是怎  相似文献   

8.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与完善城市发展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城市软环境在吸引投资、支持创业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城市发展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政府形象、制约着城市发展。各级政府在职能建设和行使上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是制约完善城市发展软环境的主要根源。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软环境,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其基本思路有:以《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行动指南;以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为主要前提;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为基本动力;以培育和创新先进行政文化与施政理念为思想基础。同时,要通过重视政府能力建设,提高政府能力与效率;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建设诚信与法治政府;实施阳光政务工程,建设透明与廉洁政府等具体对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发展软环境。  相似文献   

9.
经营城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城市的一条新路子.其本质要求是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的单一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土地等资源,把城市作为一个重要整体资产去运营,通过市场手段,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实行有偿使用,走以地建城、以城养城的城市建设市场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0,(14)
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东面,面积522平方公里。1990年4月 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一、基础设施建设 10年中,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4亿元。至1999年底,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累计734亿元,占同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6.7%。“八五”期间提前两年建成了以交通、通讯、能源为主体的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分别是: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杨高路工程、外高桥新港区、浦东煤气厂、外高桥电厂、凌桥自来水厂、合流污水排放工程、通讯工程、内环线浦东段。“九五”期间投资1000亿元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短缺的矛盾日益明显。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存在着投资总量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资金缺口大与投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制约着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徐州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城市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20年间,城市基础设施新增固定资产100多亿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市容市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知名度也有了较大提高。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我们认真地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相似文献   

13.
水新营 《学理论》2012,(25):20-21
苏北属于江苏省经济洼地,而宿迁则是“洼地中的洼地”,有人评价为“经济社会发展零基础、中心城市建设零起步、基础设施配套零起点”.文章透视了地处苏北地区的宿迁近年来取得的惊人变化,了解到“洼地崛起”的非凡历程,探求了“洼地崛起”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感受到宿迁经验带给欠发达地区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上海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了使用,改变了上海的城市面貌和对外形象,为把上海建成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奠定了基础。同时,高强度的投入和高速度的建设也带来了巨额负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采取对策,高负债将会对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并有可能对上海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研究并建立有效的城建资金还贷机制,已成为加快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一、举债及还贷的基本情况“九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形成…  相似文献   

15.
黄刚 《党政论坛》2003,(7):39-40
我们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城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施 工企业,多年来,公司党委紧紧围绕各项重点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工地、文明班组、文明科室及文明职工等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既调动了广大建设者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重点工程的建设,也向社会展示了市政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企业形象,培育了“第一市政,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5)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居民参与度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区需求等问题。因此,应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推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7.
软环境建设与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随着各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软环境建设愈来愈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导性因素.文章首先探讨了城市软环境和城市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提出通过努力营造"五个环境",完善城市软环境,进而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新形势下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富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工程,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一项基础工程。由于它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目前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的成长期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只有正确认识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推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白永红 《学理论》2010,(23):142-143
城市与高校开启图书馆共建工程,可以加强文献信息、电子资源、基础设施、读者资源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终推动全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发展的潜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 速增长,主要政策手段是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但是,我们不得不问,这种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内需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潜力究竟在哪里?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应该是消费的潜力所在。城市的内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二是居民生活消费,但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具相当水平,有的已经和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城市居民的物质消费水平也达到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