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庄严宣告,进入新世纪,我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但应清醒地看到“总体上的小康”距“全面建设的小康”还有一段距离,还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但对近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总体上进入小康毕竟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将为中国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李恩平 《前进》2003,(5):15-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绘制的宏伟蓝图与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新世纪继续前进的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一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的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定位,邓小平阐述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方针政策,形成了系…  相似文献   

4.
赵勰 《创造》2003,(1):8-9
  相似文献   

5.
刘春兰 《前沿》2010,(21):27-30
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阶段性的目标模式。从小康到和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执政理念的不断成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式的创新。邓小平小康社会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新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新理论新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目标选择,和谐社会理念彰显了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劳动正义是对劳动活动及其关系的正义性检阅,是共同富裕社会实现的必然要求和价值根基。劳动的前提正义、结果正义和过程正义论证了共同富裕社会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共同富裕社会思想在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的浸润下,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实践守正出新,系统回答了百年来党领导中国如何保障社会公平公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新时代,共同富裕社会的实现更应坚持勤劳创新致富、优化生产关系的前提逻辑,落实维护劳动尊严、实现体面劳动的过程逻辑,保障坚持共享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结果逻辑。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离小康有多远一个词,吸引着所有的中国人,激动了所有中国人,那,就是小康!十七大,新鲜的内容有很多,但它提出的目标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成为所有工作最终的重点中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相似文献   

8.
张军 《今日浙江》2012,(10):10-14
从2007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到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我们走过了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5年。2011年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6.6%,比2006年提高1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文化小康型企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育林 《群众》2006,(11):14-15
在地处苏中的兴化市的东南部,奇迹般地崛起了两座毗邻的“乡村都市”——戴南镇和张郭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戴南张郭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从本地实际出发,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工业强镇、创业富民的新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已经形成,成为苏中全面达小康的“领头羊”,得到了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其中,以下最具特色之处最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容量、较高的储蓄率、民间投资的启动、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等方面。在未来二十年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为“全面小康”的如期到来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袁元 《协商论坛》2009,(1):41-42
中国,距离2021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有12年,距离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40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行的价值坐标。本文主要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 ,阐述了邓小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思路 ,并就这一理想社会形态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李秀江  张晴 《小康》2006,(11):36-43
10月底的北京秋意正浓,香山的红叶已是姹紫嫣红、灼灼夺目,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陶醉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之中。而此时,以“全面小康与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也奏响了和谐的乐章。10月28~29日,来自中央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共600多人,汇聚人民大会堂和京西宾馆,分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精神小康”的衡量标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康社会涵盖"物质小康"和"精神小康"两方面,探寻"精神小康"的标准必须和具体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总体而言,"精神小康"是一种广泛、确定而又持续的幸福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另外,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良好的政治文明、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构成了"精神小康"在当前的具体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朱民阳 《群众》2007,(10):12-14
2005年,江阴市率先达到省全面小康指标后,江阴市委明确提出建设"幸福江阴"宏伟目标,把践行党的宗旨、创造性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17.
近日,江苏省昆山市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广泛组织实施以宣传教育、体验活动、志愿行动为主要形式的市民思想道德实践教育工程,着力为巩固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加快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步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语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修改本是人们事先预料到的,因为十六大报告的表述已经作了相应的改动。然而,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再把中共党章的概念转变为中国宪法的概念,意义又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09,(1):50-53
为了给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展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留下完整的纪录,我们再一次投下了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