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党内巡视中遵循并彰显法治逻辑,意在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高质量推进巡视全覆盖。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巡视具有自身的法治逻辑,主要体现在:巡视权源于党内法规,具有授权和限权的双层结构;巡视程序是法治运作的关键,具有独立性与参与性的双层结构;巡视思维遵循法治思维一般规律,具有规则思维与原则思维的双层结构。推动党内巡视高质量开展,应当主动把握巡视的法治逻辑,围绕巡视权优化巡视规范体系,通过强化巡视程序提升巡视工作效能,聚焦巡视思维建设巡视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李崧 《理论视野》2011,(2):66-6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这是反腐败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内在地包括改革创新党的巡视制度。  相似文献   

3.
巡视制度作为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已正式运行十年的中共党内巡视制度,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党内巡视制度具有工作针对性强、重点越来越偏向反腐职能、坚持走群众路线"接地气"、巡视工作实现"一次一授权"等优点,但也存在理论建设欠完善、巡视职责欠明确、巡视方式创新少、巡视队伍能力不够高等问题。为此,要从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创新巡视方式、贯彻群众路线、借鉴我国古代及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等方面不断完善党内巡视制度。  相似文献   

4.
王增杰 《学理论》2010,(2):36-37
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系统工程。破解这一命题必须准确把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原则,充分吸收和运用60年党的建设实践经验,以科学的思想为基础、科学的精神做支撑、科学的方法来推进、科学的管理为要求、科学的制度作保障,逐步深化党的建设和党执政的规律,不断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党内巡视制度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我国巡视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巡视监督经验:巡视主体的独立性、巡视监督的权威性、巡视运行的规范性,成为党内巡视制度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国家结构的单一性传统、监督结构的相似性形式和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基础为批判地借鉴古代巡视制度提供了条件。党内巡视制度在汲取历史资源和养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了全面巡视和重点聚焦相统一的巡视布局,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模式,政治巡视与业务监督相统一的巡察内容,同体监督和异体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统一的巡视过程,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党内巡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7.
党内巡视制度的产生是监督制度改革的一大成果,对反腐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廉政制度创新是非常艰难的,巡视制度的产生及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即巡视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惯性,巡视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一致。政府的首位工作、政府的有限理性和制度环境要求建立巡视制度。从党内监督制度的改革和巡视制度的产生,可以得出五点启示:一个国家已有的历史积累构成了这个国家反腐败体制选择的基础;任何优秀的反腐败体制都是相对的;由于“制度惯性”,反腐败体制的移植是相当困难的;廉政制度变迁是从某一边际开始的一个社会博弈过程;要充分发挥巡视制度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8.
蒋仁勇 《学理论》2010,(20):34-35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原则反映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规律与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学习型政党应遵循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党员全面发展;注重修养,学以致用;科学学习,创新学习;精心策划,组织推动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党内巡视制度是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有机融汇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历史叙事之中,经历了萌芽与初创、断裂与重启、快速发展、稳定与调整、成熟与完善等重大的制度变迁。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范式考察党内巡视制度产生与变迁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党内巡视制度变迁呈现出路径依赖特性,也存在以重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关键节点"。国家宏观制度背景决定党内巡视制度的产生与演化,经济发展程度、利益因素和观念意识形态构成影响其变迁的关键变量。行动者的能动创新与自主性不断推动党内巡视制度变迁的发生。未来,要遵循路径依赖规律并把握"关键事件"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巡视监督治理模式,完善巡视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党内巡视制度的良序变迁,从而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法治建设离不开本土资源,而农村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成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与国家正式制度并行的关系中,农村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农村法治资源的绩效,并产生了二元的制度结构、加强了农村天然的社会关系、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法律意识增强,这需要对非正式制度加以引导协调,使之成为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积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方略,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架构清晰可见.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人民对于治道的探索和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和提升.法治体系是“法的统治”在法律的价值层面、事实层面和形式层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矢志不移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此乃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权利保障的不二选择和必由之路,对此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13.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拥有行政审批权、执法权、大额度资金的管理和支配权等,在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审批、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建设、土地价格和矿业权价款评估、储量详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行政执法、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等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上还存在多种权利运行风险点,涉土涉矿腐败案件呈现出易发多发态势。特别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已严重影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社会形象,严重损害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因此,要强化国土资源系统的管理体制、监督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建设,科学规范权利运行的各个环节,形成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刘彤  杨弘 《理论探讨》2007,(6):22-24
实行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发展的需要;法治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展、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发挥法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多方面作用,应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构建纪检监察公共关系是纪检监察机关综合运用公共关系理论争取公众支持,扩大社会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一种职能活动,也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创新之举,更是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推动廉洁政治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廉洁政治建设视野下构建纪检监察公共关系,需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工作公开机制,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拓展创新反腐倡廉工作参与机制,搭建科学有效的平台体系;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工作监督机制,提升队伍建设的内外合力。同时,从健全组织体系、掌握工作原则、注重系统培养等方面着手,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做好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方 《理论探索》2006,(2):8-11
理解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应该把握住这样两个基本点: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在法治的基本框架内展开,这是因为法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保证;其次,构建和谐社会对法治建设又具有独特的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既使我们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和完善法治的必要性。因此,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宪忠 《学理论》2011,(16):30-31
我国的审计工作正处于转轨的全新时期,如何搞好审计工作是难点问题,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强调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增强审计质量意识,以求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成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作风建设中,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委政府抓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助手,承担着协助党委政府抓好党风政风的重要职责。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教育、监督、惩处、保护、组织协调等职能,努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推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的建设,促进党风政风的进一步转变。  相似文献   

19.
铁路爆炸案件现场勘查的指挥@蔡作辉$广州铁路公安局刑侦处!广东广州510232 @刘猜$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侦查系!河南郑州450053~~  相似文献   

20.
构建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是促进权力运行阳光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一般要求,也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校自身变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以权力配置科学化助推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高校党政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合理配置与相互制约,保障党委内部权力的划分与权力结构的有序化;以监督体制的协调化推进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巡视监督制度,规范专门机构监督,积极鼓励广大民众的监督;以监督成果的长效化巩固高校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权力运行的内部动力,完善权力健康运行的外在条件,发挥文化制度的惩戒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