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良惠 《黄埔》2008,(2):34-34
抗日开始后,我前线部队急需大批干部予以补充。在此形势下,我们黄埔十六期三总队学员,就在1940年4月23日,于四川成都本校提前毕业了。我和张鸿基、葛义明、温广义共四位同学,一起被分发到抗日前线太行山区第二十四集团军任少尉见习官。该集团军直辖三个军即四十军、二十七军和新编第五军,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兼四十军军长,  相似文献   

2.
忆思默     
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方思默是我的同期同学、挚友。他的不幸去世,让我感到万分悲痛!我们都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进入黄埔军校成都本校二十一期学习的。  相似文献   

3.
归国抗日记     
《黄埔》2016,(3)
正巧越日寇封锁线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我有家归不得,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投笔从戎,于1941年6月,只身经广州湾到柳州,入贵州独山考入军校17期26总队,学生全是港、澳、华侨归国抗日的青年,故又称"华侨总队"。毕业后,我被选送军令部在重庆办的情报参谋训练班受训,结业后要留我在班工作,但我杀敌心切,请求分发到战列部队去。后获批准,与梁均同学一起分发到粤西的62军158师。我俩在1945年春由重庆出发,到了黔南以后,这一段路程的交通  相似文献   

4.
蓝显宗 《黄埔》2007,(3):32-33
1945年4月14日,我在成都本校十九期毕业后,被分配到陆军第九十四军(军长牟庭芳,部队正在湖南芷江前线作战)。报到后,分配到军辖一二一师三六三团一营三连任少尉排长(一二一师师长韩迪,三六三团团长饶启尧,一营营长艾时纯,三连连长徐昌)。  相似文献   

5.
敬爱的老学长徐向前元帅说:“黄埔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将我的亲身经历进行追忆,作为黄埔母校八十校庆的献礼。1942年,我从黄埔军校成都本校十七期炮科毕业,分配到江西三分校任十八期区队附我很清楚培养抗战急需的军事政治干部十分重要,但亲人在日寇南京屠城中惨遭杀害的深仇大恨时刻涌上心头。为此,我数次向学校沈发藻主任(黄埔二期)请缨,终被获准。194年夏我被调往三战区五十二师师部任作战参谋,驻防在安徽宁国和浙西一带,对敌作战。师长先是冷欣(黄埔一期),后是刘秉哲(黄埔二期)。全师各级军官中黄埔同学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6.
小不点大教授──刘重来教授印象记文/马剑英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结识了不少者师和同学,其中农工党重庆市委副主委,西南师大的刘重来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满1米60的个头,一点也不出众,在集体生活中似乎他到东到西总结人突然冒出来的感觉。但论他的...  相似文献   

7.
马贯中 《黄埔》2012,(3):77-77
编辑同志:你好!我叫马贯中,是黄埔二十二期同学.看了《黄埔》杂志2012年第一期特别策划栏目中安毓淼同学写的《在校忆往》一文,勾起了我的回忆。我和安毓森、侯廷梁都是于1948年5月份从北平考取成都军校,侯廷梁还与我是北平平民中学的同学。  相似文献   

8.
夏世铎 《黄埔》2009,(2):18-18
惊悉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程元同学突然逝世的消息,止不住悲从心来,哀痛万分。程元同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八期一总队步兵科,我曾在十八期一总队炮兵队任教,程元同学对我总是十分谦逊地以老师相待。上世纪八十年代,程元为团结同学,联络感情,多次组织十八期在沪同学举行聚会,  相似文献   

9.
《黄埔》2006,(6):48-48
1928年3月,由广州迁到南京的黄埔军校本校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共有9期同学在此受训,即五至十三期。1933年入校的十期同学蔡见吾(炽甫)喜爱摄影,他用镜头纪录了一些当时军校的场景。70多年过去了,蔡见吾将珍藏的照片复制后寄给本刊。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在校史  相似文献   

10.
蒋泽平 《黄埔》2006,(3):62-63
我是黄埔二十三期骑兵大队的学生。曾有幸在新疆同学会机关工作,有机会接待海外来访的黄埔同学和联系在疆的黄埔同学,因此对天南海北的同学们的情况有较多了解。如今,我虽已离开同学会机关,但我还是和同学们保持着亲切的同学情谊。在乌鲁木齐市,我们同期同学更是像亲戚一样互相往来,互相帮助,哪位同学生病或家中有事,大家不约而同前去看望,浓浓的同学情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1.
张宇春 《黄埔》2011,(6):40-41
王月科,系黄埔军校成都本校二十三期步科毕业,后随军校集体起义、赴朝参加"鱼隐山反击战"等著名战役。2011年5月12日,我们采访了王月科老人,听老人讲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1948年我19岁在陕西榆林上中学,在此期间黄埔军校来当地招生。我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报考了黄埔军校,被录取后转到成都本校步科学习,编入二十三期一总队步兵大队一中队。1949年四  相似文献   

12.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经认错,…  相似文献   

13.
郑雄 《黄埔》2010,(4):32-33
1942年,我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后,任一○○军七十五师二一五团少尉排长。当时,七十五师是后调师,负责从江西、福建等地带新兵到长沙、常德前线。两年多来,我除了送兵到前方时听到远处的炮声外,没有亲身打过仗,因此我曾想过另调能上前线作战的部队。  相似文献   

14.
杜恒 《黄埔》2009,(2):57-57
我的父亲尤广才年近90。最近,他的喜事接踵而来,先是晏欢先生从潘裕昆将军珍藏的照片中发现了我父母亲的结婚照片,接着潘将军的女婿晏伟权先生又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发现了我父亲在缅甸西保战役的立功受奖战报,更令人激动的是近期又联系到了父亲在台湾的黄埔军校十六期同学曹英哲老先生。  相似文献   

15.
杨秀磊 《半月谈》2005,(5):74-75
1月19日,本栏编辑接到杨秀磊同学从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说,他一直关注“写在西部的青春之歌”栏目,每篇文章都认真地看,常常为这些青年朋友的经历所感动。寒假前,他把去西部采访志愿者的想法告诉了朋友和同学。一些同学劝阻说,西部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到那里是自找苦吃。杨秀磊说:“有些人会认为我是心血来潮。其实,我是期待已久。”这个寒假,他与另一个同学结伴奔赴西部,去采访那些志愿者朋友,并与他们在山坳深处一同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以下这篇短文,就是杨秀磊同学带着激情西行采写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周洪宙 《世纪行》2012,(3):42-44
他是有令即行的职业军人。他是两大战役的先锋。他是毁誉参半的将军。如果他阵亡于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如果他在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那么,其声名后来虽然不像他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同学薛岳上将那样“显赫”,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我应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之邀,赴昆明开会,来宾多数是海外各地的知名人士,有台湾、澳门、泰国、美国、巴西、甚至北欧的挪威等地区,也算是盛会了。其中有两位是台湾凤山军校毕业的同学,一位是巴西的杨新熙,二十五期,另一位是美国华盛顿的王仲权,二十八期。我问他们:“我有一位同期同学,想必你们都认识,名叫林培植。”王仲权叫道:“当然认识了,他是我们的连长。”此后,他们为我介绍别的朋友时,便说:“这是香港的张扩强会长,是我们的连长。”其实我并未当过他们的连长,但王、杨二位认为我既然是二十二期毕业,和林培植是同期,也就是他…  相似文献   

18.
张瑞麟同学和我既是安徽肥西县小同乡,又是当年同怀抗日救国激情结伴去河南洛阳上军校的同学,我们在入伍生第四团受训,更是同班同铺同课桌。1941年春,我考进中央军校(黄埔军校)一分校十八期步兵科,他改名张祥考进中央军校十八期炮兵科(炮兵学校代训)。从此,我俩劳燕分飞,各奔前程,中断联系。1948年冬,他随部队去台湾,在海军陆战部队干到副师长退役。时隔58年后的1999年初夏,他由台湾回合肥探亲,在其长子处得知我尚健在,特约我见面叙旧。在叙谈中,我们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看法具有共识。特别是他谈到先后几次回来,看到祖国大陆及家乡一次一…  相似文献   

19.
寻人启事     
《黄埔》2015,(2):50
王金生,山东沂水县人,黄埔军校17期生,国民革命军14集团军少校,曾先后参加洛阳保卫战及豫西南战役。王金生如今已94岁高龄,希望找到他失联70年的同学及战友徐泽滨,以下是他的寻人启事。抗战黄埔老兵徐泽滨(安徽蒙城县人),黄埔军校成都本校第17期3总队步科毕业生,曾先后参加洛阳保卫战及豫西南战役。于1945年4月豫西南战役中坚守南阳马山口阵地时身负重伤,急转院送往西安陆军伤兵医院抢救。愈后至今70载失去联系。你在何处?  相似文献   

20.
升学的指挥棒使减负越减越重 我老早就约了一名北京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准备暑假开始后做一次采访,说说他学校和他本人的情况。想不到等呀等,一直等到8月7日晚上9点才排上队,获得采访的机会。原采,放假不到一周,这个同学所在的学校就给他们补课了,而且一下子就到了8目初。其间,一个晚上,我找过他一次,说我们聊聊吧。他说,真不行,作业恐怕到11点也不一定能完成。补完这段后,最多休息几天,又得继续再补,接着就要开学了。 这名同学说,为了保密,学校不让说补课,而叫提高班,愿意上者报名。他说,谁敢不报名?他还说,也是为了保密,上课都不在自己本校上,而是租别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