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实践中,税务部门发布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非法所得征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普遍的质疑。人们最担心的是,对非法所得征税是否意味着国家对其承认,学者们对此已经做了大量阐述。本文经过研究和思考,支持对非法所得征税的观点,并认为对非法所得征税不仅符合逻辑和法理,也不会导致非法所得合法化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现今社会,非法所得占据了个人或企业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为了实现和保障公平,我们认为,无论是合法所得还是非法所得,在税法意义上都是"所得",都可以纳入征税范围。本文主要从税法基本原则,非法所得的可税性以及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国刑法第六十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在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只对贪污、盗窃、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分子非法所得的赃款赃物按非法侵占时的原数额予以追缴,而忽略了追缴非法所得的孳息(即非法利  相似文献   

4.
非法所得课税不仅关系到如何征税的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分配问题,甚至还关系到对税法基本理论的构建。从国内新近发表的文章看,主张向非法所得课税者占压倒性多数。非法所得课税这一观念要被最终接受,需要广大民众首先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非法所得课税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正> 法院应该如何处理非法所得的证据,是使得美国司法界长期困扰的一大难题。经过数十年的争论,美国最高法院试图采用更多方法保护和执行宪法第四条修正案中禁止非法搜查和没收的条款,于是在二十三年前,在马普诉奥伊一案中确定:"违宪搜查和没收所得的所有证据,同样不许在州法院中采用"。论证宪法第四条修正案赋予公民个人的权利没有受到侵犯,是法院判决中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6.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是否负有举证责任这一问题,一直是刑事诉讼的证明理论中争议较大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证据理论本身的要求,而且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是否负有举证责任和人大常委会关于非法所得犯罪法律规定的理解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7.
非法所得罪带来的理论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88年1月21日公布施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11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没收其财产的差额部分”。至此,通过特别刑法创立了非法所得罪的罪名。  相似文献   

8.
一、非法所得的基本涵义所谓非法所得是与合法所得相对应的概念,它的基本涵义是指违法主体通过非法行为收取的钱或物.合法所得一般是指行为主体依照法律法规依法获取的钱或物.从《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看,由于其没有限定是买卖或转让的哪一方,所以笔者认为应是当事人双方,而非单方面.这里非法亦称违法,是指违反了土地法律法规,实施了损害和破坏土地,对土地及其所有者或使用者造成了危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试论非法所得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全国人大常委会1988年1月21日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制定了非法所得罪及相应的刑罚,这是我国刑事立法史上新的创建。这个补充规定颁布后,立即在法学界和司法机关引起广泛重视。同时,对这一罪名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行性不乏争议与怀疑。一项法律能否有力地、严格地贯彻实施,在诸多制度的、观念的、司法水平的等条件中,学理上的评价可以说具有先导作用。非法所得罪既已创制,理论上的探讨相对于实践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的第11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投收其财产的差额部分。”这一规定对于打击目前较为猖獗的经济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11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没收财产的差额部分”。这就是我国法律关于非  相似文献   

12.
《法学》1991,(2)
根据1988年1月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其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那么,差额巨大的数额标准如何规定,就成为司法实践和司法解释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如将非法所得案的数额起点定得过高,容易放纵那些利用职权,以非法手段聚合巨额财富的罪犯;如果将数额起点定得过低,则有可能扩大打击面。根据目前司法实践所提供的案例和事例,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有关经济犯罪案件数额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权客体在环境权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学界对环境权客体的论述与争论主要集中在有关环境权客体具体内涵的界定上。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学者在环境权客体具体内涵方面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提出对于环境权客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你厅"关于请求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所指‘没收违法所得’的具体应用问题作出解释的函"(桂卫政[2000]2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中"非法所得"指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人员或机构在违法活动中获取的包括成本在内的全部收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11条第1款即“非法所得罪”法条自1988年1月21日公布实施后,法学界对其论者云起,见仁见智褒贬兼之.鉴于该法条在惩腐倡廉方面的作用巨大.值此反腐倡廉声势浩大之际,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阐明立法本意,澄清错误认识,以完善立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与威力.笔者在此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取其合理,析其不足,井就该法条的适用与修改方面略陈己见,愿与专家同仁再商讨.一、实体方面的适用在“非法所得罪”法条的实体适用方面,争议较大的主要是对该法条所规定犯罪的行为方式、对象范围以及罪名确定等几个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非法所得罪的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非法所得罪的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刘根菊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11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  相似文献   

17.
法律阶级性理论,自50年代传入中国,便引发我国法理界学者的激烈争论,至今余波未息.争论主要围绕法律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社会性、民主性三性质之间的冲突展开,为探究法或法律是否具有阶级性、法或法律是否应当具有阶级性这两大问题,各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不少学者混淆了法与法律二词之间的区别,使法或法律的阶级性理论研究陷入混乱状态.本文旨在理清法与法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确认阶级性的研究主体的基础上,以比较阶级性与民主性为视角,对法律阶级性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问题进行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共同金融犯罪"数额"认定对共同金融犯罪的定罪和量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共同金融犯罪成员数额认定,应当结合共同犯罪总额所达到的量刑幅度和各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综合考查。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泸州遗赠案"的判决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大讨论,不同学者的观点因着眼点不同而各有所异。本文站在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的角度,回顾了泸州遗赠案的基本案情及争论的焦点,继而分析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含义及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总结出公序良俗原则司法适用的模糊性、不公正性以及不合理性。最后,在我国民法典制定之际,参照国外立法进程及相关学者研究,针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完善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关于非法所得罪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11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没收其财产的差额部分。”这一规定经四年来的司法实践的检验,对于惩治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犯罪行为,消除腐败,加强廉政,起到了相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