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市公安局傅振华局长家小院。卢小影带哥哥卢小凯走入。小影:“傅局长!我把他带来了。”局长迎上来:“年轻的神经外科专家!你妹妹多次讲到你,你父亲也是我的好朋友。来,坐。”他们坐在院子里小藤桌旁。局长:“听说你父亲一直在美国讲学?”小凯:“是的,已经去一年多了。”局长:“最近通电话了吗?”小凯:“没有。他近来很忙,前不久来信说又去拉丁美洲了。”  相似文献   

2.
接到采访一位“特殊人物”的任务,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行,没问题!”他在电话里非常干脆、爽快。他叫刘一行,广州市第七中学高三学生,患有先天性白化病。站在他家的铁门前,我却犹豫了,见面时要不要循礼握手呢? 门开了,他笑眯眯地,但没有伸出他的手。我看见了你眼中掠过的一丝惊异,我吓你一跳了吗?白色的头发,白色的眉毛,白里泛红的皮肤,像个外国小伙子,是吗?走在街上,陌生人看我的眼神都很特别,有一些人一见面还跟我“Hello”哩。(笑)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老画家,他也以为我是个外国留学生。其实,我  相似文献   

3.
一天下午,广州番禺县万顷沙的一个农妇忽然接到农金员送来的还贷通知书,一时傻眼了。“这死鬼什么时候借了1000元?做什么用?他是不是瞒着我,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这时,丈夫刚好拖着沉重的脚步,醉醺醺地跨过门槛,还没站稳脚,就劈头盖脸地挨了一顿骂:“你这个酒鬼,你借1000元钱干什么去了?你是不是把钱送给婊子了?你说!”“少啰嗦!我用钱还得请示你。”丈夫瞪了妻子一眼,把头扭向一边。妻子把还款通知书掷到他的面前,气愤地说:“这1000元钱,看你拿什么还!”“没钱还,就把冰箱卖了。”  相似文献   

4.
面对嘲弄     
美国纽约电话公司总经理梅克洛先生年轻时是一个单纯无知的人,常受人欺骗而不知悟。他事事顺从,毫无主见。那时他在火车站打杂工,工人们看他年轻愚昧,便常常搞恶作剧和他开玩笑。有一次,烈日当空,一个名叫贝格伦斯的工头把梅克洛唤到面前,对他说:今天红灯里的油用完了,趁现在没事你到那座圆房子拿些点灯的油来,要红色的,才会发红光。梅克洛马上去做. 他冒着火热的太阳,奔了一里多路,到了那座圆房子,向里面的人说明来意。“红油?”屋子里的人很惊奇地问:“那是做什么用的?”“点灯的呀!”梅克洛说。那人想了一想,知道是怎么回事。便对这呆头呆脑的孩子说:“噢,你走错了,你所要的红油不在这个圆  相似文献   

5.
克隆年代     
有消息说,美国一位科学家在圣诞节那天宣称他将开始克隆人,在他的计划中。第一年的克隆人数为30万。这一新闻引起了全球“人类”的严重恐慌。吴先生能够想象得出,今后的世界将是一副怎样的热闹景象。 清晨,吴先生睁开眼睛,发现一张很熟悉的微笑的脸。“你是谁?” “我当然是你太太。” “真的?你怎么证明这一点?” “昨天晚上我们因为谁下床关灯而差  相似文献   

6.
尽管国家屡出重拳打击,但非法集资犹如不治之症,几度死灰复燃。原因何在呢? 就在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将民间“会”、“社”认定为非法集资的形式之一,列入打击范围时,在江苏省通州市街头,每当傍晚五六点钟,仍常听到这样的招呼声:你去“打会”?你也去“打会”?当地的金乐、东社等乡村也是如此。据说,“打会”已在当地变成牟取暴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朋友,你到过香港吗?假如你留意的话,走在九龙最大的一条街上——弥敦道,快到油麻地的伦敦大酒家斜对面,你会看到大厦墙壁上四个赫然大字:林真教授。你还可以在地铁站、香港大会堂、电视里、报纸上,看到他的形象,听到他的演讲,读到他的文章。林真何许人也!有人说他是个“睇相佬”(看相算命),江湖术士,如今发达了,也来附庸风雅。其实,香港文坛素来沉寂,作家地位低微,入息有限,未见有人以作家为荣者。“万般皆下品,唯有金钱高”的香港,视作家为草芥,一向称为“写稿佬”、“爬格子动物”。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的改革,给广州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广州人中既有勇于进取的气概,亦有狭隘浮浅的陋习。人们往往对前者看得多,而对后者认识不足。赶浪头——广州人喜欢一窝蜂,一哄而起,没有主见。当狂潮一股大量进口的冷暖风机和“838”计算器成了“跳楼货”后,这应该是个沉痛的教训。漠视他人——在公众场所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是不少广州人的嗜好。无论是他(她)个人的私事,还是别人的隐私,一律来个公开抖落,并逼着你非去听不可。你若够胆量去请他们把音量收小一点,他们旋即瞪起眼:干你屁事呀!我讲话用得你××管么?“人必先自爱然后人方爱之”。广州人,教人如何去尊重你? 缺乏同情心——骑单车的女士不小心跌倒了,很  相似文献   

9.
钢铁大王卡内基在他的自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一天早上,洛伯里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寒暄过后,他把一个信封递给我说:“请你把写这信封的秘书辞掉。”当时我大感惊异。“为什么?”我问,“这个秘书平时做事十分认真,品行也很不错,他有什么事得罪你吗?”洛伯里指着信封上的一行名字说:“他怎么可以把我的姓氏写错?”我说:“这种笔误难免,即使写错了,也不过是粗心而已,何必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今我每天收到的许多信件中,就有十分之二三把我的名字拼错。如果对这种事情都要计较,也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相似文献   

10.
财政,一个多数人都关心而乡数人都朦胧的问题。若是个美国人,他可能会问:“我们纳税人的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若是个中国人,他会说:“我们国家的钱是怎样花掉的?”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们走进了你的家门。我们开始了攀谈。你的孩子想打岔,你对他说了一句话,他就顺从了,乖乖地静坐一旁“洗耳恭听”。你是否想过: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和尊重的“目标”是什么?是期望得到父母的照顾和爱护。现在我们踏进了一个会场。一位演讲者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你一定注意到了,他的目光总是扫视着听众。每当听众报以一阵掌声,他的脸上就露出会心的微笑。请你想一想,演讲者在大众场合讲演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取得听众的称赞,是为了讲演的内容能激起听众脑海的浪花。现在,我们漫步于街头。一家水果店里,顾客稀少。一位营业员向着马路上的行人大声招呼道:“快来买啊,天津鸭梨,新到的天津鸭梨!”只见好几个行人马上转化为顾客。无需多想,你也会明白,营业员的大声招呼,“目标”是为赢得顾客,做好生意。回过头来看一看,你就会发现,活动于上述几个  相似文献   

12.
双良集团的副总裁马福林在上海的时候见过一次胡润。 “有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个人说要带一个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人来,结果来的就是胡润。” “胡润的记忆力很好,一说双良,他马上说出是做中央空调的,老板叫缪双大,还说出了公司的总资产。我当时对胡润说,你不要再把我们列入你那个榜里去了行不行?我们做得并不是很大。只要你不把我们列入你的榜里,我可以再为你介绍三五个比我们大的企业。当时胡润笑笑不说话。”马福林这样回忆他与胡润的交往。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1985,(1)
“入党?……爸爸,你怎么也去赶时髦?”“时髦?”“家都说,现在年轻人的时髦是牛仔裤,弗洛依德、萨特,老头的时髦是申请入党。”这是上海市郑慰的小说《为爸爸干杯》里面,精神病院医生史国泰与女儿间的对话。史国泰是在赶时髦吗?他不但要入党,还在院长民主选举中投自己的票,而不肯投原办公室  相似文献   

14.
乡政府大楼是一幢石砌三层楼房。我们来到时,大门还锁着。楼前冷冷清清。过了一阵,有两个农民来了,站在门口说话。“你来干什么?”“写证明买牛。你呢?”“我要去外县,想开张住宿介绍信。”“哎,现在的乡干部都没有什么事做嘅,几时来都没准的。走啦,一会儿再来过。”  相似文献   

15.
骑虎难下     
第二章第二天上午11点,寒风阵阵。弗哥森驱车来到唐宁街10号,谒见女首相。“今早,我得到了法国总统的私人保证,为所发生的事保密,知道了吗?”“好极了,女士。”“准将,谈谈巴利这人好吗?为什么逮不住他。”“他是个知名度不高,却本事超人的疯子。”“什么意思?”“恐怖分子大都喜欢扬名,仿佛想让人人都知道他们有本事愚弄警方和情报机关。巴利却极少抛头露面。”“他有什么背景?”“他在北爱尔兰出生,是新教教徒,曾去过朝鲜参战。爱尔兰独立运动初期,他自称是共和党人,领着一班歹徒制造了很多麻烦。他起码参与了15起谋杀  相似文献   

16.
他也许是初到广州,压根儿不知道“三年美化广州城”的口号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卫生执罚措施;也许是明知故犯,假装糊涂;他很随便,很随便地吐了一口痰,在刚刚被清扫干净的马路上难看地留下了一个印记。“你?你怎么不讲卫生?!”她正在清扫马路。他象个聋子,大摇大摆地照样向前踱步。她追上去,伸出扫帚拦住他前进的方向,厉声道:“随地吐痰,罚款2元!”对方摇了摇头,咕哝了一句什么(不是广州话),可能是听不懂她的意思(因为她说的是地地道道的广州话)。两人僵持住了。他硬要走,她硬不让……他显然是个易发恼的人,闷声不响便拳脚相加,她左躲右闪,踉跄后退。这事发生在人来人往的流花路口。却只有一位自行车保管站的大婶急得大叫:“不要打,找警察!”被打者忽然清醒了——对,找民警去!  相似文献   

17.
何谓“现代痛苦”? 就是你与家人正准备吃饭,刚端起碗,电视屏幕上突然冒出个奶油小生,且挤眉弄眼来了一句:请贴肚脐,专治痔疮——此情此景,包你大呕! 就是你正骑车赶路,突然有人塞给你一张印得花花绿绿的广告,其上大字赫然:丰乳宝——可你分明是个男的! 就是你去商店买东西遭到了冷遇,你就挺费解地问了问售货员:“小姐,不是说顾客是上帝吗?”不料那小姐见你是个女的,立刻反唇相讥:“上帝是男的,有  相似文献   

18.
陈怡的婴儿呱呱坠地了,那天她打电话告诉我:“是个男的”,口气抑制不住的兴奋。想想也是,一个女人远在异乡,风尘仆仆又与丈夫离散,现在不但搞妥了身份又得了龙子,当然是快慰得很。可不知怎的我的心却在叹息:“孩子的父亲怎么样?”我不想问却又忍不住,“他对你还好吧?”“还不是那样,他现在一周过来两个晚上。”陈怡回答我,声调如常,像在讲述一件极平常的事。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数一数二两妇聊天,谈到儿子的功课。一个问道:“你儿子的数学成绩如何?”“老师说他的数学是班上数一数二的。”“我儿子的老师也这么说。”第一个接着说,“他数到三以上就弄错了。”找个好名字一个老太太把一张有奖征答优胜者的名单的报纸翻来翻去,左看右看,我不禁问:“老太太,你找什么?要我帮忙吗?”“不用了,”她笑了:“我只是想替孙儿找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20.
纽约,世界名城也,名不虚传。曼哈顿,更是城中之城,它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都很特殊,包括它的骗子。比如,我在纽约就碰到过各种肤色的骗子。刚到纽约的一日,正在著名的世界贸易中心内向地铁站走去,迎面过来一矮个小生。一看便知是我们的同类。他看着我迟疑地问:“你讲国语还是广东话?”“干吗?”他展开一张皱皱的纸条说:“我是新加坡人,在波士顿读书。来纽约旅游被偷。你能否给我点回去的路费?”我正迟疑地接过那破字条看时(内容与他说的一致),旁边杀过一说广东话的女子,大嚷:“别给他钱,他是骗子。刚才我已给了他3美元。”一见这女子,那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