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在新闻传播领域,"落地新闻"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因为受地域性限制,地方报纸不可能将国内外新闻一网打尽,又不能不报道,于是就催生出"落地新闻"。从另一角度看,地方报纸大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新闻事业的白热化竞争,要求摄影报道必须做好策划 (一)新闻媒介激烈竞争产生的新格局使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随着新媒介和手机报纸的兴起,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在地市影响力的提高,使地市报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新形势下,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报纸通过新闻话语,向人们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传播”是报纸的基本形态,这里有个怎样“传播”即怎么“说话”的问题,党报作为机关报,不仅要“站”在党委和政府的角度发言,更要贴近百姓、为群众着想;既要把好“话语权”,主动说话,还要注重效果,善于说话,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活的节奏比较快。新闻也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进入了"读题时代"———许多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只是浏览一下标题。碰到"抓人"的标题,也就是对读者有吸引力的标题,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阅读全文,即是当时没有时间阅读,读者也会牢记这条标题而对新闻有所了解。这就是说,进入"读题时代"要实现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新闻采编人员必须下一番功夫制作出"抓人"的标题,  相似文献   

5.
党报姓“党”,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是它的天职,党报的这一定位决定了它的权威和高度,这就是政务新闻、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等“硬新闻”多,社会新闻、街巷生活、百姓故事等“软新闻”少。如此,与都市生活类报纸相比,党报的功能定位使其在读者中的发行和广告经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前,在许多城市,党报和都市类报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高叶 《唯实》2003,(1):83-86
新闻 ,作为报纸媒体的重头戏 ,每天都在以数以万计的篇幅传播给受众。即使在我国报纸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 ,仍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 :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还有相当女性受众往往处于缺位状态。那么 ,是什么造成报纸媒体新闻受众中的女性缺位现象呢 ?其原因是多层次的。在这里 ,试作如下剖析 :一、新闻文本中的女性缺位是受众中女性缺位的表层原因首先 ,相对男性而言 ,女性较少地出现在报纸媒体的例行性新闻报道中。据首都记者协会妇女传媒监测网在 1 996年3月对《中国日报》、《文汇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参考报》、《工…  相似文献   

7.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新闻图片“一图胜千言”的优势使得新闻摄影这“一翼”已经成为新时期办报的指导思想和新闻传媒展开竞争的利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大报新兴类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都在岗位上专门设立了图片编辑。实践证明,设立了专职图片编辑的报纸在推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工作方面确实居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很多复杂原因,大多数中小型报纸至今还没有设立图片编辑。中小型报纸的新闻编辑在缺乏图片总监、图片编辑等制度刚性约束和规范的生态环境下要想当好“新闻图片发言人”, 就必须正视目前评价和选用的标准不专业, 新闻图片难出彩;忽视重大题材和突发性事件,新闻图片难出新;信息闭塞不通和缺乏协调,新闻图片难出“活”等问题,面对现实,尽可能地提高自己运用处理新闻图片的水平,迎接挑战,力争当好“新闻图片发言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素质,深探图片信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律性;重视策划,全面提高自己在图片信息传播方面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党报大多是省委、市委机关报,报社所在地以省会和地市级城市居多,地市级城市占到90%以上。城市党报也和其他报纸一样,以刊登消息、通讯、新闻评论和图片新闻为主,向读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新闻、信息和知识,也向读者解疑释惑。以社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报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争夺更多的读者群,媒体不得不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拓宽新闻的阅读趣味。然而,一张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版面应用新闻稿件来传播更多、更好、更快的信息,提升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新闻创新是关键。新闻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答案是:始终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坚持新闻工作的“三贴近”。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报业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演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报纸注重市场营销。其中“事件营销”是报社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的营销手段。事件营销可以为报纸赢得“眼球”、发掘新闻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传播效果、塑造报纸品牌。报纸可用的新闻事件有组织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策划性事件三种。报纸必须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在坚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使事件营销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新闻理论界有关"软新闻"和"硬新闻"的概念实质上是不明确的.随着都市新闻传媒的崛起,新闻传播实践不断深入,于是都市新闻理论对这两大类新闻渐渐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赋予了这两类新闻以明确的内涵硬新闻是指时效性强的事件性的新闻;软新闻是指时效性相对较弱的非事件性的新闻.都市新闻理论是从时效性、事件性两个特点来规定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本质属性的.从理论上弄清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内涵和边界,对于新闻实践来说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自今年8月起,按照中央部署,全国新闻单位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翻开报纸,打开广播、电视,受众欣喜地发现,新闻与基层百姓贴得近了,"走转改"栏目尤为抢眼:许多新鲜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策划已经成为新闻竞争得分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样的新闻题材,传播效果的好坏,策划成了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重要环节来抓,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策划部门。但大多数策划往往只注重新  相似文献   

14.
一在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同中,不少人也许会认为,如何借鉴地方新闻专题的制作思维来制作国际新闻专题,突出其新闻价值,以期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但是,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信息爆炸年代,地球已变成一个“村”了。于是,“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关心“村”里的事儿。既然国际新闻已是“村”里的事,就和我们本地新闻一样有了接近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报人特别是作为一张市场化报纸的报人,要更多地思考怎样把自己“村”里的新闻报道好。为此,最近几年来,全国不少报纸在国际新闻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在国际新闻专题制作中,已取得了不少可取的经验。可以…  相似文献   

15.
当下,互联网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博客尤其是微博客(简称"微博")风行全球,导致新闻的形态、功能、内涵,新闻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新闻时评是对时事新闻的评述、评论。在引领社会主流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40年代《华尔街日报》为了改变发行量低靡的状态,对报纸死板写作风格进行了彻底改变,放弃"5W"的新闻采编原则,强调要把抽象的财经事件用  相似文献   

17.
副刊的作用,众所周知。著名报人赵超构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另一著名报人金庸也有一句名言: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报纸的主产品。在传媒竞争加剧、新闻同质化明显的大背景下,做强新闻特别是本土新闻,成为县市区域报(简称县域报)稳定读者、赢得发展空间的重要法宝。近年来,《靖江日报》以增强报纸的贴近性、可读性为目标,努力做强靖江本土新闻,有力促进了报纸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域外传真     
《党的建设》2011,(4):46-46
1 3月14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卓越新闻项目发布报告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倾向于从互联网获取新闻,其数量已经首次超过从报纸获取新闻的读者。这份名为《新闻媒体状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1年12月,41%的美国人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部分国内和国际新闻”,通过报纸获取新闻的读者占40%。卓越新闻项目主任汤姆·罗森斯蒂尔表示,新闻读者正在快速转向网络,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传播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加速。  相似文献   

20.
一、新闻评论在都市报中"大行其道"的原因1、报纸同质化的挤压1995年我国首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诞生。它在短期内取得的骄人成绩令全国同行们犯了"红眼病",于是大量报纸改头换面,但许多媒体在"变脸"的过程中奉行"拿来主义"政策,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报道内容,无论是栏目设置还是版式构造,均以克隆为技术,从而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