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官场虽然有规矩和准则,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混迹于官场的投机分子随机应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不讲人格,不讲底线,追求利益最大化。有谄媚奉承型、投机钻营型、"小忠小惠"型、卖身投靠型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2.
官场"忽悠"现象顽固且表现多样,危害极大。党性丧失或薄弱是官场"忽悠"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破解官场"忽悠"现象,须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关键在于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加强批评和自我批评,构建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相似文献   

3.
当前,官场"大忽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风气问题,无论是领导干部的上级、同级或下级,还是干部身边的亲友、商人和专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存有逢迎的态度,最终导致官场"忽悠"成为一种传染病。治理官场"大忽悠"需要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需要坦然面对各种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昏懒庸贪"四种官场异类,表现为"政治麻木、办事糊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推诿扯皮、不思进取""以权谋私、蜕化变质",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巨大危害。"昏懒庸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个维护"意识薄弱,是政治上缺了方向、思想上缺了准心、精神上缺了灵魂、行动上缺了动力。只有筑牢"两个维护"意识,才能铲除"昏懒庸贪"官场异类产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泛政治化的国度,无论是官场中人,还是场外看客,对官场惯例大都熟稔。进入官场的人,第一必修课似乎不是思忖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而是摸清水之深浅,搞明游戏规则,将大脑调整到"官场时刻",让自己迅速完成"官场化",在"混官场"时做到游刃有余中国是一个泛政治化的国度,无论是官场中人,还是场外看客,对官场惯例大都熟稔。其中的缘由在于官场惯例的历史由来已久。进入官场的人,第一必修课似乎不是思忖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而是摸清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官场上流行"打招呼"现象。官场上打招呼,往往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即夹带自已的"私货",隐蔽地甚至赤裸裸地把信息传送给特定的人物对象。对方一般是心领神会,或不敢阻碍,因此更有话语价值,比"红头文件"更有效果。官场上"打招呼"无禁区, 不但可以对下级,也可以对所有  相似文献   

7.
官场"弱势"群体从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官场边缘人。在社会转型期,"弱势"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转型人格,是现代生活转型和多元文化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官场文化与官油子的产生与发展互为因果,特定的官场文化催生了官油子,官油子又强化了特定的官场文化。什么样的官场文化下会适宜并助长官油子的生存和发展呢?纵览历史和现实,如果把产生官油子的官场文化称之为官油子文化的话,它大概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韩之江 《中国减灾》2013,(3X):14-16
<正>"非典"危机:从封闭转向透明经历过"非典"的人面对流行疾病,有着和从前不一样的反应。而政府和社会在经历"非典"之后,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余波未息,激荡着、塑造着我们的社会。"非典"后有评论指出:"非典"吓跑了官场陋习,产生了"非常速度",这是对当时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在"非典"的"非典型"状态下,政府和民众都被逼到了悬崖边  相似文献   

10.
<正>我曾说过中国官场多演员,而官场中人表演最出色的又数贪官,他们能将假话说得跟真话一样富有感情。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受贿金额高达数千万元,主持修建的高铁有段时间事故不断,最近他托人带话给自己的女儿,嘱咐她"千万不要从政"。显然,刘志军认为是现在的官场环境害了他。被人讥称为"许三多"(钱多、房多、女人多)、贪腐金额过亿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则觉得自己的垮台是因为朋友不仗义。他在忏悔书中说:"我总以为朋友靠得  相似文献   

11.
财政博弈的困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静 《小康》2004,(12):46-47
可以说,全国多 数县的财政即是"吃 饭财政",又是"讨饭 财政"(向上级),甚至 极少数已经成了"抢 饭财政"(向农民)。与 此同时,一些地方基 层政府官员的行为也 开始产生扭曲、异化, "欺上瞒下"的官场陋 规屡禁不绝,中央的 政策在基层推行时经 常走样  相似文献   

12.
马宇彤 《小康》2013,(8):108
为什么每个领域都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旦到了公务员层面就被无限放大?因为公务员不是被罩上权力化身的光环,就是被戴上腐败代名词的面具,而事实上,公务员就是一个普通职业他们的工作事无巨细,他们的生活"压力山大",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有迷茫,他们是小品演员笑称的允许讽刺的最高行政级别……他们就是遍布全国、最接地气的镇(乡)长。近日,两位同为副镇长的年轻人一个辞职、一个自杀,在官场掀起了不小的"地震",其言行被赋予了复杂含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官场上有一些小人物,他们不是官,而是官手下的办事人员,但他们的实际地位很重要,起的作用很大,有的甚至操纵权柄,挟制官员,横行官场.这些小人物即幕宾(幕友)、胥吏、长随、官亲等.清代史学家、乾隆时人邵晋涵说:"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声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可见这三种小人物在官场中尤为重要.这里着重谈谈胥吏.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月饼贺卡到烟花爆竹的多个方面。禁令之下,无论是官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灰色收入少了,有的办公用房小了,有的公车不能私用了,有的单位惯常的福利不见了,有的各种礼节活动取消了……中央禁令给官场带来新变化,也对官员的心态造成了强烈冲击,有人欢迎,有人抱怨,有人敷衍,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12)
"两面性"官员的出现究其根源是公权与私欲的矛盾所致,此外一些官员难以做到"慎独"及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漏洞也助长了其"两面性"人格的形成。官员放弃对政治理想的坚守是其"两面性"发生质变的关键一环,制度上的漏洞则为其"两面性"人格的量变提供了便利。"两面性"官员频现官场对领导干部、社会及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早日实现政治清明,国家、官员及大众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张锡恩 《人民论坛》2012,(21):40-41
官员的职能权限没有严格的规制,也就是制度不完善或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这种制度环境风险是最大的潜在风险官场潜在风险如何应对《人民论坛》2010年4月(下)推出"特别策划"《当官也高危》,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当官高危"成为媒体热词。当期策划深入探讨了官员面对的显性的权力风险等,实际上,人在官场,除面临显性风险外,更多的是潜在风险。新媒体时代,官场潜在风险有哪些?如何应对?这是每位官员必须直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忽悠"是指利用种种办法让别人相信甚至盲从。官场"忽悠"既有"忽悠"群众的、"忽悠"媒体的,也有"忽悠"上下级的。当前我国官场最常见的"忽悠"方式是"数字忽悠",最常见的"忽悠"途径是"会议忽悠"。"为政贵在行",正风肃纪、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是治理官场"忽悠"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0月15日《南方日报》刊登朱迅的文章,周久耕要写“官场小说”,说明他对自己把握官场文化的能力很有自信。此举也引来了外界对“官场小说”的讨论。时下,官场小说大多是畅销书的热门,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往往占据重要位置,无论是关注度还是点击数和评论数,官场小说都居高不下。官场小说的大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官场的心态,一部分是出于对官场文化的好奇,看官场小说主要用来满足窥探欲;一部分是官场中人,为自己能在官场险滩中全身而退寻找“官场秘笈”;  相似文献   

19.
治理官场"大忽悠",最为根本的着力点在于加强制度建设。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党纪、政纪、法纪等教育培训,加强监督检查,加强对官场"忽悠"行为的问责和惩处力度,以保证治理官场"忽悠"现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接待好"上官"、争取最大利益,"下官"们既要用足法律与财政,更要用尽人情与脑筋,变"上头来人"为"上头有人""上头来人"矛盾的根源当今中国官场,流行一句大实话:"既怕上头来人,又怕上头不来人,更怕上头没有人"。寥寥数语,言简意赅,通俗晓畅,既道尽了官员的心态,也道明了官场的生态,还道出了"情法冲突"这一烦恼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