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改革任务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党政机关处级干部在其角色扮演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惑愈来愈多,主要表现在自我主体和自我客体、自我主体和他我客体、"我"与自我单位的生存与发展间的矛盾和困惑。要消解这些困惑,必须处理好角色认知与自我定位、建立和谐的群体环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精神动力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产生、发展源于教育客体自我建构的精神动力系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和状态。在此系统中,动力客体与动力目标的差异性使动力主体产生动力需要,在动力动机的驱使下,动力主体内化动力内容并在实践中使之外化,从而产生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而认识要想成为可能,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自我与对象相互通达的生存境遇。因而,认识论必须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之上,只有从人的生存状况出发才能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对象、理论与实践内在同一的可能性问题。主体间性所凸显的正是人的原本的主客未分、自我与对象相互通达的生存境域,是一切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等的生发之所。  相似文献   

4.
从主体间性出发理解认识论问题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的可能性问题。而认识要想成为可能 ,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自我与对象相互通达的生存境遇。因而 ,认识论必须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之上 ,只有从人的生存状况出发才能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我与对象、理论与实践内在同一的可能性问题。主体间性所凸显的正是人的原本的主客未分、自我与对象相互通达的生存境域 ,是一切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等的生发之所。  相似文献   

5.
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有着自身的内在要求,作为监督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监督动力、监督权和监督能力,而监督客体则要自觉接受监督,正确行使党章赋予的有关权利;党内监督主体与客体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其中,监督主体是矛盾主要方面,监督客体是矛盾次要方面,这种主次关系不能颠倒;党内监督主客体及其关系,是通过具体的监督机制实现和保证的,同时,党内监督机制的其他要素、环节,又是围绕着监督主客体及其关系展开的。  相似文献   

6.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制度治党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举措,对此,我们可以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等方面进行认识逻辑上的深入探析。从认识逻辑看,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举措,在谁来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完善什么样的制度规范体系的问题上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完善制度规范体系的价值遵循和经验总结的问题上实现了价值原则与历史经验的辩证统一,在制度规范体系如何在执行中完善的问题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面临着从过分注重GDP向又好又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县委书记们如何在交织着希望与困惑、热情与纠结的矛盾状态下突破自我,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性,是主体与客体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仅离不开相应的教育环境,而且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唤醒他们个性发展的自我意识,提高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下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主体与客观是一对普遍存在的哲学范畴,在经济领域就必然存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观这样一对哲学矛盾。所谓经济主体就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又称企业主体,主要是其中的经营者和职工。所谓经济客体就是进入经济主体实践和认识范围的经济生活。在科学的哲学看来,主体与客体总是作为对立的两极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试论编辑的整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臣 《世纪桥》2002,(3):56-58
我们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研究,既要研究其客体,也要对其主体进行研究,还要研究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编辑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存在着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运动。编辑主体是指从事编辑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即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是指在编辑工作中与编辑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现象,即以稿件为核心的编  相似文献   

1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同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物质世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在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的状况如何,对于处理好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的人,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和其内在矛盾的作用,往往带有局限性,不能真正做到主体和客体的历史的、具体的统  相似文献   

12.
党校图书馆管理改革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陈庄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的知识结构普遍需要调整和一充实。党校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培训基地,担负着主体向客体的知识传输和客体向主体的知识索求的双重任务。这种主客体的关系,无论是通过...  相似文献   

13.
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角度看,人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部分.但是人的价值还具有手段与目的的意义,人的价值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在其实现过程中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的历史正是目的与手段相互交织所构成的人的价值的动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晓红 《唯实》2000,(2):31-36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家日益显现出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构建一套专门针对企业家的、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推动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有企业企业家激励机制 构建的障碍与清除措施 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手段或方式、激励信息、激励环境、激励控制等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并发挥功能作用的过程。要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企业家激励机制,并非是…  相似文献   

15.
1.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问题以往一般都认为,企业领导者如书记、厂长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相对来讲,职工是客体,是被教育者。尽管主体与客体是从区分认识与活动过程的“主动者”和“对象’康说的,但是,在构成现实的认识关系中,这种认识显然不够全面。主体和客体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地讲,企业里的书记、厂长与职工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们都具有某种双重性。书记、厂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向职工进行正…  相似文献   

16.
德育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实践过程。主体与客体是德育三大要素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本文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大学德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确定问题,认为大学生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主体与客体具有对象性,没有离开主体而存在的客体,也没有离开客体而存在的主体;主体与客体具有二重性,在某种情况下的主体,可能在其他情况下成为客体,在某种情况下的客体,也可能在其它情况下成为主体。当我们把大学生作为客体看待时,与之相对立的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发现:一方面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掌握和占有(使用)客体,使客体服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另一方面,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主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还渗透着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选择、利用的关系。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人们的认识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而是有着预期目的的。目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认识活动结果的观念形象,也就是在观…  相似文献   

18.
江明同志:你好。看了编辑部转来的信,我认为你是一位有事业心、想干事的干部,你对大部制改革的担忧和困惑,我完全理解,因为就在一年前,我们好多干部经历了和你一样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王晓静 《党史博采》2013,(7):48-49,57
德育回归生活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从理性走向非理性的极端,抹杀了德育的超越性;使学生陷入道德困惑,放弃道德理想;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回归生活的德育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注重学生理性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过有意义、有道德的生活,从而使得德育过程成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问题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本文基于农业主体、农业客体、农业环境三个维度,坚持问题导向,剖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四大基本问题,并以此作为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分析发挥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提出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