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逐步升温,成为一大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深入剖析中国农村是研究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症结和要害所在。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社会的诸多问题在历史上就长期存在、久难突破,而今中国农村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取向究竟怎样,更牵动着众多学者的心绪。为此,2002年5月4日至6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日本神户学院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的各界学者4…  相似文献   

2.
农民市民化的障碍与对策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锐 《前沿》2004,(10):66-68
“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这是目前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学者的共识。减少农民的方法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但就中国的现实来说 ,目前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因素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因素 ,成为市民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党治国” (简称“党治”)原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种政治学说 ,后经蒋介石集团的演绎 ,成为南京国民政府 2 2年贯彻始终的基本政制。作为蒋介石集团的执政基石 ,国民党中的“党治”体制是怎样在中国确立起来的 ?其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蒋介石集团的“党治”独裁与孙中山先生的“党治”学说有哪些异同 ?文章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党治”有关情况的剖析 ,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敬尧 《中国民政》2001,(10):33-35
2001年9月2日-5日,由民政部和卡特中心共同举办的“村民自治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0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会议。美国前总统卡特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演讲。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介绍了中国村民自治的基本情况,民政部副部长李学举主持了开幕式,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介绍了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Mark Selden介绍了海外学者对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情况,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徐勇主任介绍了中国学者对村民自治的研究状况。 研讨会分为18个讨论小组、9个专题:村民自治的社会效应;村委会选举;两委关系;乡村关系;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村级权力结构;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决策;村民自治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会议研讨的三个焦点问题是:民主选举、两委关系和乡村关系。研讨会实现了中外学者的交流、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碰撞。这是一次成功的、富有成效的会议。本文就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5.
十几年前,“海选”这一震撼神州大地的创举,产生于吉林省梨树县。它的问世不仅在我国农村产生巨大影响,也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1991年,美国《新闻周刊》一记者通过到梨树县“暗访”后称,“海选”是中国民主的曙光!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实践向人们昭示,以“海选”为标志的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创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伟大创造;它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三个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一次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推向前沿,笔者在2005年即提出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概念也随之成为一个热词。对农村“就地现代化”的探讨面临着一个重要认识误区:混淆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城市化”、纵向历史尺度上的“现代农民”(现代化)与横向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市民”(市民化)。于是,农村“就地现代化”也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市民化”“城市化”取向的“就地现代化”。虽然也有学者坚持使用农村的“就地现代化”概念,但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来探讨“乡村振兴”也仍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按照农村“就地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民化“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因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笔者论及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所研究的“乡村振兴”,其阵地是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是政府、主助是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自然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而不应该只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单一取向来谋划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郝静 《青年探索》2022,(6):41-51
“家庭主义”是中国社会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是家庭内部的两对主要关系。在传统中国家庭,父子关系是主轴,夫妻关系基于繁衍后代的义务成为父子关系的延伸。随着时代的发展,夫妻关系的地位有所提升,夫妻关系与父子关系谁为家庭关系主轴的问题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按照西方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路径,当前中国应该是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但是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现实的经济压力迫使家庭越来越难以脱离父母的支持,夫妻关系地位的提升并不一定会同步带来代际关系的减弱,尤其是针对北方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更是如此。在当下中国北方农村出现的“新家庭主义”等新的家庭现象再一次将父子关系的重要地位推至台前。本文以广州外来务工的河南“的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深描得出结论: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风险将年轻“的哥”推回家庭,代际关系更加密切,并再一次成为当前中国北方农村家庭内部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世纪之交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工业化是8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进入90年代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只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过渡模式而不是目标模式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据统计,1992年全国农村工业产值已达12717.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09%,所占比重首次上升到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苏南这些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村工业更是早已从“半壁江山”发展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形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态势。农村工业的广泛兴起,成为80年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个80年代,全国农村工业吸纳了1亿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的中国是世界舞台上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世界惊叹于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所创造的奇迹,试图探寻其中奥妙,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国热”。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呈现了新变化,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值得探究。因研究“中国道路”的国外学者数量众多,故以“欧美学者”为界定范围,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梳理,把握欧美学者的研究,进而作辩证思考,获得有益的启示,并借此解构西方话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黄相怀 《小康》2005,(9):11-13
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了东亚地区分权化报告,详细地描述和分析了东亚地区分权化的成就、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挑战应当采取的措施。此次报告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值得我们重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地方分权?美国学者谢淑丽(SusanShirk)曾于1993年出版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一书。她在书中问到:为什么符合西方逻辑的苏联改革不成功,而不符合西方逻辑的中国改革却空前成功?她的结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高度“地方分权化”的经济结构。“地方分权化”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并且她还强调,这个“政治逻辑”不…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04,(6):18-25
21世纪的国内外环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平崛起”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和平崛起”既是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定位,又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郑重承诺?在崛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国的“和平崛起”会给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什么影响?在实现“和平崛起”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当代青年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本刊于4月14日特邀几位专家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外学者纷纷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是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与否的争论;二是关于“中国模式”实质和内涵的研究:三是关于“中国模式”基本特征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模式”世界影响的研究。学界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突出总结成就,存在问题关照不足:注重学理的梳理,实证研究不足;强化研究范式.跨越时空的对话不足。我们要更加主动的与国外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拓宽理论研究视野。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三农”主要问题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积步 《前进》2004,(2):25-27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近年来,这一广为社会流传的名言,使“三农”问题日益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全国上下严重关注的一大焦点。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都比过去大大进步了,为什么“三农”问题又会突然变得尖锐起来?当前“三农”问题现状到底如何、症结何在?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综合近期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探讨,就当前“三农”问题现状、成因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作一扼要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适应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生产组织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中去,已成为各级党组织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我们在下乡调查中发现,利用“小群体”,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千家万户的一条重要渠道。 “小群体”的特点   什么是“小群体” ?农民在劳动生产之余,按照“人以群分”的习惯,到一个固定地方聚集谈论,我们把这些农民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小组合,称为“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大都分布于农民家庭、个体工商业摊点。它有以下特征:   一、有“核心人物”。它当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起,西方的学者们开始在社会系统和权力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平衡中探求政治秩序,建构了一种多边互动的理论范式。这一范式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结构的多元化变迁很相似。因此,“国家——非营利部门——公民个体”的分析框架便被许多学者用来分析中国政治结构的变迁和发展方向。在运用西方的理论分析中国政治结构的发展模式时,存在着结论相似而内在逻辑过程不同的研究现象。我们在关注西方政治理论研究范式对中国政治事实和政治发展的解释能力的同时,更要注意中国政治发展的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稳农兴农 治国兴邦──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郭书田武汉出版社新近推出了张厚安、徐勇主笔,项继权、吴毅、张劲松等撰写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1995年11月版)。该书是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科研项...  相似文献   

18.
苏红 《前沿》2007,(6):124-12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问题,近几年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去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提交了《关于尽快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提案》,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然而,如何突破旧的诉讼机制,建立利于保护环境公益的诉讼制度,学者的意见并不一致,尚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何者具有原告资格?被告为谁?应选择怎样的立法途径?如何避免行政干预?  相似文献   

19.
“农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这是时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由衷之言。“农村问题”之一是:财务管理混乱,从而导致群众上访事件猛增,影响社会稳定,已成为困扰某些地方政府的“老大难”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检察院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该院近年来在全市扎扎实实地搞起了“组财村管、村账乡镇审”,从根本上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成果。 7月3日,河南省信访局在灵宝市举行仪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9亿人口在农村。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村民自治为表现形式的基层民主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21世纪中国稳步走向现代化的可靠保证。实行“组合竞选制”的村民自治是一条代价最小、最平稳的政治体制改革道路。同时,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各种矛盾、实现社会团结的有效选择。走向民主政治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与乡村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的地方曾经出现过村人民政府。但是,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政府机构由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乡组成。1956年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成为乡(镇)下属的一个机构。1958年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