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公民参与政治是社会民主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拓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供给,对于完善公民表情达意的制度机制,促进我国多元化利益的整合,弥补政府有限理性的弊端,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维护我国政治稳定,促进行政决策的有效实施等多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决策的主体、方式以及限度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公民参与的结果及其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其中参与限度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公民参与限度理性模型,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划分为四种类型.该模型表明不同参与限度与决策过程和决策产出的关系,并论证了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现代行政民主化的总体趋势。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积极的效能:促进公共管理民主化、提升政府合法性、弥补政府的有限理性。但是,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公民的知识障碍与政治冷漠、行政人员的否定态度、公民参与的制度障碍等。因此,必须合理界定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参与的限度、加强公民参与教育、重新培训行政人员、不断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从而提高公民参与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可以使决策过程更为民主、更为有效。政策参与不仅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种公共责任。当前,我国公民的政策参与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公民参与深入发展的现实困境。因此,需要在应然层面合理定位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目标指向,走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认识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公民以及心理文化等层面多点突破、合力共进,探索实现公民政策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行政上的公民参与催生了开放政府概念,开放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趋势。开放型政府是一种政府理念、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政府模式。开放政府的第一要义是公开。开放政府的另一重大主题是行政的公众参与。如果说信息是决策的基础,那么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参与行政过程、参与决策、参与治理的基础。开放型政府就以信息公开为前提,以公民参与为核心内容。在推动开放型政府进程中,公民有序参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公民参与的途径和范围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在环境、公民自身、参与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公民参与的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实现对国家的善治。  相似文献   

7.
公民参与日益成为我国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制定的新特征,但政府对于公民参与决策的制定也存在复杂的行为选择过程。就目前的文献而言,其关于政府对于公民参与行为选择的研究主要可归结为两种类型,即政府主动发起型与政府被动反应型。政府之所以对公民参与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类型,主要是受社会背景、组织环境和官员特性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推进关于政府对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需系统观察政府组织的内部运作、解释政府行为背后的因果机制并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模型或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提高,公民参与越来越被视为实现政府公共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障。然而,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水平偏低、传统行政文化束缚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存在公民参与程度普遍偏低、参与质量不高、参与渠道比较单一而狭窄、非制度化和无序的公民参与仍然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保障和扩大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需要政府加强制度设计和供给,同时需要激发公民参与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策合法性的重要体现。当前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面临民主化程度低、官本位思想严重、利益集团控制、制度设计不到位、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能力低和社会缺乏契约精神问题,需要全面认清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现实困境,扫除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障碍,切实发挥公共政策调节社会资源和分配公共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多从公民参与角度入手探究合作治理的实现机制问题,而忽视了公民无序参与和由此带来的无效决策问题。因此,应当将合作治理的公民参与研究范式转向有效决策研究范式。政策决策中的质量约束、结构约束、时间约束和可接受性约束深刻影响了公民参与合作治理的方式。公共决策部门应当综合判断政策约束性和公民参与类型,进而采取合适的有效决策模式:低度公民参与适合采取集中式自主决策模式,以获取决策信息为目标;中度公民参与适合采取分权式协商决策模式,以推动决策执行为目标;高度公民参与适合采取放权式公共决策模式,以促进公民自治为目标。基于平等、包容、理性和尊重的有效决策才是实现合作治理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现代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隐性的权力。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切入,采用模型方法,借鉴亨廷顿的社会挫折导致政治不稳定假设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和运行规律,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长远来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带来公民政策参与的扩大。而从理论与现实考量,不适度的政策参与带来失序和无效,只有适度的公民参与才有利于政策过程的顺利实施。而这种适度的把握来自于公民政策参与,政府权威与公民权益的权衡,权衡的真正本意在于追求公民政策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扩大了公民参与的空间,提升了公民的参与能力,使公民社会日渐成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应拓宽公民参与的制度性空间,以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仅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时代特征,同时有利于增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民主体意识孱弱、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不够健全、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相对单一等是影响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5.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野,单一的官僚制政府治理带来不可避免的公共管理危机。公民参与式治理是有效应对政府治理失灵风险的一种治理工具,其实质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治,也称之为复合治理。其基本价值是:参与式治理可以规避政府失效,达致和谐的政府治理;有利于实现宪政民主,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化解社会风险,提高公共管理绩效,实现社会善治。实现参与式治理的路径是:新型的转化性领导的出现、确立政府公务员的代表性公民角色、培育公民参与伦理、实现公民参与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公民参与是公民对所拥有公民权利的运用,可以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它保证了民众即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他们的意见在未来也有可能有计划地被列入到考虑范围之内.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党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和规范公民参与,将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公共行政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我国政府当前的一个新的重大议题,国际社会已有这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从巴西、美国和北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民主、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整个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宽松、活跃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日益涌现,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以民间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公民社会的本质就是民主社会,它尊重公民资格,保障公民权利,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内涵。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的形式来保证公共权力在全体公民的同意、监督和制约下规范地运行,并最终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19.
社区治理框架中的居民参与问题:一项反思性的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治理模式与公民社会的依存性作为分析的理论依据,提出考察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另一路径。一方面,居民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制约着社区选择何种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选择何种社区治理模式对于促进或制约居民参与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二者互动过程的考察,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哲学假设、居民—社区关系的理念预设、动员居民参与的理想目标等方面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动员的策略做了若干反思。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是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多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公民政治意识的复苏与增强和全球化的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