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目的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辨析了它与行政诉讼的目的区别,在此基础上通过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多元目的之间的非一致性的分析,也就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与行政相对人的权益的"损害"的逻辑关系的展开,说明"兼顾"是不可以的,相反,必须就行政诉讼确立一个基本目的.此外,本文还对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检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后,便立即出现了一股行政诉讼热,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急剧增加,作为诉讼代理人参与行政诉讼也就成了律师业务的重要内容。但在该法施行10年后的今天,行政诉讼却显然处于低谷状态,一是由于具体行政行为者提高行政行为水平后少“有懈可击”,二是公民、法人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后极少“触网”,三是行政诉讼碑胜诉率低导致律师失去代理参与诉讼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低谷状态,全方位地开拓律师业务,本文试对律师担任原告代理参与诉讼的优势及相关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抽象行政行为作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学术概念,是政府重要的行政行为,它被现行有效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明确地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予以排除。目前为止,虽然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明文规定可以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但是这样的规定依然改变不了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足以及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监督不力的状况。所以,新行政诉讼法应当将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继续修改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仍然有所必要。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20周年。《行政诉讼法》和相关配套性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20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行政法治事业的发展,以及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组成部分的依法行政理念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法治水平。公民依据《行政诉讼法》,通过行政诉讼制度可以实现自身权利的救济和保障;司法机关可以藉此监督或维护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落实和实现宪法权威。公民的自由、尊严和利益通过该部法律得到了尊重和维护,这一切,同《行政诉讼法》的观念影响和实践需求皆有关联。值此部法律实施20周年之际,本刊编发一组文章以示纪念,内容涵及《行政诉讼法》的历史贡献、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制度的关联、行政公诉制度、行政诉讼对党组织的监督、完善被告举证规则和维持判决的妥当性等诸多前沿话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案件除行政赔偿外不适用调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规定已不能满足行政诉讼实务的需要。人民法院解决行政纠纷时变通进行和解、协调工作,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暴露了缺少调解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随着《行政诉讼法》修改纳入人大议程,通过修订现行行政诉讼法进行尝试和探索,待时机成熟再订立单行法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尽合理,既限制了相对人的诉权,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行政诉讼、行政审判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现状和局限,提出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若干设想,以期对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目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行政诉讼目的是国家基于对行政诉讼固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行政诉讼结果的理 想模式。我国行政诉讼法对权利救济和行政法治维持目的的同等对待,造成制度设计上的偏差,影响了 行政诉讼作用的发挥,应予调整。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将其立法目的确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这种立法目的的多元化使得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缺乏一种明确的动机和方向。通过对行政诉讼价值考量及对行政诉讼法的作用、功能和程序设计的研究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是行政诉讼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9.
余军 《工会论坛》2010,16(3):149-150
1999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文首先对该规定进行批判性思考,主张应将行政指导行为纳入我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并就其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重新界定行政行为的标准对行政指导行为予以定性,建构了行政指导行为之诉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判断“行政违法” ,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研究理论虽有涉及 ,但都略显抽象、难以操作。因此 ,准确界定司法实务中的“行政违法”标准 ,并对司法实务中疑难问题的判断方法作一些实质性探讨 ,目的是服务于行政诉讼 ,并促进依法行政 ,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7条的规定人手,探讨了我国行政诉讼中参照民事诉讼规范做法的缘由和利弊,分析了该规定对行政诉讼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行政诉讼法独立与完善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诉讼功能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通过对<中国法律年鉴>1989年至2004年行政审判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行政诉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行政与救济权利的功能,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监督行政的功能.行政诉讼的实有功能、设计功能与应有功能出现偏差.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应正确认识行政诉讼的功能,合理定位立法目的,选择与行政诉讼性质和立法目的相匹配的制度,使行政诉讼发挥立法者所预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应该是人民法院、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三者参加行政诉讼的目的之和,然而行政主体参加诉讼是被动的,再加上行政行为的效力先定性及"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原则"的存在,使得行政诉讼的胜诉对行政主体来讲并无多大实质性意义.所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不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才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之一.考察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不能从行政诉讼判决的形式去考察,而应考察行政诉讼的理论基础、最根本目的、行政行为的效力及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所面临的加入WTO这样的新的历史环境.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权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行政主体可以实现行政目标为导向,亦可以确立行政诉讼被告为导向,这构成行政主体研究的两条路径。在《行政诉讼法》颁布前夕,我国学界即以确立行政诉讼被告为导向对行政主体展开研究。这种研究路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行政法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暴露其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的局限性,而我国法院通过行使其裁判权和司法解释权对这一局限性进行理性、有限地修正。  相似文献   

15.
来自行政主体现实和潜在的压力,以及行政审判中时有发生的违法现象,使人们对行政违法普遍存在不敢告,不愿告的心理,客观上阻碍了行政诉讼的顺利进行。本文从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实施的监督作为切入点,提出这些监督应包括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提起的行政公诉,支持行政相对人起诉和行使行政抗诉权以及参与行政诉讼审理过程等方式,以保障行政诉讼法的正确实施,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被告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行使行政撤销权 ,既能够迅速化解行政纠纷、维系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 ,同时也会对行政行为效力规则、行政诉讼程序安定、司法审查价值目标形成冲击。为了实现审判权与行政权关系的正确定位 ,必须对行政诉讼中的行政撤销权予以严格限制 ,现行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也应得到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过于狭窄,出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势在必行。当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扩大并非是无限的,应处理好行政权与司法权以及与行政相对人权利之间的关系。可从扩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标准、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建立行政公益诉讼以及扩大行政诉讼法的权利保护范围四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行政诉讼被告确认标准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目前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确认以行政主体为标准,这一规则给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带来了不利影响。以行使权力时的行为是否为行政行为为标准,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则非行政组织、行政机关的内部组织、行政人等都可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相应组织除了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外,行政诉讼后果则转继到行政诉讼被告所归属的行政机关或行政组织,由国家来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9.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该修订案是行政诉讼法制定二十五年来的首次大修,修改条文多、覆盖面广、修改力度大,从修订的草案看,为解决行政诉讼实践中广泛存在的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完善公民权利救济制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好评。但也给行政诉讼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诸如设立公益行政诉讼,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完善行政审判管辖制度,解决执行问题等等,这关系到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亟待行政诉讼理论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关于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规定已经不符合我国的社会现状。把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既符合世界各国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