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消费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消费信息不对称的本质是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对立、冲突。解决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矛盾需要民法从权利的创设和合同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 ,解决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对立和冲突需要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QFII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让合格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限制之下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以推动市场的成熟发展与逐步开放。然而QFII的进入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本文通过对QFII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分析,指出只有强化信息监管制度,才能有效缓和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信息不对称范式为工具,来分析旅游营销渠道中各种关系主体之间的非对称信息所引起的各种市场失灵、缺乏效率的问题。以期寻找一个妥善的办法来提高旅游企业的营销效益,降低旅游企业的营销成本。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制度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公司法》明确了独立董事制度,其公开对公司进行信息披露,保障公司财务及业务披露更加公正透明。然而固有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信息披露的障碍,本文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中的相关内容,拟构建不对称条件下的独立董事信息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林杉 《法制与社会》2011,(10):267-268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现象,也是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在法律中多有体现。本文试图独辟蹊径,抛开传统的市场、交易等信息不对称的多发场合,而选择人文道德色彩较浓的婚姻领域,将婚姻模拟成市场行为来讨论法律对信息不对称的调制,以求豁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信息公开—强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若英 《中外法学》2011,(2):270-284
我国关于政府征地制度的讨论和实践目前较多集中于赔偿标准和地方土地财政,但我们还应关注第三个维度:针对征地制度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以征地项目为单位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信息不对称使部分地方政府在强制拆迁中的暴力行为和其他权力滥用行为造成"柠檬市场",影响公民和媒体对政府征地行为的判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被拆迁人的救济都难以理性地进行。建立以征地项目为单位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将会增强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和可用性,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的决策质量和公信力,为公民知情参政权的实现提供制度和人力资本保障,为提高财政透明度、实现民主财政这一基本宪政价值提供更坚实的制度根基。  相似文献   

7.
发挥市场约束对银行监管的作用需要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进行法律制度化。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有其经济学和法哲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信息不对称理论、供需理论;法哲学基础是公平、安全、平等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技术转让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占有方未进行信息披露、披露不充分以及虚假披露等主要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应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立法为主要路径,强制信息占有方披露重要信息并规范其披露行为,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市场配套机制,这样方能减少信息披露引发的技术交易纠纷。  相似文献   

9.
有远见的企业,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擅长应对出现各种不利局面,总是善于发现机会。曾几何时,安防代理经销商是中国安防行业发展的启蒙者和市场的中流低往。在那个信息流通不畅的年代,因为厂家对当地市场不熟悉,经销商就充分发挥了对当地市场高度熟悉、比厂家办事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运作、了解市场变化趋势等优势,抓住厂家和当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商机,从而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和丰厚的利润。时过境迁,随着市场格局的日益完善,以及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大潮袭来,安防代理经销商往日主宰天下的风光己不再,转身,只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李剑 《现代法学》2006,28(3):98-105
市场力量一直是反垄断法最为核心的概念。在市场力量的测量上,通常包含绩效法和结构法两种方法。绩效法的理论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更能反映市场力量概念的实质。但是,由于现实世界信息的不充分,该方法所必需的很多关键数据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得,从而在根本上影响到绩效法的实际使用。相比之下,结构法以市场份额为基础进行分析,而市场份额的数据则相对更为容易获得。尽管市场份额并不能替代市场力量,但其具备的经济特性使得其在信息不充分下可以作为市场力量的良好代理。然而,深入考虑信息不充分所带来的影响,又会使得相关市场被界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从而削弱市场份额的代理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悖论:由于信息不充分而使用市场份额,又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削弱市场份额的作用。因此,对于信息不充分在反垄断法中的影响,既要充分考虑,同时又不能过分强调,而如何把握则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Companies, as primary disseminators of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major recipients, have economic incentives to self-regulate the transmission and usage of price-sensitive information. These include increased (lost) reputation costs and adverse share price penalties arising from poor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economic motivation for self-regulation is seen as conceptually linked to but distinct from legislative changes. Self-regulation has the strong suppor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rguments, whereas recent additional new legislative changes do not.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major corporate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 to the new regulatory climate—to internalize part of the regulatory process during their regular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ase companies and institutions already exist for transaction purposes. They are used as a convenient and low-cost means to pursue self-regulation and to avoid errors of price-sensitive information release. This self-regulatory process is illustrated using case material. It is clear from the response pattern presen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regulatory framework by the parties has been an iterative one. The corporate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s that have been evolving seem to b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regulatory trends. The regulatory changes appear to have played a role in increasing market costs incurred by those companies with poor stock market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The article ends by arguing that new proposals to change in the formal regulatory system should recognize that further legislation is unlikely to improve the poor prosecution record. Nevertheless, legislative changes can combine with and buttress the self-regulation process to create an effective regulatory system.  相似文献   

12.
范湘凌 《政法学刊》2005,22(4):37-40
金融机构因经营失败退出市场,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发达国家较为常见,亦有妥善而有效的退出机制。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濒临破产倒闭的金融机构,但目前尚无一套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处理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所应追求的价值理念,以期为其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Misunderstanding of privacy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edes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sharing by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under the 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 and Privacy Act of 1974 (‘FERPA’). Post-Virginia Tech regulatory amendments allow institutions to ‘connect the dots’ regarding a student's behavior and to be proactive in problem resolution. The article encourages university officials to re-examine FERPA, to eliminate restrictive information sharing barriers not required by the law or regulations, to educate faculty and staff on the scope of stude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offers a clear and concise policy and process to help fill this crucial gap in campus crisis action planning documents.  相似文献   

14.
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风险与利益并存的矛盾体,我们在享受国际化带来利益的同时应该加强防范风险意识。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了资本市场的脆弱性,这需要我们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证券市场做为资本市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是监管的核心。本文以证券信息监管为视角,分析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信息监管方面的缺位,比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采取的信息法律监管措施,结合我国证券信息监管的现状,分析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须加强证券信息的监管,提出完善我国证券信息法律监管的对策,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完全——对证券公开规制的一种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学军 《现代法学》2002,24(6):66-73
信息不完全是市场机制与生俱来的内在缺陷 ,它在证券这一特定“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得到更加充分地显现。公开规制作为国家干预证券市场的特定形式 ,恰是克服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有效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6.
非对称信息与企业家授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 ,信息是非对称的。对企业家的授权存在着两类非对称信息现象。对企业家的授权可以引入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主要的激励手段是建立健全企业家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7.
程宇 《行政与法》2008,(1):15-17
长期以来,作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福利国家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一直被视为发达工业化民主国家的一个本质特征。近些年来,这些制度和相关政策也引起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尤其是福利国家在应时市场经济失灵、干预经济过程、消除贫富分化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作用,时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和政治来说,具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直接融资适合于具有较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众多劳动密集性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性质形成的信息不对称也难以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对象.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是市场缺陷造成的,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方式,政府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局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借助"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三元框架分析政府、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关的社会中间层和中小企业的定位的基础上,应从经济法的主体角度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探索长效机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  相似文献   

19.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一种经济法的认知模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飞虎 《中国法学》2001,(2):132-144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基于对市场缺陷的动态性、干预成本的不可避免、政府失灵的普遍存在以及法治的功能局限的认识 ,界定了国家干预的范围 ,确立了干预者和被干预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制衡关系 ,因而蕴含了均衡干预、有效干预、经济民主、被干预者对干预者的干预以及经济法权威的价值理念。在实践中 ,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有助于确定国家与市场的职能边界 ,有助于克服制度僵化 ,及时进行制度变迁 ,有助于促进政府体制改革 ,克服国家完全理性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