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我国立法公众参与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吉清 《河北法学》2002,20(5):7-11
法治之本在立法,良好的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意志的体现,但人类恒久不变的事实却是法律的具体决策终归是社会上少数精英人物的特权。从古希腊雅典的直接民主到现代的代议制度;从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到麦迪逊的共和政府主张,反映着人类在强权与公理、权力与法律、专家统治与人民主权之间寻找平衡的种种努力。通过对公民身份、人民主权、法治国家、程序正义等与立法公众参与关系分析,阐述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我国立法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2.
李龙  李小萍 《法律科学》2008,97(1):29-38
在宪法原则中,人民主权是逻辑起点,基本人权是终极目标。人民主权表征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本人权保证了权利的不可侵犯性。但在传统的理论中二者存在着何者优先的张力。哈贝马斯的宪法有效性理论认为,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形成于公民的自我理解,是主体之间商谈的结果,宪法的承受者同时也是法律规则的创造者。宪法中的人权与人民主权原则是同源的,是互为前提、相互证成的;人权使得人民主权的合法行使成为可能,人民主权在法律上的制度化是人权本身的要求。因此,宪法人民主权原则与基本人权原则之间的紧张可以通过宪法的有效性而沟通。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关社会公权力的理论问题逐渐为学界所关注。本文首先通过比较性研究对社会公权力概念、性质的予以廓清和厘定。继而,通过分析社会公权力的演变过程追溯其自身的理论渊源或由来。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宪法主权结构的政治属性和法律属性为基本参照标准,对社会公权力主体的属性予以明确归类,以期对社会公权力的基本内涵予以较为透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法理学的历史和现状表明,迄今为止的法理学研究视野通常局限于主权者的国内法律与国内社会,没有把视野拓展到国际社会。该局限性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理论根源,诸如主权观念、国际社会关系的演进规律及法学家的自身局限都是促成该局限性的重要因素。随着主权观念、国际社会关系的发展,法理学视野的拓展成为适应国际社会法律新秩序的建造、法律文化整合的客观需要。本文在阐释法理学视野的局限性及其成因、影响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关于法理学视野拓展到国际社会的纲要  相似文献   

5.
论文题目专业学生姓名导师权利救济的基本结构及其转型法学理论贺海仁夏勇公开审判权的法理研究法学理论刘宇鹏夏勇作为法律权利的学术自由权法学理论谢海定夏勇政治与法律之间:寻求违宪审查的正当性法学理论邹利琴夏勇中国传统法的现代转型法学理论沈国琴信春鹰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法学理论黄金荣信春鹰宪法与人民主权:人民主权宪政原则的理论、制度分析及其在宪法制度上的构造宪法与行政法学肖君拥李林论警察权及其法律控制宪法与行政法学李英才白钢中国地方基层政府基本单元研究宪法与行政法学王修达白钢改革政府:中、韩、日…  相似文献   

6.
徐泉 《法律科学》2006,24(4):74-81
国家经济主权是主权理论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表征。经济主权平等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法律基础,经济主权是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独立与发展的前提,经济主权原则是国际经济法的首要基本原则。国际经济主权构成对抗经济霸权的理论武器,发展中国家坚持经济主权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麦卡洛克诉马里兰州案的政治解读,揭示出马歇尔大法官如何运用政治修辞与法律推理技术把联邦党人的政治主张变成美国宪法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尤其细致分析了马歇尔在法律推理过程中对历史事实、宪政理论乃至法律概念的解释采取了歪曲和误读,以服务于其捍卫联邦主权、扩张联邦权力的政治主张,从而指出,法律人既要掌握修辞的技艺,也要对修辞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国家主权和利益受到了周边国家与地区的挑战.南海主权争端中的法律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岛屿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问题;海洋剩余权利问题.面对南海主权争端问题,我们至少应当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法律上的努力和准备:从法理上论证我国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正当性,驳斥他国错误主张;以国际法中的有关制度作为武器,发挥其法律战功能;对国际法律制度中的立法空白和立法漏洞进行深入研究,作公平、有利的解释;结合和回应国际法律制度,完善相关国内法律制度;推进相关国际法律制度及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武力使用的法律准备.  相似文献   

9.
经济主权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推论的必然结果,在理论上完美无缺,很难直接找到理论漏洞。然而,完美的理论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经济主权原则在经过战后几十年发展演变之后的今天,在很多方面已经和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现实脱节了。对于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来说,应该客观分析经济主权原则对中国的利弊所在,解除以往固守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法学传统的束缚,在一个崭新的视角上更加灵活地看待国际经济法中的经济主权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季金华 《河北法学》2008,26(2):142-147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的世界性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不仅从多方面影响了主权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经济主权,而且通过法律全球化对国家的法律主权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到世界政治组织的构成及其活动方式和范围、对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散的主权政治架构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化全球化推动了全球体系中的文化整合与文化嬗变,影响了人们的主权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模式,改变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形式,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文化主权,对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治理及其宪政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推进全球法治进程,必须树立新的主权理念,实现主权要素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开制度是政府权力的行使及其掌控的信息向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开的法律制度。它建立在人民主权、知情权、服务行政、形式法治等理论基础上,是民主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和公民权利保护的必然体现、是我国履行形册规则的国际义务。政府公开在我国已经有了初步的制度实践,但我国建立政府公开制度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国际法与人本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法上建构人本秩序是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倾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法的许多新发展正在昭示着国际社会对人本秩序的肯定性态度。由于人本秩序关注的是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人",因此它会与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发生冲突。这个矛盾不能否定人本秩序作为国际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传统国际法向当代国际法的变迁,体现了其价值本位从主权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演变.传统国际法的主权本位建立在绝对主权观念上,给国际法体系带来了内在弊端,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社会本位与国际社会利益的大量涌现密不可分,在当代国际法的诸多领域得到了反映.主权平等原则仍然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础,与国际法的社会本位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4.
准确把握主权概念是清晰理解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基础。只有消除一些误解和歧义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就现实而言,主权是对内的命令、调控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外代表与参与,主要功能是政府对其行为与利益的辩护与防卫。其根源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人群分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惯性以及人们对治理形式的路径依赖。其内核是无涉于道德和法律的。在认清主权的非社会契约性、非神圣绝对性之后,必须承认,主权在世界上仍会长期存在。因而有必要在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点上塑造其理想,即要求主权发挥引领、代表、服务人民,在相互依赖、面临共同未来的人类处境中密切合作的职能。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权力—权利三角形,使主权的运作受国内宪政和国际法治的引导与制约,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re is an important sense in which Foucault gets law wrong—that the pursuit of Foucault's own objectives had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inhibiting a fruitful interrogation of the place of law in modernity. His immediate concern was with the emergence of distinctive manifestations of modern power that constitute a new configuration, the disciplinary society.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his account of the historical emergence of modernity was his expulsion of law from modernity. This "expulsion of law" is found in his metahistorical thesis that law constituted the primary form of power in the premodern era, and that although law lingers on in the doctrine of sovereignty, it is supplanted by discipline and government as the key embodiments of modernity.
The essay proposes an exercise in retrieval, a "retrieval of law," to recuperate much in Foucault's thought that is suggestiv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law's rol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modern society. It rejects Foucault's opposition of law and discipline and makes use of his treatment of government and governmentality toward that end. It argues that a more adequate grasp of the place of law in modernity can be developed by establishing that law and discipline are complementary and characteristically combine in the ubiquitous presence of regulation as the mark of the modem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6.
王芳 《行政与法》2012,(8):55-60
"主权"是传统国际法理论构架的基石,但此概念自引入国际法后一直争议颇多。本文简要梳理了传统主权理论和国际法上的主权学说,以期形成对比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鉴别亨金的主权思想;重点分析了亨金在国际法上的主权思想,并将其概括为辩证的、务实的、动态的主权观,进而从国际人权法、国际立法以及国际秩序三个方面阐述亨金主权思想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秀梅 《法律科学》2011,(2):94-102
演进中的国际法出现了"宪法化"的趋势。从研究视角上看主要表现在国际社会共同体与国际宪政、国际组织宪政主义、WTO宪政(或国际贸易宪政)等方面。国际宪政更多地体现在应然法意义上,主要反映在共同体法的层面和价值层面上,并在制定规范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但是主权林立的国际社会的平权式的结构影响和制约着国际法宪法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s an extended analysis of the historyand anomalies in the doctrine of American Indiantribal sovereignty. I explain that America gainedindependence, but took Indian land and colonized thetribes just as it had been colonized under theBritish. It asserted sovereignty for itself, butsubordinated the once independent tribes with aparadoxical semi-sovereign status as `dependentdomestic nations', all of this justified by the racialand cultural otherness of Indians. Using a Lacanianperspective, I show that America was founded on a`wound' or inconsistency at the heart of itsideological and constitutional order. In order torectify the inconsistencies that the initial `wound'produces, the law and political order havecontinuously had to adopt fictions (legal and racial). American law and policy has never been able to settlethe ambiguous doctrine of Indian sovereignty. As aresult, the law circles round and round in trying todefine it, and asserting and denying it, all in anunsuccessful attempt to make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whole. It cannot succeed, however, since the ultimatesolution is an American sovereignty which, like God,admits of no limitation.  相似文献   

19.
国际社会在反腐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这一公约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的进步,体现着国际法内容的拓展、印证着国际法界定方式的转变、昭示着国家主权观念的更新。但在国际法治的视角下,也存在着条文弱化、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的努力予以强化。  相似文献   

20.
How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idea of sovereignty still features in leg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Mos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ers have little use for the idea of ‘unlimited’ or ‘absolute’ power, which is how sovereignty is normally defined. A closer look at sovereignty identifies two possible accounts: sovereignty as the fact of power or sovereignty as a title to govern. The first option, which was pursued by John Austin’s command theory of law, leads to an unfamiliar view of law and the state, which was justly criticised by H. L. A. Hart. The second option, leads to a paradox, because under this view sovereignty is both limited and unlimited. Hence, this argument shows that law and sovereignty are actually incompatible. Where there is law there is no sovereignty, and where there is sovereignty there is no l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