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立华 《学理论》2008,(19):53-56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席的弹解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文全面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和科学内涵、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澄清了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文章还深刻论述了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这对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本文从分析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的角度出发,辨析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探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为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和终极价值。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现实的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之人;以人为本所讲的本,是发展的动力之本、目标之本、途径之本和原则之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揭示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源泉,阐明了发展的原则、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4)
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创生于工业社会的早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忧患意识。发掘和整理这种生态忧患意识,无论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而言,还是对于反思当今社会生态问题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立足于经典原著,分析其重要的生态思想,为正确应对生态危机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总的来说,要以马恩生态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重在从现实和人本身出发,尊重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志锐  曹峰 《学理论》2010,(16):61-6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厘清以人为本的含义,分析当前人们对以人为本问题的种种模糊认识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对于真正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奠基性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秦韩生  柴宏帅 《学理论》2008,(22):17-18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创新理论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价值标准的定位,"三个代表"是执政理念的提升,"科学发展观"是发展道路的取向。从根本上说,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创新理论都体现着以人为本,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继往开来。我们可以说,以人为本正从历史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习近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和丰富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觉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文 《学理论》2008,(24):7-8
对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含义的理解,应放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中去理解。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对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还必须澄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等几个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0.
姜智红 《理论视野》2007,86(4):37-39
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当前以及未来长期发展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体现出了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郭承福 《学理论》2010,(10):60-6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下,对以人为本作出合理而系统的现代诠释,才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剖析开始,并且赋予传统人的理念以时代新意,从而解读了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哲学框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民 《学理论》2010,(27):64-65
尊重、发扬和维护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我国三十年来农村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回顾农民创新实践的主要成就,分析其主要特点,结合深化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卓爱平 《学理论》2009,(5):61-62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引领军队前进的精神旗帜。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主要内容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价值观念、价值结构、价值选择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我军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军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引领官兵思想道德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抓住了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4.
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形式的设想,同时他们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公有制理论进行分析,剖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内涵特征,为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发展和实践作出一定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5.
金文 《学理论》2011,(4):37-38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生命活动由两部分时间要素构成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长期以来,劳动时间占有的比例远大于自由时间,是第一位的时间要素。然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自由时间已成为人类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马克思把自由时间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自由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的基本条件,增加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红岩》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对英雄语言和心理的刻画,传达出一种终极关怀精神。《红岩》中的人物将信仰看做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作品中的主人翁们认识到将个人融入集体之中能实现生命历时性的意义,由此也实现了生命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福柯、德里达都看到了 ,一种知识传统之被认为合理的 ,往往有着不平等的权力背景 ,这表现为“理性”对“疯癫”的排斥 (福柯 ) ,“言语”对“文字”的压抑 (德里达 ) ,“阶级”对“语言”的役使 (马克思 )。对平等合理的权力背景的吁求 ,就必须寻求一种“前科学的语言”让理性与非理性对话 ;或解构“言语”与“文字”的二元等级对立 ,或反思在阶级对立中语言为意识形态役使的事实 ,本文对其间的价值取向略有分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把民族性问题作为影响政治革命实践的一个现实能动因素进行考察,对德国民族性长于抽象思辨与幻想而耽于实践上的保守、怯懦,英国民族性的两极对立与个人主义的经验主义,法国小农的分散、迷信和保守,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批判,旨在以批判的武器来唤醒和激励德国人以及法国人通过现实的革命实践来改变现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性思想对我们今天探讨文化软实力问题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佳琳  孙琳琳 《学理论》2010,(6):123-124
本文从管理的角度提出机械论的理论观点并详细分析了机械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笔者提出管理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在管理实践中把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马克思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才面世,但其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起步于主体能动性,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批判得出人的类本质异化和复归的批判逻辑。旨在通过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