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从默默无闻的公司小职员一夜之间名扬世界。当他接到获奖通知时,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完全是他一次偶然的操作失误带来的结果。田中耕一的工作是利用各种材料测量蛋白质的质量。一天,他不小心把丙三醇加入了钴中,结果意外找到了可以吸收激光的物质。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  相似文献   

2.
据说,在美国出现了一个学习比尔·盖茨的活动。学习他争当世界首富吗?不。是学习他身上的“三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是对自己吝啬。他平均每分钟挣6596美元,折合人民币五万多元,可对自己却十分吝啬。穿的,没有一件名牌。有一次,他参加世界顶级企业家聚会,穿的套装价格还不值歌星影星们一次洗衣服的钱。他的午餐,经常是不到两美元的汉堡包就打发了.他有次赴会,助理给他订了一套豪华房间,他气得骂道:“是哪个混账东西干的好事”?第二个亮点,是对社会慈善。他多次到贫民窟探访,关心弱势群体冷暖,为了解决他们的医疗、教育等问题,捐出79.762…  相似文献   

3.
黄辉 《瞭望》2000,(14)
某市召开国有企业脱困经验交流会,一位厂长的发言最简短,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最深刻。他说,他当厂长三年来,三次驳了上级领导的“面子”。第一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生产原料枯竭了,你们把它兼并过来吧。第二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资产负债率太高了,你们给担保向银行贷点款吧。第三次,领导对他说,某某企业破产了,你们给安置几名工人吧。这三次他对领导的回答是同一句话:“你们可以免我职,但不可以让我做这件事。” 乍一听,这位厂长的发言似乎不是什么经验,可细一想,这是非常独到的经验。据笔者所知,有些国有企业本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5.
出色的管理者———美国贝尔实验室副总裁许浚纽约专电在享誉“世界发明摇篮”的美国贝尔实验室,人们一提到副总裁许浚,无不为他的出色管理才能折服。前不久,记者有幸两次采访了他。一次是通过他的助手赵子军博士的安排,同正在中国商谈合作事宜的许浚,通过他从北京拨...  相似文献   

6.
话说清贫     
20多年前,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第一次读到了方志敏先生的《清贫》。在《清贫》这篇短文中,方志敏记述了一件事情:就在他被俘的那天,两个想发意外之财的国民党士兵,搜他的身,结果,“除了一只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士兵不相信,拿出手榴...  相似文献   

7.
快乐的哲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英国船舶博物馆收藏了一条船,这条船自从下水以后,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2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13次起火,但是它一直没有沉没。这个故事给人一个启示:世界上实际上没有不受伤的船。同样,世界上更没有不受伤的人。人生来就有很多不快乐。或许有人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事业辉煌,但令人艳羡的表象下隐藏的苦水只有他自己  相似文献   

8.
吴宏一 《党政论坛》2008,(16):30-31
最近听友人许君说起,有一位前辈,在回忆往事的文章里,提到小时候有一次去买桔子,出门前,母亲教他如何挑选好的桔子,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母亲最后说的一句话:“要留些好的给别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那位前辈感叹地说,他母亲虽然不识字,但这句话,便够他受用一辈子。  相似文献   

9.
一位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在交通稽查岗位上被不法歹徒连砍9刀,曾一度生命垂危。当他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时候,仍然痴心不改。他说:“为了交通稽查事业,我已经‘死’过一次。伤好之后,我还要干稽查。”这是他——  相似文献   

10.
劳力 《民主》2009,(10):55-55
一位机关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单位的一位科长被摘了官帽.原因是他几次给领导送礼,让领导很反感,结果被降职使用了。送礼反被降职.这无疑是给搞不正之风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令人称快。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党政论坛》2011,(12):22-22
有一位国王,最近一病不起。纵使他一生占领了很多土地,拥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还是难逃一死。 这一天,他将所有大臣集中到自己病榻前,他说:“不久,我将离开这个世界,死前,我有三个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灵棺必须由我的医生亲自运送。”国王大喘了口气.继续说,“第二,送葬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国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他裹了裹毛毯,  相似文献   

12.
张凡 《瞭望》1995,(15)
古巴积极推行经济外交张凡最近,占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在哥本哈根参加了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后访问了法国,这是近两年来古巴政府积极开展多元外交,拓展生存空间,以打破美国封锁,改善国际环境的重要举动。卡斯特罗这次访问法国,是他1959年执政以来第三次...  相似文献   

13.
人 们是怎样补缺少、缺失而来的种种遗憾 ,不使其沿着苦痛折入深渊 ,而是借这苦痛的跑道上升 ,超越自身原有的世界 ,这新世界甚至比他投奔而来时更为灿烂?如此说来 ,那缺憾者 ,不正是在他自身的生命里 ,感受了一次辉煌?他应该是欣慰的 ,因为他在遗憾、不完美的地方创造了平衡 ,创造了缺憾的美 ,甚至令世人惊叹 ,没有比缺憾之美更称得上完美的了。那是骇世的杰作 ,他的光辉点亮凝望者眼中的蜡烛。生命是脆弱的 ,却没有渺小的缺憾者 ,只要缺憾者从自身醒来。谁敢藐视做梦的失学孩童 ,藐视缺憾这粒种子?它是一粒火种 ,既是不幸也是福音 ,越…  相似文献   

14.
史飞翔 《各界》2014,(2):2-3
2011年12月15日,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530l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复旦大学不同院系的200多位学生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今天朱维铮教授将在这里最后一次登上复旦大学的讲坛,完成他命题的《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讲座的最后一讲。这将是朱维铮教授52年从教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所以很多同学都想记住这珍贵的一刻。  相似文献   

15.
黄克诚第一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暴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起义。蒋介石的大屠杀早就使一些革命者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在一次特别支部大会上,黄克诚传达了湘南特委提出的暴动口号,与会人员一听就像点着了火药桶,要求立即行动。黄克诚说:“暴动的事,我赞成,但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暴动也不迟。”他的同窗好友马上指责他:“胆小鬼,就你怕死,我看你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他人纷纷加入群起而攻之的行列,这是黄克诚第一次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者遭到批判。  相似文献   

16.
孙道荣 《党政论坛》2008,(16):27-27
有个男孩,他从小就爱笑、爱唱歌、爱弹琴。可是,一次踢足球,球不幸击中了他的双眼,从此他双眼失明……人们再也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听不到他优美的歌声和激越的琴声。他感到自己在黑暗中不断坠落,坠落到一个无底的深渊,世界没有一丝光亮。  相似文献   

17.
晚清有一位大学士叫徐桐。他非常排外,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爱国愤青,所以历史学家经常把他当成守旧派代表揪出来示众。比方说,他承认世界上确实有英吉利、法兰西这些国家。但有些国家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是英国、法国总来讨好处,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所以捏造出来跟它们一起讨好处,好显得自己不那么突出。就像什么西班牙、葡萄牙,徐桐说这简直是开玩笼“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见到刘人怀教授是在1995年底,当时他是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今年6月,参加暨南大学成立90周年盛典之际,我又一次见到了他,此次,刘人怀教授已是这所被誉为世界华侨最高学府的校长了。刘人怀是今年初被任命为暨南大学校长的。在这短短的六个月中,暨南人双喜临门:一是暨南儿女迎来母校90周年华诞,二是顺利通过国家首批“2.11”工程的部门鉴定。历史似乎注定要由刘人怀完成这一切。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很了不起,我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有一次去大学讲演,有一个学生很厉害,他一下子把麦克风递到我面前,他问我:“您搞了一辈子外交,觉得最自豪的是什么?”我回答:“是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雅宾斯克市居民尼古莱也许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人之一了,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永远停止了心跳,但他却没有死亡,而是一直好好地活着.这一奇迹震惊了医学界,他也因此被称为"无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