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丹军马二场三队地处祁连山麓,海拔2850m以上,饲养牦牛1600多头。自1986年以来,每年8月下旬至12月,在成年牦牛中散发一种拉稀症,以挤奶牛多见,犊牛很少发病。1986年的发病率为1.59%,致死率达66.7%;剖检主要为肺炎、肠炎病变;人食死畜肉可引起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西安地区流行的奶牛腹泻,进行了病原学调查。从死牛和病牛肠内容物分离卵囊,作光镜、电镜及不同染色标本镜检。用牛体分离的虫株接种雏鸡、雏鸽、小鼠、犊牛等实验动物进行生物学传递试验。对自然死亡牛和实验动物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在病牛粪便中查到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隐孢子虫,大小为2.5~6.0μm或3.5~6.0×2.5~4.5μm,其感染率:犊牛为75.40%,青年牛为6.25%,成年牛为29.36%;发病率分别为50.80%、0%和27.52%。球虫(E.bovis、E.brasiliensis、E.cylindrica)感染率:犊牛为7.34%、青年牛0%、成年牛2.13%。参与生物学试验的动物均发生感染,雏鸡和犊牛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小鼠和雏鸽呈隐性感染。病理学变化、实验动物与自然病例一致,均以肠道为主,其他脏器无异常。  相似文献   

3.
1989年,华东两警犬场爆发冠状病毒病,共发病158条,死亡85条,发病率为27%(158/589)。其中1~5月龄幼犬的发病率高达88.5%(130/152),致死率为65.4%(85/130),发病与年龄有关,以断奶幼犬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而与性别、品种、季节的关系不明显。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良、气候突变及体质差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4.
1989年4~8月,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高林屯种畜场七分场的犊牛群中,发生了以血尿为特征的传染病。经综合诊断,确诊为犊牛钩端螺旋体病。(一)发病情况 该分场共有2~10月龄犊牛283头,其中蒙贝利亚犊牛62头、西门塔尔犊牛81头、科尔沁型犊牛140头。发现血尿犊牛18头,9头治愈,9头死亡(其中蒙贝利亚犊牛4头,西门塔尔犊牛2头、科尔沁型犊牛3头)。发病率为6.36%,致死率为50%。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西郊奶牛场饲养黑白花奶牛290头,其中成年母牛170头。从1987年1月下旬开始到7月中旬共产犊牛98头,其中45头母犊牛留场培育。52头公犊牛出生后24小时内全部出售。从3月初开始,母犊牛陆续发生腹泻,5月份达到高峰,45头犊牛中除1~2月份所产的8头和4月份产的1头出生后立即转移他地而末发病外,其余36头先后全部发病,发病率达100%;死亡11头,死亡效达30.6%。吃初乳不足的犊牛多在3~6日龄发病,而且病势急,死亡快,死亡率高。20日龄以上的犊牛和成年牛未发病。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扬州市郊奶牛场共检查奶牛229头,其中成年牛164头,1~2岁的犊牛65头,查获艾美尔属Eimeria球虫12种:牛艾美尔球虫E.bovis,邱氏艾美尔球虫E.zuerni,加拿大艾美尔球虫E.canadensis,椭圆艾美尔球虫E.ellipsoidalis,阿拉巴艾美尔球虫E.alabamensis,皮利他艾美尔球虫E.pellita,亚球形艾美尔球虫E.sabspherica,柱状艾美尔球虫E.cylindrica,奥本艾美尔球虫E.auburnensis,怀俄明艾美尔球虫E.wyomigensis,拨克朗氏艾美尔球虫E.bukidnonensis,巴西艾美尔球虫E.brasiliensis。球虫总感染率37.16(87/229),成年牛感染率26.96%(48/164),犊牛感染率66.75%(39/65)。  相似文献   

7.
牛球虫病在国内研究不多,仅有少数报道,国外对本病虽作了大量工作,但多数是针对犊牛的。本病在镇宁县已流行多年,此次调查发现多为成年牛发病。材料和方法(一)临床检查和剖解观察 按常规进行血、粪和一般症状检查(二)流行病学调查 对发病村庄进行普查,调查发病牛只的年龄、性别、流行情况、发病季节、饲养管理状况、牛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8.
1988年元月以来,我场六队放牧的怀孕母牛和初生犊中发生李氏杆菌病流行,造成了较大损失。有关本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一)流行情况 六队位于二场场部东南3km处。该队养有3个繁殖牛群共426头(基础母牛360头),以放牧为主。品种有黄牛、犏牛、荷兰牛及杂种牛。1988年元月至6月22日共有26头怀孕母牛先后发生流产,流产率7.2%。168头犊牛中只有38头于产后1周内发生下痢,发病率22.6%。经治疗有27头治愈,治愈率为71%,11头死于全身性衰竭及败血症,致死率28.9%。  相似文献   

9.
本病为犊牛、羔羊出生后脐孔有血管与肝、膀胱相连,犊、羔腰部弓起,当地群众称为“典古”。多年来在西藏部分地方有散在发生,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高。据初步统计,洛隆县1979年死于“典古”病的犊牛449头,致死率高达100%;索县、安多、加里、那曲县1977年至1979年累计发病20951头(只),死亡1109头(只);加查、朗县、桑日县1977年至1979年累计发病437头(只),死亡375头(只)。各地对该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1986~1987年对河南省周口、驻马店、南阳和安徽省太和等地区黄牛犊下痢症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流行病学调查1.发病情况:共调查黄牛犊1799头,发病1097头,发病率60.98%。死亡106头,死亡率为5.84%,致死率9.66%。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1986年1~12月产犊1190头,发病率53.95%。但3、4、5月发病率分别为68.90%、63.87%、72.32%、为全年发病的最高峰。6、7、8月发病率下降,9、10、11月发病率又有所升高,12月至次年1、2月发病率又下降。即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3.发病年龄:统计70…  相似文献   

11.
1989年兰州地区部分奶牛场发生牛的皮癣病。主要见犊牛感染,其中五泉奶牛场有犊牛28头,发病5头,发病率为18%。段家滩奶牛场有犊牛61头,患皮癣病3头,发病率为62%。采取病料直接镜检时发现大量感染的真菌孢子。将病料接种于SGA、DTM和STIY培养基,分别置于30℃和37℃进行培养,结果分得D_1、D_2、D_3三株真菌。这三株真菌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特性,初步鉴定认为是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Trichophyton verrucosum)。该菌在室温(18~25℃)或液氮中可较长时间保存。用该菌实验感染家兔2只,结果2/2发病。从而证明所分得的疣状毛癣菌是此次牛发生皮癣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本场1978~1983年来,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情况资料汇总分析如后。 (一)发病情况 1978~1983年6年来各年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率分别为:0.19%(1/516)、0.99%(5/507)、4.2%(24/570)、4.9%(28/576)、1.9%(11/566)、1.0%(7/692)。从饲料配方看,1980年、1981年饲料配方不严密,可靠性差;1982年配方中Ca:P为1.8:1,1983年配方中Ca:P为2.3:1。可见,本病的发病率与钙、磷比例关系密切。 (二)发病牛的年龄分布 76头生产瘫痪牛的年龄分布为:2岁者4头,3岁者4头,4岁者3头,5岁者1头,6岁者5头,7岁者6头,8岁者11头,9岁者9头,10岁者6头,11岁者8头,12岁者4头,13岁者5头,14岁者6头,15岁者4头。从统计结果看,7~11岁牛的发病率较高,该年龄区段正置奶牛产奶最高的时候,因此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发病情况 我场饲养的黑白花乳牛发生一种蹄病,其临床症状与苏联C·H·克列维尔著的《蹄病与装蹄》一书中介绍的“绵羊化脓性蹄间腺(蹄间囊)炎”相似,故暂名为“牛蹄间腺(蹄间囊)炎”症。 据调查,成年母牛、青年牛、育成牛、犊牛都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我场1980年6月至1981年6月的一年内共发病29头,发病率为9%。病牛蹄部肿胀,患肢跛行,站立和步行困难,不能跟群放牧。在短期内营养剧降,产奶量迅速降低,并影响幼牛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1990年6月在本市六枝特区新场区牛场乡发生疫情,该乡现有耕牛297头,其中成年牛125头,青年牛135头,犊牛47头,在成年牛和青年牛中蔓延发病。发病急,病情严重。至8月19日相继有23头发病,其中死亡5头,1头初孕母牛流产,11头正处于发病之中,6头先后康复。病程一般8~12天,最急性2天内死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及病原检查诊断为急性牛弓形虫病。  相似文献   

15.
据1982~1983年在拉萨、日喀则和那曲三地(市)的6县10区的不完全统计,共产黄犊牛5432头,发生腹泻的有1343头(发病率为24.72%),死亡496头(致死率为36.93%)。1987年5~9月,我们在拉萨市城关区、达孜县和林周县采集发病黄犊牛粪样,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证实拉萨市黄牛存在轮状病毒性腹泻。  相似文献   

16.
自1982年以来,笔者试用过氧化氢溶液以内服为主,配合中、西药对症治疗牛的瓣胃阻塞110例,其中公牛23例;母牛87例;犊牛占26例;成年牛67例;老龄牛17例。原发性瓣胃阻塞32例,继发性瓣胃阻塞78例;病程最短的1周,最长的达7周。 用量及用法 一般成年牛内服过氧化氢溶液300~500毫升,犊牛酌减。临床治疗中亦可根据牛的体格大小、病情轻重以及病程长短灵活施用。最小有效量250毫升,最大安全量500毫升。将3%过氧化氢溶液,  相似文献   

17.
(一)发病情况 近年来,西安地区某些奶牛场的牛群中有牛皮癣病流行。病损近似圆形,呈灰白色或白色,无毛,与周围健康部位界线分明。主要侵害犊牛头颈部。同场的成年牛很少发病。本病呈季节性流行.以每年秋冬季节发病最多,据当地记载有的牛群发病率可达18%~62%。笔者于1990年10月份调查两牛群,其发病率分别为6.1%(3/46)和6.0%(5/84)。(二)病原分离与鉴定1.直接镜检:自病损处取痂皮及断毛少许,置载玻片上,经20%氢氧化钾二甲基亚砜透明处理10分钟,在光镜下观察,可见痂皮及毛杆周围有大量圆形或椭圆形孢子,直径2~5μm。  相似文献   

18.
1987年8~10月尉氏县西部及北部8个乡,发生了以牛为主的大家畜皮肤溃烂症。这8个乡有大家畜57260头,发病1564头(其中牛1484头、马属家畜80头),发病率为2.73%。2~6岁的青壮年牛发病率为67%,1岁以下的幼犊及8岁以上老年牛很少发病。据河南农大尹凤阁等诊断,该病原系刚果嗜皮菌。治则与方药 据发病季节与临床症状按皮热湿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情况 贺兰山鹿场共有基础马鹿、梅花鹿180只,行全年舍饲,饲料为精料玉米、胡萝卜和青干草。从1970年以来,每年的11月到翌年元月,天气剧变时,有部分鹿突然发病,主要表现神经症状,病程3~7天,发病鹿多数死亡,也有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者。 对该病曾怀疑为酮血症、镰刀菌毒素中毒,但防治效果不大。近几年该场鹿发病和死亡越来越多,1984年发病25只,治愈12只、死亡13只,发病率为13.8%,致死率为52%;1985年发病7只,死亡7只,发病率为3.9%,致死率为100%;1986年发病2只,死亡2只;1987年发病24只,死亡20只,发病率为13.3%,致死率为83.3%。此病发生无性别差异,各年龄鹿均可发病,但仔鹿发病和死亡更多。对本病曾用磺胺类药、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效果不佳;用氯霉素配合对症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乳牛球虫病     
Zurn,F.A.1878年首先报道了牛球虫病,其主要病变特征为出血性肠炎,临床上出现便血症状,故称为血痢,是牛常见的寄生原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犊牛对球虫的易感性高,且病情严重;成年牛常呈隐性感染,成为带虫者。牛球虫病常引起犊牛死亡,耐过的病牛,其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长时间受到影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Hammond(1964)报道,美国牛球虫病的年损失达1100万美元。Nillo(1970)报道,加拿大因牛球虫病,每年造成380万美元的损失。Fitzgerald(1980)估计犊牛因球虫病的经济损失,每年每头约为1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