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弱势群体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犯罪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进一步研究弱势群体犯罪的成因、犯罪类型、犯罪特点及预防措施对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弱势群体犯罪的研究应首先从分析犯罪原因入手,以期寻找出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弱势群体已经越来越被关注,由于其在政治、就业机会、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弱势地位而引发的犯罪案件数量也日益增加,本文从分析弱势群体犯罪的特点和主要原因入手,提出预防和减少弱势群体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研究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构成与现状,尤其是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对于预防犯罪、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凸现出的严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对其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虚置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来最大可能地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与心态失衡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我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大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地位呈下降态势 ,他们在生存、生计、机会和权利等方面所面临的弱势境遇 ,客观上诱发了各种消极情绪的积累。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也是社会缺乏公正的体现。弱势地位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窘迫 ,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失衡。而心理的失衡极大地动摇了个体原有的人生观和行为定势 ,为越轨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给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和特点着手,试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们对失地农民的关注明显不足。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而且是附载在土地上的一切权利。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概念的法学内涵进行揭示,避开弱势群体一般意义上的外观弱势性表现,深入其权利弱势结构内部对失地农民予以界定和进行理性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国民弱势心态不断在蔓延,愈来愈多的非弱势群体纷纷提出自己属于弱势一族,,这势必需要广大社会研究者竭力探究其应对对策。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心理资本的新视角来认识和帮助广大非弱势群体缓解弱势心理的危机,主张从个体自身以及社会支持两方面来帮助国民培养健康心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尊心,坚定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积极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11.
疑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胡云腾  段启俊 《中国法学》2006,9(3):152-165
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证据不足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罪行轻重、此罪彼罪与一罪数罪等方面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疑罪的基本特征是证据不足。疑罪可分为罪与非罪之疑罪、情节轻重之疑罪、此罪彼罪之疑罪和一罪数罪之疑罪。疑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定疑罪要注意与疑难刑事案件相区别,把握好疑罪的认定标准,掌握好疑罪的处理原则:罪与非罪之疑适用疑罪从无;情节轻重之疑、此罪彼罪之疑和一罪数罪之疑适用疑罪从宽。贯彻好疑罪的处理原则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还就刑事诉讼各阶段如何具体贯彻疑罪的处理原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系列犯罪规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谋斌 《政法学刊》2009,26(6):29-33
系列犯罪是同一犯罪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所实施的两起以上的犯罪。它有没有规律性可言?根据前人的不懈探索和我们的问卷调查,回答是肯定的。为此,应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它们的地域规律、动力定型规律、恶性转化规律以及系列犯罪过程不断自我暴露过程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问题三人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宁:王教授、李检,从近期一些报刊、资料,我发现近年来商业秘密犯罪案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罪案件的处理方式,也已引起了司法界和理论界的关注。李飞:确实这样,根据《检察日报》报道,去年在广东汕头举行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论坛"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介绍:"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273件2104人,其中侵犯  相似文献   

14.
走私犯罪的主体身份、主观要件及走私犯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问题,一直是刑法学研究的重点,走私犯罪中身份犯的认定、主观故意及走私犯罪的认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毒品犯罪死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现实中打击毒品犯罪的需要,我国现行刑法的毒品犯罪仍然保留了死刑。但是,从司法实践角度看,我们应当严格限制毒品犯罪死刑的适用;从立法论角度看,出于对人权的保护和尊重,以及受到毒品合法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当力争废除我国刑法中毒品犯罪保留的死刑。  相似文献   

16.
In the 1970s and 1980s, a handful of legal theorists addressed the problem of criminal justice for offenders who faced criminogenic social disadvantages. Their discussions were provocative but alternatively unpersuasive and underdeveloped. More recently, in the wake of mass incarceration in America, philosophers have put forth new analyses that make important headway but remain scattered, partial, and in need of a systematic and integrated review. In this article, I reconstruct and critique the most prominent and well-developed explanations yet offered of the distinctive moral problems that offenders’ criminogenic social disadvantages may pose for criminal justice. I conclude that some views are misguided, others are unduly limited, and one – based on the ideals of fair opportunity to avoid crime and punishment – is particularly promising but as yet underdeveloped.  相似文献   

17.
卢有学 《现代法学》2012,34(1):125-134
国际犯罪是指由国际法创设或者推动因而被国际社会普遍确定为犯罪、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跨国性、涉外性、违反公约性都不是国际犯罪的基本特征。国际犯罪不是从国内犯罪发展而来的,它们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并列范畴,是"犯罪"这一共同上位概念之下的子概念,从渊源上讲,两者基本上分属国内法与国际法两大法律体系。国际犯罪与国内犯罪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主要体现在犯罪危害的性质、针对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定者不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相关理论辨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具体讨论了近年来有关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些疑难问题,认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本质特征在于故意犯罪行为的"停顿",考察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应该坚持"静态"的标准;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种犯罪形态,出现了一种犯罪形态后就不可能再出现另一种犯罪形态。故意犯罪在危险状态出现后确实可能存在实害犯的中止形态,但是,这种中止形态不能理解为是犯罪既遂以后的中止,而应该理解为是"排除犯罪未遂"以后的中止。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行为人主动放弃"高位犯罪"并以"低位犯罪"代替的犯罪形态,提出了应该采用"高位犯罪"吸收"低位犯罪"的方式处理,即对行为人以"高位犯罪"的中止认定,并将"低位犯罪"作为犯罪中止中"造成损害"的因素加以考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类犯罪为法定犯。但由于行政法、刑法以及司法解释关于野生动物犯罪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特别是在动物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升档标准等方面,导致司法实践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众多困难。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动物犯罪案件司法鉴定、主观明知、违法性认识、证明标准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