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是90年代以来美国右翼势力煽动的反华思潮,与历史上的“黄祸论”一脉相承,是以“西方文明中心论”为背景的帝国主义理论。二战以来,这种思潮从欧洲蔓延到美国,形成一种所谓“和平地理学”的“地缘政治”理论,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帝国主义“战争地理学”,成为长期支撑美国战后世界战略的理论依据。随着20世纪末国际新格局的出现,围绕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世界,美国对世界战略作了某些调整,而“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则是为其地缘政治理论披上的文化外衣,是为实现美国称霸世界服务的反动思潮。“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论断尚未过时。人类尚未摆脱世界性战争的威胁。人类向何处去?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着历史命运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有关中国发展前景的争论在近10年中从未停止过。不同于前几年流行的“中国威胁论”,最近西方舆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崩溃论”,其主要表现是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预言中国在今后几年里即将崩溃。西方的一些媒体也纷纷为之寻找注解,颇有蔓延之势。那么,“中国崩溃论”是怎样出笼的?“中国崩溃论”产生的原因何在?中国经济究竟是繁荣还是崩溃?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一、“中国崩溃论”的由来“中国崩溃论”原产于美国,最初是由两篇学术文章引起的。2000年,美国匹茨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ThomasG·Raw…  相似文献   

3.
“中国威胁论”的渊源存在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各流派中,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又是最新的理论版本。该理论认为大国关系是永远的悲剧,并根据其逻辑提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观点仅仅从国际社会无政府结构的角度分析,忽视了对中国国家意图的考察;停留在“循环的”、“宿命的”历史观上,忽视了各国强调发展和国际机制约束力日益加强这一现实;关于中国“修正主义国家”的论述也存在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4.
张绍吉 《理论前沿》2007,495(6):30-31
“和谐世界”不仅是中国对理想世界的解释,也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在国际形势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伟大旗帜,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妥善应对各种挑战;中国不仅以“和谐世界”化解了“中国威胁论”,而且向世界全面阐释了“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威胁论"的由来及其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并呈现进一步泛滥之势.那么,"中国威胁论"是怎样出笼的?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动机何在?中国的发展是否会对世界构成威胁?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6.
解析"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明 《理论前沿》2003,(21):18-22
"中国威胁论"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出台的,主要表述方式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一些人士顽固坚持"冷战思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历史传统.铁的事实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7.
析《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吕睿近年来,美国主流新闻媒介不断宣扬“中国威胁论”。1997年初《纽约时报》的罗森塔尔称中国是“最残酷和最危险的独裁统治”;《华盛顿邮报》的吉姆·霍格兰在一篇专栏文章中称中国是敌人,将之比作萨达姆·侯赛因,给全球稳定造成最大威...  相似文献   

8.
“中国威胁论”被排华势力当作一种政治资源,却加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成了“中国威胁论”的受害者;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引发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并加速有关各方对中国既遏制又接触的进程。化解东南亚经济危机,必须先抛弃“中国威胁论”,并认识、抓住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9.
“中国责任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旨在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新论调。要警惕“中国责任论”的不当责任诉求,时刻保持战略清醒;认清“中国责任论”背后西方国家的险恶战略图谋,不断增强战略定力;坚决反对、有效应对“中国责任论”,努力提高国际战略运筹水平,树立正确国际责任观,在合理履行国家责任中建立中国的国际战略信誉。  相似文献   

10.
胡欣 《外交评论》2009,26(5):124-133
2009年5月,澳大利亚公布了新的国防白皮书。白皮书详细分析了澳大利亚的国防战略环境、军队建设和防务政策,向人们展示了澳大利亚的战略利益观。它也是新时期澳大利亚成为“富有创造力中等强国”这一目标在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白皮书中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军力发展的担忧,被一些媒体炒作为“中国威胁论”,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份白皮书,勾勒澳大利亚的战略利益认知与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并以此来揭示白皮书中包含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的真相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在美、日、英等国的媒体中出现所谓“中国威胁论”;至1996、1997年的春夏,在美国的书报刊物中又掀起了这样的浪潮。但它是无法说服人的,也遭到中国方面的驳斥,现在已稍见颓势,但仍有影响。人们看到,在制止“中国...  相似文献   

12.
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引起世界关注。对中国的发展,有积极的评论,也有消极评论。消极的评论以“中国威胁论”为主要内容,其中“环境资源威胁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的具体言论,而且在国外的反应正在趋向强烈。在环境与资源问题上,国际社会对中国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的忧虑情绪,这是一个应当尽早引起高度关注的新动向。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应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挑战,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以来,美日印等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军事威胁论”。本文从全球层面、东亚地区层面和中国国家这三个层面,概括了其出现的背景;从战术、战略和心理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中国军事威胁论”影响到了中国外部舆论环境,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影响中国军事外交。为更有效地应对该论调,我们不仅要“做好”,而且要努力“说好”。  相似文献   

14.
最近关于中国的论调中,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之后,出现了“中国责任论”和“两国集团论”。中国国民的情绪也呈现出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新态势。《中国不高兴》一书的作者认为,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整体国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确立“中国式民主”的话语权地位。民主话语权争议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霸权压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寻求本国发展道路合法性之间的斗争。“中国式民主”符合中国的国情、历史、民族、文化传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检验一个国家实行何种民主形式好坏的标准是政党执政的实践。建立“中国式民主”的话语权地位,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从西方民主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二要加强舆论引导能力,三要加强“中国式民主”的研究和宣传,四要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有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中的一些人一手炮制并大肆宣扬的一种谬论。这种谬论在我国周边地区国家中有一定的市场。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地缘政治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围绕南沙群岛的主权之争,我国周边地区一些国家对我国心存疑虑和戒心。这种状况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影响是:1.美国继续在亚洲保持军事存在;2.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产生不利影响;3,亚太地区出现“逆裁军”趋势;4.亚洲一些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牵制我国;5.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增大。为克服上述不利影响,我国应积极参加建立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的进程,增加国防建设的透明度,在处理与我周边国家的敏感问题上慎重行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冲突事件与遏制中国的措施来看,“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某些政治家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那么为什么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无法与美国抗衡的中国会被列为美国的战略对手呢?让我们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新道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上升,“中国威胁论”几度甚嚣尘上。“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正面回应,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郑重选择。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观构成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在美国学术界,围绕中国明清尤其是近代历史的评价问题,出现了“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观”的不同观点。“西方中心论”认为,世界发展的中心在欧洲,中国社会则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来突破传统框架并向近代社会演进。“中国中心观”则主张在中国发现中国的历史,认为至少在18世纪以前,人类发展的中心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美国学术界形成的这两个针锋相对观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术研究的时代环境条件的变化所致;二是学者占有文献资料的侧重点不同或各人理解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El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