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满足各种调查以及证据应用的目的,法庭科学/司法鉴定意见应当具有可靠性。开篇以法庭科学/司法鉴定可靠性之问展开,系统梳理了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相关概念。以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刑事司法中的法庭科学报告为参照,介绍了该报告的中心思想,指出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包括重复性、再现性和准确性,并提炼了该报告中关于法庭科学鉴定方法可靠性的科学标准,即鉴定方法需具有基本有效性和适用有效性。前者的科学标准又包括了两个要素:具有可再现性且一致的鉴定程序;经实证研究确定的该鉴定方法的误报率和灵敏度等。基于以上评介与分析,提出当前我国鉴定意见可靠性建设需包括五个方面:确保应用的科学理论/方法得到法庭科学共同体的普遍接受性;应保证鉴定方法本身的科学有效性;应对司法鉴定人主体的适格性提出要求;防范动机偏见与认知偏差对可靠性的影响;加强司法鉴定内部审核建设、全面加强法庭科学/司法鉴定的质量控制,以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司法鉴定领域对鉴定证据科学条件的界定以及鉴定技术标准化存在诸多问题,如鉴定证据能够运用科学技术的范围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鉴定程序中的伪科学无法得到过滤,吸收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鉴定的程序过于单一、少有程序对鉴定机构所运用科学技术的可靠性进行质量考核、鉴定参照标准存在严重缺陷。本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司法鉴定所运用科学技术的标准和范围;二是建立健全科学的鉴定标准;三是建立司法鉴定人协会、完善司法鉴定人及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制度,加强司法鉴定人及司法鉴定机构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我国司法鉴定质证程序自《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并没有显著改变,鉴定人不出庭和对鉴定意见质证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从宏观上看是诉讼制度的问题,从微观上看是鉴定意见质证本身的缺陷。解决这一问题,在宏观上应当在诉讼程序中建立和完善证据开示制度、交叉询问制度;在微观上应建立异议和关键鉴定意见强制出庭制度,明确不出庭的后果,规范质证规则和内容,并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  相似文献   

4.
题记:“法院之判决几乎以各鉴定机构之鉴定结果作为认定事实之依据.故鉴定制度设计是否周全,直接影响司法机关之审判品质,并可深刻强化对人民诉讼权利之保障。”因此,在科学证据受到推崇的新形势下,如何防止“伪科学”证据或“冒牌专家”的司法鉴定意见进入法庭,即如何设定“守门人”的职责。已成为我国司法鉴定法律制度重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备受司法界关注。其中,涉及司法鉴定的条款达24条之多,笔者结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相关内容予以了梳理与比较,揭示了民事证据规定给司法鉴定带来的变化与问题。民事证据规定重点规制了司法鉴定启动、受理、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鉴定人诚信承诺、鉴定人权利保障,鉴定人的出庭义务、遵守鉴定时限的义务,以及围绕鉴定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规定,以期保障鉴定质量。与此同时,民事证据规定也带来了管理上的边界之争的问题,包括司法鉴定行政管理部门与法院之间、法院与司法鉴定机构之间,以及法官与鉴定人之间权利义务的边界之争与之推,司法鉴定呈现多头管理已见端倪。本研究直面司法鉴定发展中的问题,建议尽早启动司法鉴定立法工作,强化鉴定意见的法庭质证,明确虚假鉴定的认定标准,梳理鉴定多头管理乱象等等,希望可以对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高洁 《北方法学》2013,(6):147-157
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设立专家辅助人制度,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对于刑事辩护来说意义重大。从证据法的角度看来,专家辅助人意见具有言词证据、意见证据、弹劾证据的多重属性,因此意见的内容应围绕鉴定意见中的专门性问题,并结合《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规则来提出;而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审查也应从准入资格与可靠性两方面进行,以免专家辅助人意见替代鉴定意见来主导审判。  相似文献   

7.
司法鉴定质证是当事人在诉讼中的重要权利,是鉴定意见成为裁判依据的必经程序。我国现有的司法鉴定体制缺乏统一性,对司法鉴定质证流于形式,影响鉴定结论的质证效果。本文分析了司法鉴定质证的内容,介绍质证的方法,并对重新鉴定、补充鉴定的条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
高洁 《证据科学》2013,(4):474-485
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设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对于刑事辩护来说意义重大。从证据法的角度看来,专家辅助人意见具有言词证据、意见证据、弹劾证据的多重属性,因此意见的内容应围绕鉴定意见中的专门性问题,并结合《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规则来提出;而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审查也应从准入资格与可靠性两方面进行,以免专家辅助人意见替代鉴定意见来主导审判。  相似文献   

9.
杜鸣晓 《证据科学》2017,(5):558-568
鉴定意见的质证包括对鉴定意见合法性的形式质证和鉴定意见内容可靠性的实质质证.专家辅助人出庭质证标志着我国刑事鉴定意见从原先重视形式质证向兼顾形式质证与实质质证转化.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实质质证规范较为笼统、形式质证的部分内容与鉴定意见可靠性无关,以及在实质质证时法庭难以判断双方专家的意见的可靠性三个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刑事鉴定意见质证可以进一步细化形式质证的审查内容、以案件性质为依据判断鉴定人和专家辅助人选择适用的标准是否合理,并审查专家辅助人资格、确保具备质证能力的专家辅助人进入法庭审判.  相似文献   

10.
鉴定意见的准传闻规则、专家辅助人质证规则、严格证据资格规则存在鉴定意见言词化预期落空、专家辅助人制度亟待明确、评判依据欠缺等隐忧。鉴定意见相关刑事证据规则应与鉴定制度作交互影响式的观察和实现交互促进。一方面,要加强鉴定意见的实质言词化、强化和健全鉴定及鉴定意见质证多方,特别是当事人参与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统一、细化司法鉴定程序规则、技术标准等内容,进一步推动鉴定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由于司法鉴定具有相当的科技含量,因而在刑事案件尤其是杀人、伤害、涉毒等类案件中,往往对定罪量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如果司法鉴定由于检材提取不当或鉴定程序有误,导致鉴定结论不准,同样有可能造成冤、错案。因此,对鉴定的审查必须制定相应的程序,经质证后方可采信。由于我国并未制定专门的证据法,  相似文献   

12.
一、司法鉴定的启动和采信机制 (一)鉴定意见的性质。在荷兰的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是作为证据使用的,荷兰的鉴定意见与证人证言在诉讼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相近。鉴定意见属于法定证据性质,但作为一种专家证言,需要通过法庭举证、质证及辩论,由法官决定采信与否,最终才能成为裁判的定案根据。在荷兰,由于民众的信赖、  相似文献   

13.
张磊 《法制与社会》2013,(30):124-124,131
新刑诉法中以“鉴定意见”取代原有的“鉴定结论”,反映了对该证据类型的正确认识,纠正了以往对司法鉴定终局性的错误认识。司法鉴定作为一种科学判断性的认识活动,受主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仍有失真的可能,需经过质证确定鉴定意见的合法性、关联性及真实性。文章通过分析质证现状中存在的鉴定意见开示制度不完善、鉴定人出庭率极低、质证主体缺乏质证能力等问题,结合新刑诉法中规定,提出实现鉴定意见有效质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司法鉴定文书中的鉴定意见,为司法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表现。在庭审过程中作为诉讼证据之一,其公正性、科学性、合法性,都将接受质证。而司法鉴定文书作为司法鉴定意见的载体,在法庭庭审中的公信力将得到最直观、最全面的体现,是司法公信力的组成部分。将司法鉴定意见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两个方面,对影响司法鉴定文书公信力的因素进行探讨,发现要提高司法鉴定文书公信力,不仅需要加强完善鉴定人队伍建设,而且行政监管部门更要加强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与其能否重复获得一致性的结果密切相关。不确定性鉴定意见作为鉴定结果的一种正常现象,如若其不确定的结果在再鉴定中重复一致,符合司法鉴定科学性的要求,则具有可靠性。倾向肯定和倾向否定的不确定性鉴定意见因结果的方向不同,其证实的可靠程度存在差异,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可采性,但通过证伪的质证方式可增强或者减弱其可信性,获得有效性的结果。如若不确定性鉴定意见无法证伪且具有科学性,在认定案件事实上则能发挥证明的作用。审查判断不确定性鉴定意见首先排除不符合科学性的意见,然后对其可靠性进行审查判断,并经过程序控制检验其重复的一致性,确保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司法实践应当警惕一概排除不确定性鉴定意见的做法,理论上也需要摒弃不确定性鉴定意见不可靠的偏见,使其回归司法鉴定科学性的本质并发挥固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司法鉴定意见在诉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因鉴定意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法庭质证中普通人很难对其进行实质审查,虽然当事人可以聘请专家辅助人参与质证,但由于对专家辅助人的适用缺乏可操作规定,以至于严重影响这一制度的执行。如何发挥专家辅助人在鉴定意见质证中的作用,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程序来保障。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实践中,存在多份重复性甚至冲突性死因鉴定意见的刑事个案频发,确认死因往往成为核心争点,如何审酌鉴定意见证据、认定实体事实继而成为法庭裁判的重心.但现行法并未识别死因鉴定意见较之其他类鉴定意见的特殊之处,以致一般性审查判断规则在具体适用中显得僵化.法庭对死因鉴定意见的“遵从”导致质证缺乏对抗性;死因鉴定意见所隐含的经验性、知识性、传闻性表明其并不自证其可靠性;死因鉴定意见具有间接证明属性,自身无法充足对死亡相关事实的完整证明,需要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死因鉴定意见要求鉴定人对尸检过程、尸检操作规程、意见作出的依据及意见认定等作出解释说明.为此,有必要在反思现行法不足的基础上,重塑死因鉴定意见审查判断的体系性规则:以审判中心主义为统摄性要求;确立被告人对质权,使其有权质疑并挑战控方证明;鉴定人出庭就死因鉴定意见做出解释与说明,此为死因鉴定意见可采性的程序性要件;明确专门知识人及其意见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增强质证充分性、有效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条款规定,司法鉴定意见必须经过法庭质证以后才能确定是否作为证据使用,这是对司法鉴定质量的评价从法律程序上规定的指标。司法鉴定质量的评价既要注重程序也要注重实体。对司法鉴定意见(即法定的证据之一)进行评价,是司法鉴定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部司法鉴定中,最终能够作为证据形式使用的是司法鉴定意见。因此,在司法鉴定质量的评价中,评价司法鉴定意见是重要的评价部分。  相似文献   

19.
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已经成为当前司法鉴定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它是计算机司法鉴定的一种主要类型。根据鉴定性质不同,电子数据司法鉴定可以分为以“发现证据”为目标的鉴定和以“评估证据”为目标的鉴定。前者包括数据检索与固定、数据恢复、数据来源分析、数据内容分析、数据综合分析;后者包括同一鉴定、真伪鉴定、相似性鉴定、功能鉴定、复合鉴定等不同性质的鉴定项目。这两类鉴定在鉴定目标、程序、风险、意见主观性和证据审查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从法官对司法鉴定意见的态度、法官对司法鉴定意见质证以及法官对司法鉴定意见采信等三个方面对鉴定意见的证据效力进行了探讨.然后从鉴定主体、鉴定客体以及鉴定内容等三个方面对影响司法鉴定意见证据效力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