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中 《唯实》2014,(1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法治中国规划了新的路线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过程中,法治国家勾画了一个整体性、纲领性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一是要求国家机构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构在法律设定的权力、职责范围内,按照法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它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以及我们以怎样的原则来坚持这条道路,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让我们沿着党的《决定》的思路与逻辑,对其作一个初步的解读。一、中国的法治道路是一条崭新的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3.
"法治中国"是统括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概念。习近平的"法治中国"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历史演进的当代结晶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政治性和学术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世界性和中国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人类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指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三个方面构成,"法治国家"指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公权力,国家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法治政党"指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领导行为、治党行为的法治化,"法治社会"指社会主体自觉守法、依法自治。  相似文献   

4.
中、西法治在概念与内涵上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传统的中国法治是在"法治"概念下的"人治",以义务为本位,强调官僚特权;而西方的"法治"则注重"规则"的作用,以权利为本位,保障公民平等。"实质法治"这一概念既继承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制,也吸纳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是适合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法治"概念。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文化,在概念上是指存在于国家和民族这一特定载体之上,由过去和现在的全体国民共同参与构建而形成的,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法治理念及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在法治文化中,起核心作用,将法治文化疑聚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是法治的理念或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特别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下的,表现新时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文化形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法治文化可以从党的领导、法律至上、汲取借鉴、良法善治、规则之治、公平正义、程序正当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2020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11个方面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是"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民主法制建设问题上有过先见之明,但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人治"和"法治"大讨论,终因认识上的误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法治观念淡薄,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就要从"管"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管人的"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培养法治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破除人治传统,建立法治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治在改革中行进,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依法治国已进入一个"全面落实"和"加快建设"的阶段,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崇尚法治和实行法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李林 《求是》2015,(3):11-1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中国"具有丰富的内涵,"法治中国"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去建设,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要吸收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顺应当今世界法治建设的历史潮流。"法治中国"与"法治兵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法治兵团"建设的推进还存在个别领导不重视、兵团内部各师发展不平衡、个别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行政法律地位不明确等困难,需要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严格实行法律知识资格任职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执法检查、加强组织领导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分析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强迈进。新中国法治建设从零起步,独立创制,特色突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充分行使公共职能的强大政府来推动法制的转型,需要国家和政府自觉地担负起正确引导法治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李爱玲  金蕾蕾 《前线》2015,(2):75-7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北京要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在法治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作用,向全世界展示泱泱大国文明之都、法治之都的良好形象。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成为刚刚闭幕的2015年北京市两会热词。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对推进中国的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的法治建设,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路径。西方国家的法治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其形成和实现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历史渐进过程,而我们的传统则是自上而下的运行系统。我国建设法治的时间紧、任务重,加诸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领导力量和推动力量,我们国家的法治进程势必是缓慢的,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我们国家搞法治,不仅离不开党的领导,还要加强党的领导。宪法实施,需要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宪法要接地气,确保宪法走入生活;二是要给宪法"补钙",让它长出牙齿,违宪必须被追责、被问责,需要一套完整的追责、问责程序,确保宪法真正得以实施。党的领导与宪法实施关系紧密,二者相辅相承,共同作用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中。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以法治建设为主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法治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突出表现在两个"第一次":一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法治问题。党的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4,(12):1-1
正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做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党领导人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在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形成的。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要求的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信仰等精神文明成果的  相似文献   

18.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19.
摒弃人治,实行法治,是人类历经几千年探索而总结出来的科学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自近代以来,我国在走向法律现代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艰难转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在有漫长人治传统的中国,实现法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客观分析了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各种深层因素,为我国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建设,提供了独特分析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保障。法治思想及其制度建设主要来源于西方,但并不意味着古代中国缺乏法治思想理论和制度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固然必要,但扬弃中国古代法家法治思想,传承超越,建构一种融会贯通、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律制度更为必要。由此,评述先秦法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而阐述法家法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仍具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