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丹 《理论月刊》2001,(8):26-28
违约责任制度是合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居于核心地位。这一制度是保证当事人全面准确履行合同义务的重要措施。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允许合同当事人虽然违反了合同的约定,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违约方也不承担责任,即违约责任的免除。本文通过对违约责任免除的基本原则、法定事由及约定条款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地探讨了违约责任免除的内涵,也是对违约责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梁彤  黄渝景 《求索》2007,(2):114-116
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的关系问题,历来争论不断。而实际上,该问题可以区分为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的概念逻辑和司法逻辑两个视角。概念逻辑关注合同解除之功能与效力范围是否与违约责任的某些形式相同;司法逻辑关注在一个案件当中,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能否同时得到主张。通过对现存争议的分析,以及对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制度之价值追求的严格遵循,我们有理由认为,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在合同法律体系当中各自独立,其在概念逻辑上是全异关系,而在司法逻辑上,合同解除与作为违约责任形式的损害赔偿可以有限并存。  相似文献   

3.
张大伟 《前沿》2002,(3):59-62
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是违约责任的重要内容。在本文中 ,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 ,并认真分析了我国新《合同法》的若干法条 ,对新《合同法》中确立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强制继续履行作为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古已有之,现在它仍是大陆法系国家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所确立的一种主要违约责任形式,具有重大的适用价值。强制继续履行的适用有其特别要件,并要遵循保障国家指令性任务或者订货任务的实现、经济合理性和保护债权人利益三项原则。  相似文献   

5.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由于角度和倾向不同,我国学者对此多有分歧。倘若通过比较、学理、实证三个层面的分析,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应以严格责任为主要原则,以过错责任为补充原则。只有坚持二元的归责原则,才能实现违约责任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现象是伴随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的独立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差异较大。应从平衡当事人利益和保证法律规范的协调角度出发解决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允许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辨论终结前变更诉讼请求,遵循法律对两类举证责任的不同规定,以保障法律规范体系的完整。  相似文献   

7.
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特殊性。正因为这种特殊性,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承担责任的方式也有所区别,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特殊地位,综述了现有法律体系下的不同类型的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狭义上讲,合同仅指有效合同,合同责任就是合同中的违约责任。但从广义上说,合同不仅包括有效合同,还应包括无效合同以及合同的缔结阶段、合同消灭后的契约阶段,合同责任也应当包括五种具体的形式,即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无效责任、预期违约责任、实际违约责任、后契约责任。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五种具体合同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9.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竞合。准确认定当事人的责任形式,不仅关系着案情的有效厘清,更关系着损害赔偿额度和范围的确定。以旅游合同中发生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为例,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探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及相关损害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孟朝艳 《前沿》2003,(4):97-98
实际履行是违约责任的一种方式 ,但其适用在两大法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实际履行责任中蕴含着效率违约的经济分析方法。我国合同法中的实际履行责任中应适当引进效率违约理论之精华 ,发展违约责任的替代运用 ,以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1.
瑕疵担保责任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比较法继受中,大陆法系采取"双轨制"规范标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英美法系以违约责任统一规制。我国《合同法》第111条被认为是关于"(物的)瑕疵担保"的规定,《民法典》"违约责任"一章中第582条承继了这一规定,将"质量不符合约定"修改为"履行不符合约定",发生同样的法律效果,即通过违约责任规制标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这一修改主要起到了完善违约责任体系、呼应实质"债法"体系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法条的解释范围应限缩于"物的瑕疵担保"。这一修改对于瑕疵担保责任制度中违约救济方式变动不多,主要是调整了其前后顺序;当事人可以自主选择补救措施,但应以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准则;退货应当区分合同与交易情况,其所获赔偿数因不同情况有不同范围;对于减价与损害赔偿只能择一请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合同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予以了确认。此种确认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不能忽视两种责任的重大区别,更应重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构成要件。在运用责任竞合规则时,作为受害人,应结合案件情况,对提出违约之诉还是侵权之诉作出选择;作为侵害人,也应注意作出相关的抗辩。  相似文献   

13.
裴慧敏 《前沿》2005,(4):123-124
预约是当事人双方为将来订立一定合同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预约的理论基础即诚实信用原则,违反预约要承担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14.
近日,重庆市首例超规划提高容积率导致业主受损案审判。沙坪坝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银昌公司赔偿原告损失。值得一提的是,商品房买卖合同对违约责任的规定,一般仅限于逾期付款、逾期交房等方面,而本案中原告主张被告存在的违约行为,是被告违规对买卖合同中楼层总数约定的变更,对此违约责任合同中没有涉及。这类新颖的违约案件,特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房屋时要看清合同,及时维护自己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5.
发起人违反出资义务是指发起人违反发起人协议和公司章程的约定,不履行或者不按约定履行对公司承担的交付出资财产义务的行为。发起人违反出资义务会产生对其他守约发起人、公司以及特定情形下的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从现行民商事立法看,发起人违反出资义务时对公司承担的民事责任在性质上并非违约责任、侵权责任或者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而是一种公司法上的特殊的独立的债不履行责任。当然,如果将来相关民商事立法有较大的修订则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16.
孙保卫 《前沿》2002,(9):87-89
为更加全面的保护消费者权益 ,解决侵权责任、违约责任难以直接涉及领域中的问题 ,笔者从缔约过失责任的角度 ,寻求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新途径 ,以体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相似文献   

17.
论房屋二重买卖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屋二重买卖中前后两个合同都有效力,其中履行登记手续方所取得的房屋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第一买受人可以追究卖方的违约责任和第二买受人的债权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8.
案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商品房买卖市场日趋活跃,合同双方在房屋买卖中大都会订立定金条款,以此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的承担,但由此而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王聪  陈民 《前沿》2012,(4):75-77
加害给付源于德国积极侵害债权的理论,20世纪初,在德国民法中被提出后即被称为“法学上之发现”,并作为大陆法系债法理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而备受关注,争议不断。本文从加害给付的概念、构成要件人手,通过对现行法律规定,特别围绕《合同法》第122条的不足,提出加害给付法律救济途径的研究焦点,提出在适用扩张后的违约责任为原则的基础上,在履行利益的赔偿范围上加以完善,以立法形式在违约责任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救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蒋毅 《公民导刊》2012,(9):38-39
开发商逾期办理《房地产权证》,被王某等业主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面对法官,开发商辩称是因为不可抗力之影响,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免除违约责任。开发商的理由成立吗?请看本期拍案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