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群臣说:“天下奇男子为谁?”群臣一致推选常国公常遇春,说:“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也。”朱元璋却叹息说:“卿等以常遇春为奇男子么?遇春虽是人杰,我尚得他为臣,惟元将王保保,终不肯臣我,这正是奇男子呢!”朱元璋所说的“王保保”,便是指元末名将扩廓帖木儿。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中山策》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中山国君在一次宴集群臣的时候,少给了在座的大夫司马子期一杯羊肉汤,心胸狭隘的司马子期因此而投奔楚国,并怂恿楚王兴兵攻伐中山国。中山国战败,中山君仓惶出逃,逃亡途中众叛亲离,但却有两个手执武器的壮士始终不渝地随卫在他的左右。中山君感到奇怪,两个壮士说:“我们的父亲一次曾因大王赐给一壶饭食而免于饿死,他一再嘱咐我们,今后中山君有事,你们要以死相助。我们就是来报答大王恩情的呀!”  相似文献   

3.
南京军区某师警调连专业军士金正洪,是一名普通志愿兵。在1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学雷锋,曾先后7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3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全国学雷锋标兵朱伯儒来信鼓励他“奉献社会,无尚光荣”。“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写来诗歌赞美他是“当代青年的楷模”。然而,谁能知道,就是这样一位同志,却遭受着种种非议和责难,走了一条“坎坷雷锋路”。这里,笔者摘录金正洪的几段自述,作为“坎坷”的佐证。——有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位青年人把老大爷撞倒了,没把人扶起来便扬长而去。我就赶紧跑过去扶起老大爷。没想到,后边跟上来的几个小青年不干不净地说:“当兵的,又不是你爹,充什么  相似文献   

4.
晓宇 《瞭望》1991,(50)
在北京口岸的出口商品中,这种伞的质量实在叫人不敢恭维:制伞面料非常粗糙,虽可遮雨,却经不住硬物刮划;伞把和骨架全用塑料制成,很不牢固,开合不了几次,就会宣布“罢工”。然而,正是这种“质量低劣”的雨伞却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独享出口“特权”,而且专销经济发达国家,一销就是几十万把! 次伞畅销,这事乍看起来似乎有点荒唐,但实际上,这却是合情合理的:在发达国家,一般人出门都不带伞。下雨了,沿街商店在门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平定了叛臣斗越椒的叛乱之后,一日,设“太平宴”与群臣共贺胜利。楚国的文武百官俱奉君命赴宴,君臣痛饮,从上午直至日落西山,尚未尽兴。庄王命侍臣点烛掌灯继续欢宴。当大家都有几分醉意的时候,庄王命他最宠爱的许姬出来为群臣敬酒助兴。当许姬来到席间逐一光群臣敬酒的时候,一阵风吹灭了灯,堂上顿时漆黑一片。席上有一人因倾幕许姬  相似文献   

6.
寓贬于褒     
战国时期,魏国吞并了中山,魏文侯(名斯)把这块新占领土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事过不久,他问群臣:“我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群臣齐答:“仁君。”然而大臣任座大声说:“您得了中山,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达怎么能说是仁君呢?”(当时列国的习惯,这样的地方都封赏给君主的兄弟)文侯听后火怒,任座也吓得急忙逃离。此时魏文侯又问翟璜,翟说:“您是仁君。”文侯又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翟磺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宽厚,大臣才耿  相似文献   

7.
李灿 《瞭望》1993,(47)
台湾与巴蜀,远隔千山万水。然而一年多来,一阵又一阵的“台风”——台商投资之风,却争先恐后地扣开了巍峨的剑门关,吹遍了巴山蜀水。台商纷纷入川来“四川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有很多优势。有很大的市场,是台商投资的一块宝地!”在两次率团考察四川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8.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被人称作“世界第八奇迹”。不过,参观兵马俑的人大概很少留意过位于秦始皇陵东侧那座楼房林立的工厂——陕西缝纫机厂,同时也是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总部所在地。五年前,这是个如同尚未被发掘的兵马俑一样默默无闻的地方,眼下却成了透视中国现代缝纫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它在我国缝纫机行业中的“知名度”,并不逊于秦始皇兵马俑之于世界。  相似文献   

9.
廉生威     
大凡为官者都希望自己有一定的威望,那么威望从何而来呢?简言之,就是要公正廉洁,率先垂范。 刘向在《说苑·反质》一书中记载了齐桓公同管仲的一段对话。齐桓公说:“我们的国家很小,可供使用的财物也很少,而群臣们穿的衣服、乘的车马却奢侈过分,我想禁止这些,可以吗?”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国君尝一下味道,臣子们便大吃大喝;国  相似文献   

10.
庶人 《各界》2010,(5):75-77
2009年4月30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宣讲历史,说到秦始皇,多有褒奖之词。譬如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修长城,是为了“帝国的安定”,不是坏事,是正义之举。“帝国的安定”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在王立群教授看来,“帝国的安定”似乎是一种很伟大的至高无上的事情,是比千千万万人的性命更重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尽管改革大潮冲击了近四年,文化部直属表演团体却象搁浅已久的船,虽作了若干次前行的努力,却依未脱出困境。 我们用数月时间,对这些团体作了全面调查,发现这些团体并非不想“扬帆远航”,而是有难言的苦衷。  相似文献   

12.
一、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7月27日上午,刚一上班,康济民秘书长就一脸凝重地到每个办公室说:“我无比沉痛地宣布,周维汉主委今天凌晨去世了!”什么?周主委去世了,这怎么可能?仅仅30多个小时前,他还和我们在一起开会,他还在大会上侃侃而谈!仅仅在20多个小时前,我们在实业宾馆门口送别参加民进四川省委会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的同志,苟建丽主委和省委机关干部还一一与他握别。他的手冰凉冰凉的。苟主委捏了捏他细如竹棍的胳膊叮嘱道:好好休息,多多保重!虽然他身患重病,大家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想到周主委这个好人,这  相似文献   

13.
陕西地处祖国中心,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崛起.在三次崛起中,除西周外,秦汉时期的崛起与隋唐时期的崛起,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与当时中西交通大道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当前改革开放大潮中,陕西虽与沿海、沿江、沿边的“三沿”地利无缘,但却有“沿桥”之便可供利用,只要我们能拿出开拓“丝绸之路”的精神,从陕西实际出发,按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以下简称新陆桥)“加强东线,开拓西线”,走“旅游搭桥,贸易先导,产业联动,由联外引”之路,加快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借路兴陕,必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她,终于还是累倒了,住进了医院,做了手术,从双膝中竟取出大小五颗骨粒! 三十三年鏖战球场,她难得“老老实实”躺在床上“休息”,更没有时间去追忆那逝去的岁月。此刻,四川女排的一名队员正站在床头,细心地为自己的这位可敬的总教练、五十三岁的王德芬梳理着花白头发。新年快到了,王德芬的爱人出差去了北京,两个上中学的孩子怎么办?“自己管理自己!”小儿子回答得很干脆:“就是妈妈不生病,她也有六年没在家过春节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在讲的和谐社会姓“社”,也就是说,在各式各样的和谐社会中,我们选择的是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应当说,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都出现过“和谐”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漫长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历朝历代的“盛世”,都可以说是“传统的和谐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也有各种形式。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统一律令和度量衡,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据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载,秦始  相似文献   

16.
林蔚 《瞭望》2008,(21)
四川汶川大地震,空前地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汶川挺住!中国加油!成了这悲伤和感动的十多天中激荡在人们心中的最强音。然而,在悲壮和激昂的主旋律之外,却有种种惑众妖言。虽音量有限,却相当活跃;虽掀不起大浪,却可能会对当前重中之重的抗震救灾大局构成负面影响。对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所警惕。所谓妖言,笔者经大致梳理,以为主要有下列三种:  相似文献   

17.
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一个其貌不扬的宰相,一个奸诈贪婪的弄臣,演出了一幕幕又悲又喜、又正经又胡闹的好戏,看得成千上万的观众颠颠倒倒、疯疯魔魔,在这几年相对显得平淡的电视屏幕前,掀起了又一次少有的百姓争说的热潮。 长达4O集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以下简称《刘罗锅》),的确有它独特的魅力。 《刘罗锅》不是历史剧,编导在片头上便明白地宣布:“不是历史”,虽然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实有其人。因此,我们不必对号查考,翻故纸堆来与剧中人物比照,说刘墉虽称廉洁,人却平庸;说和珅性虽贪婪,与刘墉却未有这般恶斗;说乾隆  相似文献   

18.
政工雅号说     
凡搞政工者,人们少不了赐之“雅号”。概而括之,约有“穷秀才”、“秃笔杆”、“吹鼓手”、“抬轿夫”等。这些“雅号”虽多有贬斥、讥讽之意,但思来却也贴切可信。 “穷秀才”一号“赐”得好。凡秀才者必与文章相关联,不会做文章还当什么秀才?搞政工者终日离不了做文章,故当之无愧。然而用一“穷”字来修饰则实在有  相似文献   

19.
羞色可贵     
羞色,其本意为“感到耻辱、难为情、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表情”。然而,羞色也有另一面。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回到延安,看到群众生活仍然很艰苦时,眼含泪水说:“作为国家总理我深感羞愧,对不起大家!”陈毅元帅在万马军中、强敌面前,从来是脸不变色、处之泰然的。但在一次座谈会上观看话剧《东进序曲》,听到剧中出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却“脸烧得坐不住”,当即批评座谈会的主持人:“怎么能让剧本中写出这样的话呢?你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我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叫我脸红呀!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样的话改掉。”彭德…  相似文献   

20.
可笑的逻辑     
在谈到“全盘西化”的谬论时,有一位同志讲了一个很生动又很深刻的比喻。他说,一个人去儿童医院,一看全是有病的孩子,于是他慨然长叹:小孩都是有病的啊!听了这样的话,人们都会觉得可笑。去医院看病的,当然都是病孩子,难道能够由此得出结论,全社会的孩子都是有病的么!确实荒唐!然而,“全盘西化”论者的逻辑却正是这样!他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