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志浩 《亚非纵横》2015,(2):79-89,123,127
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一直到穆尔西时期,埃及社会发展始终具有自纳赛尔时代以来的威权主义色彩。在民主化浪潮下,威权主义模式逐渐式微,埃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存在的种种矛盾不断显现,其民主转型过程也因此充满动荡与暴力。埃及民主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实现威权主义的民主化转型,克服社会矛盾,从而实现民主的良性运转与社会的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阿拉伯之春”席卷埃及,埃及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终于爆发。多个城市民众大规模集会,仅仅在18天以后,统治埃及达30年的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埃及持续至今的政局动荡由此开始。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后,作为过渡执政者的最高军事委员会饱受世俗派诟病,围绕军方应将权力尽快交还给民选世俗政府的问题,埃及自由派、保守派以及威权派之间展开了政治博弈,政权内部权力争斗,街头政治持续上演。  相似文献   

3.
当代东亚威权主义模式体制性疲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鑫 《国际观察》2003,(1):54-61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不管是繁荣还是危机,东亚地区(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而受到世界瞩目。这其中,威权主义模式的政治取向尤其受到关注。本文拟从政治发展的视角,结合公共选择等经济学理论,对其存在的内在逻辑以及体制性疲劳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试图简单勾勒出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埃及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的政治参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泰 《西亚非洲》2007,(2):32-36
20世纪是埃及女权运动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无论从中东地区横向比较,还是从埃及50年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看,埃及妇女的政治参与都处于较低水平。从政治社会文化的视角透视,便可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妇女政治参与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可;妇女的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妇女受教育水平低导致妇女政治参与的缺失,等等。埃及政府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加以解决。妇女的政治参与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将对埃及的政治民主化乃至社会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东南亚国家处在冷战的全球国际大环境之下的“热战”地区国际小环境之中。两种制度之间的争夺、美苏中三大国之间的角逐对东南亚国家推行威权政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实行威权政治的东南亚各国的国情不同,国际环境对它们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对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三国的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国家剧变与“威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自突尼斯的民众运动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对北非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各国的威权政府虽然在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国家发展,却未能抓住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转型,一些超长期执政的威权领袖逐渐堕入贪腐失效轨道,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运动的冲击。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权已经更迭,利比亚、也门、巴林和叙利亚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其他各国受到的冲击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整体上看,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影响着叙利亚的未来命运,而叙利亚可能成为“阿拉伯之春”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政治史研究之中,竞争性威权主义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对竞争性威权而言,程序合法与绩效支持是其维系的两大关键因素。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秘鲁藤森政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竞争性威权主义在秘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位。当一些走过民主化转型程序、按照所谓民主的规则和程序运行的拉美国家处在国家破产和社会瓦解的边缘时,竞争性威权主义的出现使它们看到了自救与东山再起的可能。竞争性威权主义游离于民主与威权两者之间的特性使其具备了独特的韧性。秘鲁前总统藤森从成功实施自我政变和经济上的休克疗法到被迫入狱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竞争性威权政府由强势到衰败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新自由主义退潮后拉美地区出现的粉色浪潮中,竞争性威权主义的因素依然可见。因为在经济社会转型不顺、矛盾多发的阶段,民众对传统治理模式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从而产生了对于效率和执行力的期待。作为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政治行为,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应是一个值得慎重对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始自突尼斯的民众运动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对北非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各国的威权政府虽然在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国家发展,却未能抓住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转型,一些超长期执政的威权领袖逐渐堕入贪腐失效轨道,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运动的冲击。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权已经更迭,利比亚、也门、巴林和叙利亚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其他各国受到的冲击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整体上看,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影响着叙利亚的未来命运,而叙利亚可能成为"阿拉伯之春"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政治发展的演进历程中呈现权威主义导向越来越明晰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并存在固有缺陷的政治安排,权威主义在俄罗斯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个相关性问题——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合法性实际上就是公众对于政治统治的认同,它对政治权力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结合政治合法性的相关理论来阐释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东伊斯兰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埃及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早着手现代化的国家,亦是该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埃及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埃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轨迹,总结其现代化进程所面临诸多挫折困难的原因、教训和启示,有利于我们认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市场化、工业化、社会多元化和公民化等现代化的本质和内涵,为中东地区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方面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与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进程相适应,俄国内的各种政治思潮也足风起云涌。追溯在这10多年中俄政治思潮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传统和保守、西方派和新斯拉大派、自由主义和权威主义等思想流派不断碰撞、摩擦出新的“思想火花”。90年代中期以前,俄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的威权政治是一种现代型的集权政治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新加坡政府以集权主义的现代形式去推进国家建设,以勤政务实的现实主义态度去解决不同时期的历史课题,将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行为纳入一种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气息的政治秩序之中,使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能维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创造了举世称道的“新加坡奇迹”。新加坡威权政治及其演变,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建设而言,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析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根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俄罗斯新宪法的通过及1996年俄总统大选中叶利钦的获胜表明,总统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受到公众的认可,权威主义政治在俄罗斯得到了确立。权威主义政治的确立稳定了俄罗斯的国内局势,为其大国复兴战略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并对俄罗斯国际战略的确定与推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代国际关系议题已无法避开民族主义及其政治正当性问题.在现代国家历史之前,民族表现为"历史自然民族",具有一切民族要素,但与国家仅具有极松散的关系;在现代国家时代,民族表现为"现代政治民族",并等同于"人民",成为现代国家正当性的唯一根据.民族主义合法性根据在于现代国家原则即同一而平等的公民之间的公共契约;现代国家要避免民族主义对政权合法性的挑战,或要把民族主义纳入爱国的行列,就要成功建立"公民宗教"或说"国民教育".这是对付极端分子分离主义运动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东民族主义:政治合法性基础与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文林 《西亚非洲》2001,1(4):23-28
中东民族主义的政治合法性主要源自4个方面首先,反帝反殖的历史使命是其基本的政治资源;其次,源自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为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第三,伊斯兰教为其提供了传统文化底蕴;第四,领袖者个人魅力构成它的独特成份。然而,到70年代以后,中东民族主义的合法性危机日益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领袖魅力与政治制度化的矛盾;革命与国家建设的二律背反;来自伊斯兰的挑战。作者认为,尽管以强调民族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国家民族主义在中东还很不成熟,但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Political protests constitute a major concern to authoritarian regimes. Existing research has argued that they indicate a lack of regime legitimacy. However,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timacy and protest participation remains rare. Based on new survey data from Morocco and Egyp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legitimac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tudent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2011 uprisings. In doing so, we first develop a context-sensitive concept of legitimacy. This allows us to differentiate the ruler’s legitimacy claims and the citizens’ legitimacy beliefs. Furthermore,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different objects of legitimacy: the broader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specific regime institutions. Our empir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legitimacy had an independent and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s’ protest participation, yet in more nuanced ways than generally assumed. While protest participation was driven by nationalist sentiments in Egypt, it was motivated by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olitical performance of specific regime institutions in Morocco.  相似文献   

17.
Recent work has explored how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affect the gap in perception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between electoral winners and electoral losers, but has ignored the role that the politic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in general, and ideologically biased media, in particular, plays in exacerbating or diminishing this gap. By combining individual-level public opinion data in 28 countries, an expert survey on media systems, and a variety of country-level indicators, I find that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parallelism in a country are associated with a larger winner-loser gap in institutional trust and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The relationship is contingent on whether or not people are actually exposed to said media. This research, which links the study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behavior,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ing availability of partisan news around the world is a cause for concern.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卡西克主义一直是困扰墨西哥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卡西克的历史原型来自于印第安人古老的村社制度,从殖民地社会、考迪罗政权一直到政党政治时期,卡西克主义不断调整自身的存在方式,成功依附于不同类型的政权并且与之实现了利益共享,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卡西克统治的特点体现为封锁所辖区域的时外交往并垄断当地的政治和经济资源为个人谋取利益,在地区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卡西克主义的消亡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卡西克主义的彻底根除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以及民主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中国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国家政权、国家制度的同构性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一体性决定政治安全(政权安全)之根本地位。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维护政权安全作为政治安全的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而政权安全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执政安全的标准就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绝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来源于为人民谋幸福而集聚起的民心民意,执政安全决定于人民安全,即保障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不被侵蚀和破坏。因此,从根本上讲,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终极问题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政治权利的安全。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福祉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