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近和县历阳镇双严村,你的眼前就会出现一片片的白色塑料大棚。在田间地头,只要提起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久龙,村民们总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他是我们致富路上的领头雁”!穷则思变:探索种菜致富之路1981年,17岁的张久龙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当时双严村是历阳镇有名的贫困村,人均耕地仅1.2亩,习惯于传统的一油一稻,种植模式单一,收益很低。对此,张久龙很是迷惘。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和学习,他开始探索大棚种植蔬菜技术,立志要用自己的青春、知识和智慧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84年,张久龙买采科技书,刻苦钻研蔬菜种植技术,又到周边乡镇求教种菜能人,之后在自家责任田里运用大棚温室栽培  相似文献   

2.
致富参考     
[致富之路] 罗甸农民种植早熟蔬菜早致富 近年来,罗旬县的蔬菜产业平均每年创产值近亿元,蔬菜成了该县农民增收的一大产业。罗句县年无霜日350天左右,种植早菜得天独厚。利用这个天然温室,当地农民大规模种植早熟蔬菜。 全县先后参加过培训的菜农有18000余人次,其中800余名已被培养成农民技术骨干。菜农掌握了种菜技术,近两年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蔬菜种植中坚持不使用剧毒农药,产品从生产到市场,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农残抽检。目前,全县14个村2500多  相似文献   

3.
在乌盟兴和县曹四夭乡曹四夭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庄户人,他凭着超人的胆略和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执著追求,在县乡组织实施的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生产实践中,带头转变生产经营观念,调整种植格局,在自己承包的旱作田里试种成功蔬菜作物。他的成功,不仅使自己成了全村的富裕大户,而且开创了曹四夭乡乃至兴和县旱作田种植蔬菜的先河。他,就是去年“七·一”时被县委评选为全县“十佳共产党员”的赵米英。1995年冬季,赵米英借款3000元,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动手打了全村第一眼机井,建成水浇地5亩。1996年初,乡党委为了支持赵米英…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位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滋生出来的腐败现象也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影响着乡村干群关系。拿我们村来说,我们村是个蔬菜队,村民以种菜为生,水利是种菜的前提条件,可是水利在得不到村干部的重视和维修的情况下,水利条件是每况愈下,按道理一个17千瓦的水泵每小时出水量是30立方米,现在实际的出水量只有20立方米。道路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我们村的道路长期没人维修,一遇雨天,道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不要说车辆难以通过,就是行人也难以行走。田地中的道路本来有…  相似文献   

5.
说起浅山农业发展.老百姓便有这样一句顺13溜: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确是这样。多少年来.干旱始终制约着山区农业的发展。就是遇上了好年景。也只能是收点养家糊口的口粮。为加快干旱山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立足抗旱实际。调结构、抓特色。大力发展旱作农业。以特色种植盘活了旱区农业。  相似文献   

6.
正初春的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大庙桥村,绿油油的蔬菜、红彤彤的西红柿、一排排的火龙果,可以用"琳琅满目""无奇不有"来形容,在这斑斓的色彩中,孕育了无限的生机。大庙桥村是利通区最大最集中的设施农业基地,现拥有设施蔬菜交易大棚5000多平方米,温室508个,参加日光温室种植户260户,201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30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78.5元。设施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丰富了市场供应,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7.
木合塔尔热依木从小生长在玉尔滚山下这片土地,对这里的父老乡亲充满了感情。1994年从塔里木农垦大学毕业,他志愿要求回到了家乡。站在滚滚流淌的玉尔滚河边,望着几年来没有什么太大变化的土地,他在心里暗暗立下志向: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父老乡亲生活得好一些。玉尔滚民族分场耕地面积1郾1万亩,有11个农业单位,为了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分场开始引导农民种植棉花。为了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观念,主管农业的副场长木合塔尔热依提走家入户向农民讲述种植棉花的好处。为了使农民尽快掌握棉花生产技术,木合塔尔热依提费尽了心思,从最基础的环…  相似文献   

8.
文叶飞  黎藜  熊鹤 《当代贵州》2011,(30):44-45
“真没想到,政府给我们牵线搭桥,发展订单蔬菜,我们可以放心种菜了。”9月28日,在德江县合兴乡板坪村500亩大葱种植基地,正在给大葱浇水的种植大户陈军如是说。这一“订单蔬菜”的方式,是145名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一次次召开群众会,做农户思想工作,算清种菜收入与闲田闲土对比账,让广大农户放心种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我们三元朱村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特色农业经济村”。2003年以来,我们把发展全村经济的目标放在了创蔬菜品牌上,建起了高标准的蔬菜基地,无公害蔬菜越种越好,还越洋销到了国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全村有机质无土栽培蔬菜面积发展到800亩,实现经济总收入3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相似文献   

10.
张晓明 《实践》2005,(7):35-36
张耀国虽然 离开我们已经一 年多了,但他为村 民做的每一件好 事实事,都记在我 的心里。 我们村地处 黄河岸边,以种植 大田蔬菜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期,市里对菜农种菜加大 政策扶持力度。在外做买卖的耀国知道消息后,回村承包了 30亩土地。农闲时,他还做点儿小买卖。几年时间,耀国就成 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相似文献   

11.
李炳顺,男49岁,朝鲜族,家住在龙井市光新乡龙江村。他1988年入党,初中文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1999年起,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搞地栽木耳项目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依靠科技致富的甜头。 1985年,李炳顺第一个搞起了蔬菜大棚,成为龙江村第一个万元户,并带动全村的村民搞起了蔬菜种植,不少农民兄弟也因此摘掉了贫困帽子。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市场冲击小,市场竞争也不激烈,虽然李炳顺不懂什么“市场”,种菜的科技含量也不高,但一直产销两旺。从1996年开始,随着外地特、优蔬…  相似文献   

12.
48岁的金昌宪自1991年从黑龙江哈尔滨来俄罗斯种菜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金昌宪目前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一家农庄的主人。集体农庄于1993年解体后,他租下了农庄的10公顷地,在10个大棚里全部种上俄罗斯人最喜爱的蔬菜——黄瓜、西红柿。他告诉记者,中国人没来俄罗斯种菜之前,俄市场上每公斤黄瓜要卖到180卢布(约60元人民币)。中国人来后,带来了大棚种植技术和优良的蔬菜品种,黄瓜产量大增,价格也随即大降。即便是这样,在俄罗斯种菜仍要比在国内“赚得多得多”。他说:“以西红柿为例,俄罗斯市场上的价格,每公斤折合人民币七到八块钱。我现在…  相似文献   

13.
<正>他,是能与蔬菜对话的土专家,是合作社的当家人,是现代农业的排头兵。他,一生都与蔬菜打交道,为实现"蔬菜富农梦",把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所热爱的蔬菜种植事业。他,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十佳三农人物、齐鲁时代楷模、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陈明利。在和癌症顽强抗争了两年后,2016年10月17日,陈明利带着对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7期《支部建设》杂志登载了一篇《种菜写日记,成为“菜状元”》的文章。读过此文,既欣慰又感动。欣慰的是,吉县吉昌镇祖师村葛俊忠,种植0.8亩日光温室蔬菜,每年纯收入2.2万元以上,成为全县种菜创收的“冠军”。学会科学种田,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怎不令人欣慰呢?感动的是,葛俊忠建成大棚后,因技术不过关,投资不少,却赚不下多少钱。他在苦闷中,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立志改变局面。从1993年起写种菜日记,至今已写下6大本,一天也没误。他把每天在日光温室中观察到的、测量到的、想到的以及干过的事情如…  相似文献   

15.
宣平 《江淮》2011,(1):52
报载,在我省天长市,农民请"科技家教"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个市永丰镇食用菌种植大户戴时春颇有感触地说:"以前种菜全凭从上辈那儿学的传统经验,一年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生计。自从请来‘科技家教’后,种植的无公害金针菇、蘑菇等蔬菜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年收入是过去的3倍多。"  相似文献   

16.
“瞧!这辣椒,肉厚,味足,嘎 嘣脆!”烈日炎炎,和县姥桥镇联合村 村民兰成喜拉着满车春辣椒,在南京 菜市场上大声叫卖。这几年,他通过 种植无公害蔬菜,每年纯收入可达1.5 万元以上。 在和县,像兰成喜这样靠种菜致 富的农民还有许多。和县是安徽省首  相似文献   

17.
刘仁同志重视北京蔬菜生产和销售问题余力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关联的事情上,刘仁同志总是身体力行努力去做,认真办好。他呕心沥血地抓京郊农民种菜、卖菜和市民的吃菜问题便是其中典型一例。把菜种好、产销结合好,是保证城里人有菜吃,农民增收入的大事在50年代初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3,(10):28-28
静宁是一个农业大县、苹果大县,也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和我省干旱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静宁县立足县情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果品、旱作农业、蔬菜、畜牧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保证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来支撑引领.然而,人才难引、人才难留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9.
张健 《党的建设》2012,(11):56-56
小沟村位于卓尼县申藏乡东北部5公里处,村民世世代代以农业为生。长期以来,全村6个村委会225户1053人守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每亩不到300元的收入使得村民的生活十分困难。2009年,县里实施“一特四化”战略,新建1200座蔬菜大棚。县政府为每个大棚户从信用社协调贷款8000元,投入到日光蔬菜温室建设项目中。  相似文献   

20.
李雪宁 《共产党人》2004,(11):38-38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马园高科技示范园区,提起从山东来的科技扶贫农业技术员老付,村民们个个赞不绝口。原州区马园高科技示范园区是2002年建立的。2002年春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该村调研,当他得知这里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苦于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无法实现种植温棚蔬菜的愿望时,立即与山东省委联系,请求援助。山东省寿光市即拨100万元资金援建并派技术力量前来指导,老付便是其中的一名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